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生活那么慢

我一直感觉我的童年太漫长太漫长,我的成长太缓慢太缓慢。那时候,我们过的是真正的慢生活。关于衣食住行,每一个环节都不紧不慢、有条不紊。一切慢得令人煎熬。

生活最慢在冬天。一家人起的最早的是母亲,家里没炉子,仅有一个火盆,早上醒来,头天的火都熄了,母亲在灶火里点上柴禾,加上生炭,借助风箱煽火,引着炭火。然后夹到火盆里,拼点炭,端到门外让生产冬日的冷风把火吹旺。再把火盆端进屋放火盆架上。伴着烟熏火燎,冰冷的屋子里才有一点暖意。睡在大炕上的几个孩子都蜷缩在被窝里。这个时候,穿衣服是件困难的事。为什么?太冰。那时没贴身的秋衣秋裤,穿空筒子棉衣棉裤。所以,肌肤不堪棉衣棉裤的冰凉。于是,父亲把孩子们的棉衣对着火盆烤,烤热一件穿一件。当然,父亲若是有事,孩子们只能自己把衣裤压在被子下,借助昨晚热炕的余温焐得不凉了便自己穿。穿好下炕,自然分工,姐姐叠被子扫炕,妹妹洒水扫地抹灰。我则过厨房帮母亲拉风箱。哐哧哐哧拉一会,往灶堂里添一铲子羊粪。如今想起我做饭无师自通大概得益于当年烧火时的长期观察。

水乃生命之源。先从吃水说起吧。父亲早起有时要套上骡子车架个大水桶到五六里外的井上去拉水。那口井供周围三四个村的人畜饮水。冬天的井台子上全是冰,井口被冰封严了,只能放进一个水斗子。一般来说,井台上能同时停三四辆驴车站三四个人打水。有的牲口不上冰,得把车子卸了,推到井台旁灌水,灌好水后再把车子推到没冰处套上骡子。为了防滑,吊水时得在冰面上撒一层沙子。父亲拉一趟水的工夫,母亲能做一顿饭。

母亲不算是一个麻利的主妇,我老着急上学迟到老怨她做饭磨蹭。她早早起来在厨房忙乎,她不紧不慢的得忙2小时,我们才有口热饭吃。三九天里,厨房里的水缸都冻实了,得先点把柴火烤化,否则,取不上水。冰水倒入锅中烧开,先灌一暖壶开水,接着得温水让一家人洗漱。还要烫食喂猪喂鸡。一切停当了,该淘米下锅,撇黄米干饭。米饭在锅里小火蒸着。母亲再准备炒菜。一般来说就是一样菜炒半锅。火盆上菜咕咕嘟嘟地热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火火地吃着,便忘记了冬天的寒冷。有时甚至不炒菜,只拌一盘酸菜咸菜,我们肚里没油水,觉得饭太寡,就在猪油罐里挑一筷子猪油,把米饭拌的油滋滋香喷喷的。这吃法放今天,你十有八九要吐,但那个年代,美不胜收。这就是为什么我常说夏虫不可言于冰。

关于穿衣的事,我们从头到脚都由母亲一针一线武装。最初,缝纫机尚未普及,衣服裤子都是手工做。手工做的没机子做的线细密,相对不够结实,所以,常常开线。加上裤子的松紧完全是手工把握,裆太深提不起裤子,我们叫涝裆裤,裆太浅又太紧绷,对调皮好动的男孩子来说,因为跑跑跳跳,活动幅度大,尤其费裤裆。一不小心裤裆绷扯了。当时有句话说:“白天游四方,夜里熬油补裤裆”。尤其夏天,里面连个裤衩也没有,裤裆扯大意味着可能走光。所有衣服中,做棉袄棉裤的难度最大。那是一门技术要求很高的活,大约记得反填棉花,还利用一种橡皮膜罩上,然后,不知怎么翻过来才能缝。这个流程我已无力详述了。一双鞋,貌似简单,但是,究其过程,就觉得不易。夏天里,把不穿的旧衣服剪成平展的布块洗净晾干浆背子,浆糊用的是头年秋天捋的蒿子籽,这东西用水一泡极黏乎,粘合力强。破布头被层层均匀地黏合在门板上,粘好后贴在房子的外墙上,待晾干后用来做鞋。母亲按鞋帮鞋底的样子剪好,几层背子用针线密密缝纳,做成鞋帮鞋底。鞋帮用细线,而鞋底得用自搓的麻线。因为鞋底着地得耐磨。穿布鞋得爱惜,一般尽量避免湿水,因为干湿之间,连接帮与底的麻线易断,反复几次鞋就容易绽帮,就得再次锥鞋。农村女人永不得闲,即便是串门子翻闲话,手里也常带着针线活,不是纳鞋帮就是纳鞋底。那时,她们人人手上未必有戒指,但肯定有个顶针。

农村人说,要想忙一天,吃饺子。要想忙一年,盖房子。安居,对农村人来说,从来都是大事。不像今天,钱一交,包工包料,几天一砖到顶的房子就妥妥的。土坯房的哪一个角落没有你的劳动都不会窝严。先是用干打垒的方式打墙,然后再打土矶子,它的作用相当于砖,主要用于盖房时在墙头上再砌若干层。砌妥后,上梁,搭檩子,铺椽子,席子柴草,然后上房泥。民间的“四大累”说的是:和大泥,脱大坯,养活孩子,肏大X。俗是俗,但不无道理。上房泥是累活,首先是取土拉水,和泥踹泥。主要累在用锹往房上甩泥。脱大坯,指的是脱炕面子。也是和泥,还要加大量麦草或马莲花根,以保证泥坯的纤维,这样更结实。那时盖房顶多找一个泥瓦工指挥,他只负责做难度系数高的活,大部分活都是邻里相帮。但新屋落成里里外外的活说不尽干不完。比如打炕砌灶,这两样活技术含量高。会打的人打的炕,引火利索,排烟顺畅,易烧易热。打不好,倒烟熏人,而且烧不热。灶台打得好,火头好,做饭利索,打不好,费柴费事。当然,人安居了,你家里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羊圈猪圈驴圈鸡窝,仓房炭房草房车棚什么的也得一应俱全。就连草垛柴垛粪堆放你都得打理得井井有条。

关于出行。那个年代的闵庄,说治安基本靠狗,似乎都过了。因为民风淳朴,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不夸张。但是交通基本靠走是事实。那时走亲戚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毛驴车。像我外爷爷那样的老汉,出门走亲戚也只靠两条腿,无论是来我家还是四处说媒,基本上都是走路。比如,谁家要杀羊,就让孩子赶上毛驴车到几十里外搬外爷爷外奶奶。车子上铺条毡,再放上被褥,小孩子睡车上任摇晃着慢走,挺美。不要说走多远,我爹和我早上出发去四十里外的大姑妈家,一天紧紧的,待晚上回来时,我躺在车子上,摇摇晃晃闲看满天星斗。

我在蔡家梁上小学,每天往返十四里路,夏天午休时间长,有时还回去吃饭。吃肥了也跑瘦了。那时,很少对人骑自行车上学,偶尔有人骑,我们都跟着跑。我想到为什么今天的非洲人那么善于奔跑,大概与生存环境有关。我在高沙窝上初中,步行得走三十里路。走过几次,后来是骑自行车。那时也有两股叉手扶拖拉机,也有四轮手扶。村上偶尔也来大卡车。但那些现代化交通工具与我们无关。记得1986年盐池解放五十周年大庆。我凌晨四五点起来挤在辆老解放进城。我是我第一次进县城。当天凌晨,我爹和七爹赶着几头驴进城参加物资交流会。因为平时忙于时间驯驴,他们俩赶上的几头驴没一个能骑的,所以,他俩只能徒步走百里进城。去了,驴没人买,又赶着驴走了回来。我无法想想走二百多里绝望。我上学路上有时愁着不到家,常常闭着眼睛边走边数数,或者数电杆。还好,我们家地处鄂尔多斯台地与黄土高原交汇处,地势总体平缓。我无法想象那年月山里人的出行。我第一次走银川坐的是我大姑父拉羊粪的老解放。装满羊粪的车厢上铺着草,我身上盖着老羊皮袄。那时走趟银川大概得六七个小时,只记得在灵武一个叫杨生河的家里吃了顿饭,经永宁雷台到银川已是半夜。现代交通的发达,让距离不再是问题。但遥想那个年代的出行,山高水长行路难,怎不令人望而兴叹。

家有一万,长毛的不算。为什么?在人们战胜自然灾害和各种疫病能力低下的年代,这些东西不像细软让人踏实。盐池民歌《寡妇断根》里写牛万金家点背时几链子骆驼和数百只羊全死光。但是,这些生灵,既然养着,就得精心打理。牛羊驴骡夏秋时节得放,而且,我们边放还边拔草,回去晚上喂。冬春时节的备干草和饲料喂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是谁家孩子能干,假期里放驴放羊,平时晚上添草喂料、揽粪煨炕的活,常常顺理成章地成为孩子们一日的功课。

一年四季就没有完全无事的一天,即使过年,你别的活不干,猪鸡牛羊的你得喂。孩子们有惰性,得空总不忘玩。而大人,几乎不停在忙,我爹妈常说,活多的是,就怕你眼里没活。

寒暑假里我盼雨雪天,可以休息。但也不是彻底休息,下雨羊圈泥泞湿滑,晚上羊进圈不能卧,待雨稍一停,我爹就让我拉沙土垫羊圈。雪天,我得去把羊圈的羊粪扫成堆,防止受湿,待雪停后散开,羊粪铺在羊圈里,是羊的最好的褥子。

这些年我回想,当年近乎逃亡式想离开村庄,想逃避的大概是无休止的劳动。丈母娘家在川区,刚结婚那几年我还本色,回去参加劳动,如割麦子掰玉米,装车打场。他们也不客气,甚至常被当伙计指挥。而且稍一懈怠,媳妇还抱怨。有一次我似乎像佛祖在菩提树下顿悟了一样,突然想明白了:奶奶的,这活我不干了。我脑力劳动,辛苦一周,难得周末放松,再劳筋骨,情何以堪。我去时把酒肉一置办,尽份心。扛个鱼竿到黄河边钓鱼。媳妇不乐意,我态度坚决,我说我十年寒窗终于逃出无休止的农事,不能再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而且我看透了,农活是干不完的。你施个法术把我变成一头驴,拉你们家的活也干不完。

前些年每年十一我要回闵庄帮我爹收玉米,那得干,否则父母太辛苦。我参加劳功的前提是要惜力,掌握节奏,不要对自己太狠。我爹则不。五六点早早起来下地,干到中午还不回,在地里吃点继续干。我每年组织的人多,干起活总体上快,但我把作息安排的从容。早上去干到十一点,回家吃肉,休息,下午再去干到天黑。往车上扛玉米袋子。扛累了我随时歇,我爹说,快装,天马上黑了。我说,急啥?你还说你腿疼,七十岁的人了,这样干活,腿能不疼?后来我想,如果让我爹当地主,一定是周扒皮。我爹一直有劳动强迫症。早些年我一自在他便不自在。比如过年,多打会扑克,他就不高兴。有几年正月初三有亲戚开卡车来,我爹逮住让给送两车粪。别人家都过大年,我们在受大苦。

父母放弃农耕两年了,今年盐池大丰收,我去了几个地方,发现许多人收秋完全机械化了,人不必那么劳累地抢收。任荞麦玉米站在地里,不慌不忙,先吃肉喝酒。红白喜事,乡宴大篷车一切全包,洗碗涮盘子的活都包了,就连宰羊都是雇人。以前是来的都是客,现在呢,人人都是客,包括主家。这是城市化工业化对乡村的改变。但节奏的加快总让我觉得少了些什么。

最近,父亲回闵庄小住,他觉得舒坦。无庄稼收无羊放,他多少有点失落,说现在肉价这么好,养羊太囊在。我偶尔想,你说这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从各个环节为我们省出了大把的时间,按理说,日子应该过得慢才对。但是,时间却过得如此之快。感觉人生经不住晃,只须三下,一晃大了,二晃老了,三晃,没了。以至于我们带着些许悲伤与惆怅地唱《时间都去哪了》。时间都去哪了?大概是都玩了,玩起来时间总过得快,比如打麻将,觉得自己还没咋胡牌,一不小心就后半夜了。

劳作,其实是一种修行。生活啊,太慢了,煎熬抱怨。太快了,又觉无聊无趣。

作家档案

闵生裕(本平台特聘名作家)宁夏盐池人。专栏作家。擅长杂文时评,足球评论,艺术评论等。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协理事,宁夏杂文学会副会长;中国硬笔书协组联部委员,宁夏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出版杂文随笔集《拒绝庄严》《都市牧羊》《一个人的批判》《闵庄烟火》《操练自己》等七部。

栏目责编:书带草

(0)

相关推荐

  • 烤火盆

    "老太太.小媳妇.一个一个有福人. 不做饭.不淘米.坐在炕上烤火盆". 这是流传东北大地的一句顺口溜,说的是冬天在屋里用火盆取暖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 火盆,一 ...

  • 神戏(二十)

    神戏(二十) 何班长醉人醉影,八抬耽怕他跌绊着,便赶紧地搀了.何班长满把结实地攥住了八抬的一只骨骼尖锐的手爪,生怕他会突然跑失似的.八抬叫他捏疼了,"哎哟"地叫出一声. " ...

  • 林成功||烤火盆的记忆

                           主办:烟台市散文学会                   协办:烟台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                     主   编:綦国瑞   ...

  • 腊月二十三︱别样的寿诞

    自打一入冬,爹娘又重新搬回了老宅居住.沿街的住房虽说宽敞明亮,但每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太吵太闹.爹不说,娘不讲,却彼此心有灵犀,总想着远离这喧嚣.好在老宅未曾因影响村里规划而拆除,爹娘暗自庆幸还有一 ...

  • 火盆取暖的时代已成为永远的记忆

    泥火盆就是用黄泥制作而成的,东北装柴草燃烧后剩余火的盆.泥火盆不仅是一种记忆与怀念,也是那一代人灵魂深处的一种温暖. 东北冬天靠火炕取暖,炕烧得热屋里还是冷,火盆成了不可缺少的物件.早晨做饭后,便把灶 ...

  • 青海人的打泥炕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中国大江南北,衣食住行习惯千差万别,单以睡觉来说,就有南方睡床.北方睡炕的差别.相信每一个地地道道的青海人都是睡炕长大的,对其并不陌生.数九严冬时节,门外北风呼啸,只要往 ...

  • 消化科:日常生活必备8种胃部中成药,收藏...

    消化科:日常生活必备8种胃部中成药,收藏起来备用积食 1.消化不良.腹胀.没胃口.便秘.脾虚--必备--沙棘内金饮:调养脾胃.消解积食 2.腹痛.口臭.伤害.脾虚引起的大便稀溏或是大便干结--必备-- ...

  • 练习瑜伽要是不能助力生活,这个工具还有神马用?

    我经常说瑜伽是一个工具; 其实如果要把瑜伽比喻为一个工具,可能我首先会想到的是镜子.... 瑜伽练习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映照着你的情绪,你的情感,你的疑虑和你的期望.在练习中观察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 ...

  • 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汲取诗词智慧,过顺其自然的生活

    林语堂说,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林清玄说,以欢喜心过生活,以温柔心除挂碍. 佛说,纵有三千烦恼,不如拈花一笑. 所以,人生在世,凡事不必太执着,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活法. 行到 ...

  • 毫无ps痕迹的珍贵老照片,反映了50年代的生活

    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部分作品因来自互联网,无法标明作者和出处,真实性未经核实,不代表本号观点.如涉及侵权或敏感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 1950年代初,华东农村,一户普通农家的生活. 1950年代 ...

  • 【健康】超全高血压生活手册,每个人都该看看!

    得了高血压,生活中都得注意啥?这儿有一份贴心的高血压生活手册,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量血压篇 1 量血压用哪只手?数值高那只!     一般主要工作的手臂,血压会较高一些,比如右手工作的人右手的血压较 ...

  • 杨丽萍的宅子,李子柒的后院,李玉刚的禅房,大多数人向往的生活都在这儿了

    最近,某综艺节目里 许久未露面的孔雀公主 杨丽萍老师重回视线 年龄在她身上 真的只是一个数字罢了 今年已有62岁的她 状态依旧是好到惊人 有人说 世间有灵性的女子不多 杨丽萍绝对算是一个 无论是年少时 ...

  • 富有哲理的正能量语录,让生活充满阳光

    富有哲理的正能量语录,让生活充满阳光

  • 高三《生活与哲学》硬核基础、背诵体系

    [导入]大轮复习,进入哲学专项攻坚.       哲学在新高考中的位置与分值,基本定型,选择题第13-16题,共4题,3X4=12分:非选择题是第20题,往往是第(1)小题,12分,拢共24分,如果2 ...

  • 家有四胞胎父母实行“军事化”管理,生活趣事多多丨幸福来敲门

    家有四胞胎父母实行“军事化”管理,生活趣事多多丨幸福来敲门

  • 打败婚姻的不一定是不爱,而是不同生活频道上不能和谐的律动

       最近的热搜,盖茨离婚占据了一席之位.一句"作为夫妻,我们彼此不再相信可以共同成长并共度生命的最后时光,我们需要空间和隐私来开启新的生活"给这段婚姻划上了句号.   之前杨澜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