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观后感如何突出文体特征?

2019年全国二卷,曾经考过观后感。

今年的备考也应该去认真琢磨,如何写好观后感。这是因为即使今年不考观后感,也还是可以考变体的题目,比如读后感。他们在手法上有颇多一致的地方。

这种文体上手不难,写好却不容易。需要在细微处下功夫,能看到细微,方知功夫用在何处。‍

从去年得经验看,观后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观”和“感”结合的不紧密。
这就要善于从名字里面寻找破解的密码:
“观后感”当中的一个“后”字,是不可以忽略的。
一位同学把自己写的感觉不错的一篇观后感让我指点,文笔确实很好。毛病呢,也产生于所谓的创新意识。
其文章里,确实有“观”也有“感”,“后”却体现的不足,反而是在文章中,写了不少的篇幅,是对“观”对象的向往和期待。放在一般的文学作品。这属于铺垫,是可以给文章添光彩的部分,放在读后感里面,这不恰当可能是累赘,甚至是导致扣分的败笔。
当然这种错误,多数同学是不可能犯的,多是留给那些文笔不错,头脑一时发热的同学。
可见观后感的文章看似好写,写好却不容易。
考试越来越迫近,也就不和大家谈什么积累,那都是平日的功夫。
这里就谈一谈注意事项。
观后感的文体特征想要鲜明,要以“观”为基础,在“观”的基础上有“感”而发。
这一层并不难理解,但是理解了并不等于会用。要是理解的深刻一些,可能就会用的更好一些。
有些同学是侧重于“感”,“观”这是一笔带过。这样的处理方式在逻辑上没什么错误,观后感,当然要以“感”为重点,但是泛泛的“观”,往往容易流于形式,不大容易使文章出彩。
抓住观后感的“观”,文笔更容易打动人。
以国庆阅兵的观后感为例子,因为很多人都看过,一笔带过是可以的,这是作文的默认程序。
但是好的作文却必须有个性化的表达:
“在屏幕前,从满怀期待到热泪盈眶,从整齐的阅兵式当中,我所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强大的军事力量,激动人心的奋进画面,更看到了一个民族伟大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感受到伟大祖国无限光明的未来……”
像这样的文字,只能说是很普通,并不见得如何精彩,那精彩的“观”是什么样子的?
“……蓝天下庄严神圣的国徽,熠熠生辉;威武的战士,一排排沿着长安街整装待发。振奋人心的军乐奏响,全场齐唱国歌,国旗冉冉升起……”
这样的笔法,才可以说是“观”,有听觉有视觉,记录下了场景。
要是再进一步呢?还可以“观”得更细:
当总书记的红旗检阅车驶过,战士们黝黑的面庞,炯炯的目光,洪亮的声音,威武的身姿,凌然的气概,让人为之动容;战士前行,车队亮相,铁鹰翱翔,天安门城楼上红旗飘扬,北京上空异彩纷呈……军队强大,方能保卫国家,国家强大,人民方能安宁……
像这样的段落,大家读过去的时候,不能够只看到句式,更要看到里面个性鲜明的特写镜头。
观和感就是这样结合,观察的细致,感想才能生发的自然。
一篇观后感或者读后感,之所以能够得高分,平常的修养固然重要,而临场的一些注意事项,也不能忘记。这里面给大家提醒几条:

1、描述简明,尽量生动,不要忘记融入感情色彩。‍

简明生动是文体要求,读后感或观后感,当然有议论文的特点,但绝不是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既然有了“感”,那就不妨写得感性一些,但是这种感性是理性规范下的感性,是可以上升到理性的感性。

2、突出重点,感悟要尽量深刻。‍

高考作文有深刻的要求,什么样的文章叫深刻?最简单的把握,是突破个人的视角,占到集体和国家的视角;是突破事物的表象,深入到事物的规律,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是突破当下的观感,追溯历史,展望未来。
总而言之,考场观后感或者读后感的写作,基本上都是一个由具体的材料到抽象的道理的过程。
通过感性到理性思维的升级,展现出你的能力,成为优胜者。
祝大家备考顺利,金榜题名!
文章来源:百家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