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镰刀那些事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镰刀那些事
湖北 杨学枝
镰刀,铁质小农具,农家大宝贝。
我在晓事之初,就看见父母在厅屋大门內一侧墙上打一木桩,木桩上挂一竹篮,将镰刀整齐地摆放在竹篮里。刀囗磨得白亮而锋利,以备随时取用。
镰刀有多种,最长的二尺五寸多长,一寸多宽,弯月形,名叫晃镰。将晃镰刀囗磨锋利后,按上一丈多长的竹把或木把,就可以用了。
从前农家,多用田里、野外和堰塘里生长的野菜野草,切碎了放进猪槽给猪吃。我父亲杨坤方,是个爱动脑筋的人。他见堰塘里靠堤边的草,都被小孩和妇女用细长的竹竿绞上来,弄回家喂猪了,他就找来两个直径三尺多的大木盆,口朝上,一字摆放,橫绑两根木棍,固定在一起。然后找来一根一丈多长,茶碗口面粗的木杠,一头放在木盆之间的橫木下,成丁字型绑紧,一个小划子就做成功了。于是他拿上晃镰,扛上划子,来到大堰边,放到水上。然后站立划子上,用晃镰当桨,划到堰中心深处,在划子前方,将晃镰直插水底,双手握紧镰把上端,从左向右,又从右向左,用力割断水下生长的乍草、飘叶草等。割断的草很快浮上水面,随风漂到堰边。前塆后塆的姑娘嫂子们,见这阵式,都来看“热闹”。父亲知道她们的来意,笑着说,你们想要猪草吗?自己捞,捞多捞少归你们。姑娘嫂子们听了,一阵风似的跑回家拿来耙子、篮子、箢子,捞的捞,装的装,一会儿,提的,挑的,都笑呵呵地回了家。接下来父亲又晃了一会,便划到堰边,将草捞起来丟上堤,再将划子搬上堤,装满两盆草,扛上肩也回了家。
我母亲叫全正秀,是个典型的农家妇女。见父亲弄回猪草,立即将草切碎,放进猪草缸。过几天,缸里的草会变酸,但母亲有的是办法,将猪草放进猪槽,撒点糠,啰、啰、啰地唤几声,猪就跑过来,闻了闻,很欢乐地吃起来。
猪吃草,长得慢,一年下来,才长到一两百斤重。但慢有慢的好处,肉香味美。有一年,我家第一个宰年猪,刚下锅,肉香就飘到前塆后塆。一下子,来了许多孩子。小一点孩子已进了我家,大一点的孩子站在禾场上向门内瞄。我父亲见了,笑嘻嘻地对母亲说,来客人了,多炒些肉。又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快回家,接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我家吃肉。孩子们听了,乐的像燕子一样飞了。不到吸一支烟的时间,家里就热闹起来了。大人们刚到就忙着摆桌椅,摆酒杯,端饭菜。很快就开席,有的坐着吃,有的站着吃。看得出来,这一顿,大人小孩都吃得十分开心。临走时,都说多谢,多谢了。父母亲送走客人后,依然兴奋不已,高兴了好几天。
比较短的镰刀,有板镰和条镰两种。
板镰呈半月形,四五寸长。又分重和轻两种。较重的叫砍镰,又叫柴镰,因为厚重,用来割或砍藤条、伙口粗细的荆棘,十分好用。较轻的板镰叫草镰,也是半月形,比柴镰短一些,薄一些,用来割玉米杆、高粱杆。秋耕秋种之后,农家这一年最后一件农事,是用这种轻型板镰,割田埂上的茅草。父母说这是给田剃“胡子”。剃完胡子后,父母总是要在田埂上坐一会,看看田里小麦的嫩苗,油菜的新叶,树上的喜鹊,天上的云彩,一切都是那样的生机勃然。这是父母稀有的休息,脸上浮现出天地一样宁静、安祥。
条镰有五寸长上下,一寸宽左右,弯月形,薄而轻,是用来割稻谷、割小麦等作物的首选。条镰也分两种,一种是平囗,磨锋利了即可用。一种是细宻的锯齿状刀口,叫发镰。发镰,背面轻轻磨一下,叫开口。开了口的发镰,耐用,农民很喜爱。
现在收割耕种都机械化了,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美好。但在以前,收割耕种全是手工作业,很辛苦。我父亲曾回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家乡荆门经常大旱,歉收。而长江以南地势平坦,水不愁,年年有好收成。不得已,到了收割季节,邀几个伴,到江南打短工,混个肚圆,弄几个小用钱。他说他们到江南割谷割麦,用的就是条镰。
父亲介绍说,用条镰割谷割麦,两脚分开,至少有三肩的距离。然后双膝前弯,身子下沉,屁股后“坐”,胸部前倾,左手揽和抓住禾杆,右手挥镰,从左向右梳拉,一下可割断六七尺长三四尺宽的水稻或小麦,并且不漏不撒,一个人一天割一二亩,这就是真本事。老板只看你割谷割麦的架子,就知道你是不是老把式。是老把式,又肯下力,不仅争着请去打工,给的工钱也优厚点。
但是去江南打短工,也是有风险的。那个年代很不太平,要学机灵点。否则不仅打不了工,挣不了钱,回不了家,还会丢命。他们几个同伴,下田之前,将周围环境看得很仔细,一一记在心里。有一天割谷,一块大丘割到一半,太阳才爬上树腰,父亲抬头擦汗时,突然看见一里外有十多人,弯着腰分开走路,身上背有枪。他急忙向同伴小声报信递眼神后,爬到一棵枝叶浓密的树上,把自己捂好。三个同伴钻进竹林,两个同伴藏进矮小的石板桥下。另外几丘田里打工的人就惨了,他们动作慢了一些,有三人被拉了壮丁,有一人在逃跑的路上被枪击中,倒地死亡。还有一人用稻草盖在身上,被一个枪兵发现,枪兵用枪托狠狠打下去,打断了一条腿。
天黑后,父亲和同伴几个人溜出来,见枪兵已离开,弯着腰,在田间稻禾掩护下,不顾一切地飞跑,渡过长江,走了一百四五十里的小路回了家。从此他们再也不敢去江南打工了。
最小的镰刀,叫薅镰,也叫锄镰,和板镰相似,只有一寸多长,半寸多宽。锄镰是铁把,五六寸长,和镰身融为一体。我的外祖父外祖母是缝纫师傅,母亲从小耳闻目睹,八九岁时就能当配角帮针,做些小事。十岁那年天旱,她随父母串乡走户缝衣。由于外祖父外祖母手艺好,为人忠厚,加丄母亲只吃饭不要工钱,往往一家未结工,下三四家客户已上门接请。
母亲小时就嘴甜心热,客户很喜欢她。特别是客户家的小孩,见她有点闲空了,就拉住她的手,到禾场上玩耍,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有一天母亲随父母来到荆门城附近一菜农家缝衣,小朋友邀她玩的时候,在蔬菜田里看见一把寸把长几分宽的镰刀,很惊奇。小朋友笑着说,这是她爸爸刚用过的薅镰。小朋友拿起薅镰,边说边在细宻的蔬菜行內松土,锄杂草,动作快,不伤苗。到大田,到山边,挑野菜,很轻便。母亲从小朋友手上接过来试用之后,发现向前推容易入土松土,向后拉挑菜割小草省力,也喜欢上了薅镰。回家之后,外祖父见母亲喜欢,请铁匠师傅专为她打了一把。用了很多年,直到镰身只剩下几分长,母亲还经常拿在手上,磨得光亮光亮的。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镰刀,父母从爷爷奶奶手上接过来,用得纯熟而精妙,很好地完成了他们那一代人的任务,并为我们后辈接班铺了路。在步入农业机械化作业的今天,用镰刀的频率已经很低很低了,但是每当我看到镰刀的时候,想起父母的人生路,就仿佛看到了父母的一言一行,就会激动不已。
杨学枝,湖北省荆门市人,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在《中华诗词》、《湖北诗词》、《中国楹联报》等报刊发表诗词曲联作品一千多首(副) ,在各级大赛中多次获奖。先后出版的著作有诗词集、对联集小说集等十本书。
【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陈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