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告诉你:权力的得与失,既是妥协的斗争,也是斗争的妥协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九》
【原文】长乐太仆曹节病困,诏拜车骑将军。有顷,疾廖,上印绶,复为中常侍,位特进,秩中二千石。
【译文】长乐太仆曹节病危,灵帝下诏,任命他为车骑将军。不久,病愈,交回印信,仍担任中常侍,官位为特进,官秩为中二千石。
一、背景介绍
曹节是是曹操的曾祖父,东汉末年的著名宦官,十常侍的代表人物。
公元167年,汉桓帝去世后,曹节因迎立汉灵帝有功,被封为长安乡侯。
第二年,在与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为代表的官僚集团进行生死斗争中,曹节联合长乐五官史朱瑀等十七人,率先发动政变,矫召诛杀陈蕃和窦武以及尚书令尹勋、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
从此,曹节等宦官集团牢牢把握中央政权,曹节便升任为长乐卫尉,改封育阳侯。
公元169年,也就是政变后的第二年,曹节忽然病重。汉灵帝下诏授任他为车骑将军。不久,曹节病情痊愈,上交车骑将军印绶 ,仍旧担任中常侍,官位特进,俸禄为中二千石。
二、曹节授官辞官的解读
1、曹节为什么要担任车骑将军?
在汉朝的武将序列中,第一等是大将军,其次就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这三个相当于文官中的“三公”,是至高的官位和荣誉。
曹节作为一个宦官,能够得到车骑将军这一职位,算是祖上冒青烟了。
这个事情,估计是曹节自己争取来的。
因为病重,曹节可能自感不久于人世,所以才会向汉灵帝提出请求,毕竟车骑将军是正式武官序列的名号,曹节死后是以车骑将军的身份被载入历史的,既光宗耀祖,又十足体面,这可比宦官身份高太多了。
2、曹节为什么又辞掉车骑将军?
很多人看不懂,车骑将军已经到手,按理说曹节的职场人生已经达到巅峰,为什么病好后又主动辞去这一职位,反而复归原位呢?
其实,这里才是曹节能够在乱世中长期位居高位、多年不倒的一个经典缩影。
一是曹节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宦官出身的他只会服务人、伺候人,根本不是领兵打仗的料。当初积极争取车骑将军的主要目的,是想自己死后能够光宗耀祖。现在身体康复了,自然没有这个需要了。
二是曹节明白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权力的大小,不在于你职位的高低,而在于你离核心权力的距离。曹节的所有权力和影响力,来自于他与汉灵帝的关系,来自于他所代表的十常侍,来自于宦官集团。一旦脱离了这层关系、离开了这个圈子,所有的虚名都是假的,所有的权力都是不稳固的。
三是曹节知道皇帝(掌权者)的心思。当初曹节是因为病重将死,所以汉灵帝才会看着他曾经的拥立之功,破格授予他车骑将军的职位。现在身体好了,曹节必须要给汉灵帝一个交代,否则汉灵帝还以为是在以身谋权、讨官要官!现在把车骑将军还回去了,反而还给汉灵帝一个不贪权、不弄权、忠心耿耿的“傻白甜”形象。
四是曹节懂得平衡左右的关系。十常侍是一个利益集团,曹节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必须考虑其他宦官的想法和利益。曹节获得了车骑将军的名号,看似皇帝对自己的宠信,实则破坏了十常侍的利益平衡。如果你病重将死,情有可原。但是你一旦长期占据了,这个利益集团的其他人必然会寻衅滋事,睚眦必报。
综上所述,精通权力规律的曹节,非常“合适”地辞去了车骑将军,再度回到汉灵帝身边,回到十常侍集团,既让天下人看到汉灵帝对自己的恩宠,又向汉灵帝展示了不贪权、不弄权、的忠臣形象,还维持了十常侍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