详解《棋经论》:传诵近千年,象棋战略战术最高心法,业8必读!
世传《棋经论》为宋朝洪迈所作,但其内十三篇大部分内容见于比洪迈稍后的陈元靓《事林广记》类书中,因此十三篇虽疑为明朝人伪托,但仍可认为是南宋象棋理论的汇编,它被刊印于《金鹏十八变》中,后经明末朱晋桢增订后,收入名谱《橘中秘》成该书“全旨”。可见《棋经论》一直被古代象棋艺人奉为金科玉律,具有经典性。
1.夫弈棋者,要专心、绝虑、静算,待敌坦然,无喜怒挂怀。
短短一句话将“弈棋者”所必备的心理素质极为精准的点出,让那些心态不正、下棋毛躁的人可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专心”“绝虑”“无喜怒挂怀”?检验心理素质的方法,不妨在对弈时放一块棋钟以试一二,临超时而不惊、临胜负而不乱,视为大将风范。同水平棋手,胜负之间,常常在于心理调节谁更胜一筹。
凡“名利”藏于心者,棋难赢、艺难涨。
2.大抵一局之中,千变万化,如车前马后,发炮逐卒;如电掣雷轰,炮辅卒行,逼近士象,如狼奔虎跃。
所有棋类运动,包括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其魅力恰在局面“千变万化”,忽而“乌云密布”,忽而“柳暗花明”,也才有了“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亘古佳句。在变化之中,需深思、需审局,不断对比双方子力数量、位置变化,分析双方子力配置所体现出来的形势,如自子力价值、子力灵活性、子力部署协调性、局面弱点、将帅的安全与防御等。所谓大局观,也往往由此而训练,水滴石穿。
该句为总引局,起引出下文对各布局、各子力的介绍之功用。
3.顺手炮,先要活车;列手炮,补士要牢;士角炮,急使车冲;当头炮,横车将路;破象局,中心进卒;解马局,车炮先行;巡河车,赶子有功;归心炮,破象得法;辘轳炮,抵敌最妙;重叠车,兑子最宜。
相对象棋散手布局,顺炮局双方子力出动速度较快,此时出车速度往往能左右“先手方”归属和中局盘面优劣,古谱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即是“顺炮局”左右子力出动速度严重不均衡。
而像列手炮,由于双方子力通常各攻一侧,从整个盘面来看较为别扭,补士的时间和方向尤为重要,稍不留神棋形就会出现问题。
再有“破象局”,中心进卒可谓“一言以蔽之”,虽不能说完全通用,毕竟具体盘面还要具体分析,但“盘头马”往往为先手方应对飞象时采用。飞象局由于中路缺少中炮而稍有空虚迹象,另外,以飞象为代表的散手布局本身就是“以守为攻”的布局,没有强大的中局力量很难灵活运用,而先手冲中兵又意味着最强进攻态势,有一举击破之意。
再像“归心炮”,其意在“中心开花”,从对手中路线突破,但因为“归心”占据九宫,本身士、象难以联结,成病症,彼方当从“归心炮”一方棋形凌乱、士象不稳固入手突破。
3.马飞过角,车便巡河。未得路莫离本位,已得势便可争先。鸳鸯马,内顾保塞;骑河炮,河岸拦车;骑河车,禁子得力;两肋车,助卒过河;正补士,等他车路;背立将,忌炮来攻。
“拐角马”常从士角而出,但其后续手段无外乎从七路兵河口象眼儿处进攻,这是马在整个棋盘中的绝佳位置:有根、进可攻、退可守,但前提是,它能占住那个位置,这时多需要巡河车予以配合,或兑兵或护卫;无论该“士角马”也好,还是其他各子力,如若没有明确进攻路线或后续手段就按兵不动,如果已占据有利态势就需要迅速调动子力抢占先手和优势。
骑河炮与骑河车往往是发挥“控制”作用;而补士象的方位极为考究,正士象与“花士象”要考虑其车和炮的位置,己方的肋道和底线是补士象时必须考虑的地方。
4.我势弱勿轻进;彼势强弃便攻。弃子须要得先;捉子莫教输手。急赶将有后着可行;慢入悻无内子宜动。士象全或可求和;士象亏兑他车卒。算隐者,要成杀局,使急者,恐悻不完。得先时,切忌着忙;输棋时,还叫定心。子力猛,局中寻胜;子力宽,即便求和。
进攻与防守需要考虑自身形势。“弃子要得先”,宁丢子不丢势即是此理。残局或杀局需招法连贯,“将军”务必“连将死”不给敌方喘息之机,否则就先调度子力等候时机;残局谋和的关键在于士象全缺与否。“得先”时先考虑下后方,子不急吃,势不急取;“不赢则和”中局审局时的必要战略思维,切不可“恋战贪胜”。
5.学者详察于斯言,可为国手矣!
《棋经论》可谓高屋建瓴,光第一条就让诸多人望而却步,如能深得其中精奥并运用自如,对大局观的养成大有裨益。
从内容上看,《棋经论》出现了较为完整丰富的象棋术语,对各种局势的优劣得失作了扼要阐述,并指明了攻防要点,其语言具有顺口溜式的特征,显然是在实践中广泛流传而被作者连缀成文的。
特别是它意识到先手制人的重要性,得势弃子战术受到广泛运用,临局心理也受到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不过,“国手”一词或对当时古人尚可行,但于今时今日之人,差已之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