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穴
上星穴(shàng xīng xue)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鬼堂(《備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針灸聚英》)。屬督脈。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頭形圓像天,穴居頭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上,指頭部。上者,升也,大也。中醫有鼻通天氣,目比日月之說;穴在前頭部正中,正為陽精所聚之處。穴居頭上,猶如星之居上,精英四照,故名上星,又名神堂、明堂。鬼堂。鬼,与天相对,此指穴内气血为阴性水湿。堂,聚散之所也。鬼堂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阴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温热水气,至本穴后,因散热冷缩而化为阴性水湿,故名鬼堂。明堂、神堂穴名意与鬼堂近同,明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明处,神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
〖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靠,在頭部中線入前發際1寸處取穴。
上星穴位于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發際中點入發際1寸處取穴;若無前發際時,可先取百會,向前4寸取穴。
快速取穴:正坐,前發際正中直上1橫指處即是上星穴
〖生理解剖〗
上星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松組織。布有額神經的分支和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額腹。
淺層有滑車上神經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顳支和眶上動脈分布。
布有額神經分支,額動、靜脈分支及顳淺動、靜脈分支。
〖主治疾病〗
上星穴主要用于頭面、目鼻疾患等:如頭風,眩暈,面浮虛,目睛痛,近視,角膜炎,視神經萎縮,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癰,癲狂,癇癥,瘧疾,熱病,頭痛,目痛,鼻淵,目赤腫痛,不能遠視,迎風流淚,鼻痔,多涕,頭風虛腫,頭屑多,熱病汗不出,嘔吐,煩滿,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額神經痛,面赤腫,額竇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經衰弱等。
上星穴主要用于頭面、目鼻疾患等:如頭風、眩暈、面浮虛、目睛痛、近視、角膜炎、視神經萎縮、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癰、癲、狂、癇癥、瘧疾、熱病等。
上星穴主治頭痛、目痛,鼻淵、鼻衄、癲狂、瘧疾、熱病。
上星穴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不能遠視,迎風流淚,鼻淵,鼻癰,鼻衄,鼻痔,多涕,頭風虛腫,頭屑多;熱病汗不出,瘧疾;癇證,癲狂;嘔吐,煩滿。
上星穴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鼻塞,鼻出血,癲狂,癇證;以及前額神經痛,鼻炎,角膜炎,近視等。
治眩暈,頭痛,目赤腫痛,面赤腫,迎風流淚,鼻淵,鼻鼽,鼻痔,鼻癰,熱病汗不出,瘧疾,額竇炎,鼻息肉,角膜白斑,前額神經痛,神經衰弱。
〖穴位配伍〗
配百會、合谷治頭風。
配迎香、素髎、合谷治鼻出血,鼻炎。
配百會、囟會、承光,有清熱利竅的作用,主治鼻塞不聞香臭,頭痛。
配合谷、足三里,有疏風清熱,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鼻淵,眩暈。
配肝俞,有散風清熱,疏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淚出,多眵、目赤、目痛、目癢等。
配風府、禾髂、風池、水溝、百會、百勞、風門,治鼻淵、鼻痔。
配百會、神庭、前頂、攢竹、絲竹空、風池、合谷,治眼目風熱。
配風池、天柱,治頭眩。
配大椎,治痃瘧。
配前頂、百會、陽谷、合谷、關沖、昆侖、俠溪,治頭風。
【附注】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頭風,面虛腫,鼻塞不聞香臭,目眩,痎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遠視。
《針灸大成》:主面赤腫,頭風,頭皮腫,面虛,鼻中息肉,鼻塞頭痛,痎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遠視,口鼻出血不止。不宜多灸,恐拔氣上,令人目不明。
《針灸聚英》:以細三棱針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沖頭目。
《類經圖翼》:又十三鬼穴,此名鬼堂,主百邪癲狂,當在第十次下針。
《普濟方》:灸亦得,然不及針。日灸三壯至百五壯罷,須停十余日,然后更灸。故不用相續加灸滿五十壯,即以細三棱針刺頭上,以宣熱氣,忌酒面蕎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