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缘起

新中国的邮票设计高峰有两个,一个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另一个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这两个时期的邮票创作真可谓高手云集,精品尽出,让邮人过目难忘,不胜惊喜。五六十年代,《金鱼》、《菊花》、《黄山》、《蝴蝶》和《牡丹》等“五朵金花”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七八十年代,《奔马》、《云南山茶花》、《齐白石作品选》和《红楼梦》等精品邮票使邮票的设计水平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都与当时的创作氛围及运作机制分不开的。

80年代中期,邮票发行局制定了几大系列邮票的发行计划,如《五岳名山》、《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并引入竞争机制和约请编外画家进行创作,大大拓宽了邮票的设计空间,陈全胜正是此时走进了邮人的视野。其时,陈全胜是山东的一名画家,擅长国画人物,在重彩画、连环画、插图的创作上均有独到之处。1986年他应邀参与了《三国演义》邮票的创作,他与《三国演义》邮票的恩怨故事也由此拉开。

惊鸿

经过陈全胜一年多的艰辛创作和多番修改,1988年《三国演义》第一组邮票通过审核,正式面世。由于这套邮票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及其新鲜的表现手法,让人眼前一亮,大受欢迎,获得了空前成功。

第一组

此套邮票采用工笔重彩技法设计,并揉进了夸张和写意的技法。人物造型生动传神,动作舒畅灵活,线条刚柔相济,以夸张的形体动作表现了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背景以象征手法处理,十分简洁,起到了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的作用。色彩柔和细腻,和谐而自然,使画面具有典雅秀丽、明朗洒脱的风格。小型张虽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但井然有序、重点突出。由于以上特色,该套邮票被评为当年最佳邮票和最佳印刷奖,可谓众望所归,陈全胜也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同时也夺得了《三国演义》整个系列的优先创作权。

风波

《三国演义》第二组要表现的是诸葛亮出山等事件。陈全胜带着邮票发行局的任务,先后到了南阳和襄樊,考察了该组邮票的选题。襄樊、南阳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由此开始。陈全胜通过实地考证,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襄樊而非南阳,在选题上他拟定了两枚邮票,《三顾茅庐》和《隆中对》,其中《隆中对》设置为小型张,因为他觉得“隆中对”影响了以后整个三国时代的政治格局,意义甚大。陈全胜带着考察成果回邮票发行局汇报,邮票发行局领导首肯了陈全胜的选题。

第二组

1989年春,陈全胜携《隆中对》小型张画稿送审,由邮票总设计师邵柏林亲审此稿。邵先生对画稿提出了不少中肯意见,于是陈全胜又投入到紧张的改稿任务之中。事隔几月之后,《隆中对》小型张画稿被通过。也正是在这前前后后,襄樊、南阳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讼白热化,一直发展到《三国演义》系列邮票中“隆中对”小型张首发式地点之争。这一争讼使邮票发行局左右为难,最终以原先计划中没有《隆中对》小型张为由,撤消了《隆中对》的发行计划。就这样,《隆中对》小型张胎死腹中,最终没能面世,给邮人留下一个遗憾,也使陈全胜与邮票发行局的关系骤然恶化,愤而退出了后续的创作。

未发行

换角

这个风波让人回味和反思。作为邮票设计师,经过深入调查和考证,其有足够的权威与权力来改变原先的初步选题。记得第一组的小型张原定是《三英战吕布》,后来陈全胜觉得《千里走单骑》较为重要,于是作了调整并呈报,得到了认可,后来的效果也证明了这样的改变是更好的。如果当初邮票发行局觉得增加《隆中对》小型张没有必要,那就要事先说明和制止,而不是等到设计师几番修改最终定稿之后而作出撤消的决定,在这行为上,的确存在有不尊重设计师劳动成果的事实,并且对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反过来,如果陈全胜的选题不是受到有关领导的首肯,他当然不会擅自去改变,并且花大力气反复修改,后来邮票发行局的否定可以说是在这个问题上出尔反尔,更何况为了一个小小的原地首发式而作这样的决定,我觉得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第三组

由于陈全胜在心理上无法接受既定事实,退出了《三国演义》接下来的创作,他与邮票发行局的绝交也由此持续了六七年之久。邮票发行局出于无奈,只能在第三组的时候更换设计者,由另一个画家戴宏海接手。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列,中途换角则意味着风格的不统一,风险相当大。1992年,《三国演义》第三组一套四枚如期推出,让我们看到了邮票发行局的尴尬。不可否认,在风格上这套邮票与前面两套保持着大体的统一,但是如果仔细对照的话,我们会发现无论在人物造型或者表现手法上,这套邮票都与前者相去甚远,逊色不少。虽然问题不是太大,但多少在邮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抹掉的遗憾。

落幕

1994年《三国演义》第四组一套四枚加一枚小型张问世,设计者还是戴宏海。小型张《赤壁鏖金》,表现的是火烧赤壁的宏大战争场面,气势如虹,意境辽阔,让人忘了之前幕后发生的种种不愉快。

第四组

1998年《三国演义》最后一组发行完毕,同时也示意历时10年的《三国演义》系列发行尘埃落定。这组也有一枚小型张:《空城计》,表现的是诸葛亮的机智与从容,让我们不禁怀念起他当初出山时的羽扇纶巾——那就是未发行的《隆中对》。现在看来,发行的三枚小型张都是武戏,而《隆中对》恰恰是唯一的文戏,如果它发行的话对全系列来说是文武相间,相映生辉,但这已经变得不可能了。

第五组

链接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作家罗贯中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一共一百二十回。该书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叙写了近百年的历史。小说通过三国时代的“群雄角逐”,生动描绘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在军事、政治、外交上的种种斗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痛苦和灾难,以及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与向背。其艺术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严密精巧;擅于描写战争,并塑造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语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