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聪明与否真的和耳朵有关吗?甲骨文台历说字——耳

各位甲骨文台历读者群的老师朋友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是5月22日,星期六,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正如您此时在听我的分享,是用什么来听呢,耳朵,是不是?

【耳,演变】

我记得物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做,光的速度快于声音的速度,在打雷闪电的时候,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从天空中划过,而雷声接着滚滚而来,震耳欲聋。也犹如此刻,我在农村,田里的青蛙叫声,此起彼伏,这音乐再美好不过了。而我又听到一个玩笑说,是因为眼睛长在前面,耳朵长在后面,所以了,眼睛总是先看到,耳朵才听到。但是除去雷和闪电,我们闭上眼,或者在黑夜的时候或者当视线看不到的时候,耳朵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是不是,只要我们熟悉的声音,你一听就知道是什么物体发出来的,更有心有灵犀者,家人或者爱人回来了,车在楼下熄火,关车门的声音,你都能判定他回来了。

我们来看看甲骨文台历上收录对耳的解释,象形字,甲骨文象耳之形,后金文讹变至小篆已看不出象形因素。

【甲骨文台历,耳】

说文,耳,主听也,象形。

本义指听觉器官耳朵,引申指像耳的东西。耳在头两侧,故引申为位置在旁边的,如:耳房、耳门。耳在古代文献当中又用作动词,作闻、听解。“耳”的古音与“矣”相近,故又假借为文言语气词,表限止,相当于“而已”“罢了”,又可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相当于“了”“啊”“也”。

【耳的文献引用】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诗·大雅·抑》

这里说的意思是,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反观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教育,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也是这样了热心恳切了,恨不得把对孩子的教导直接塞进他耳朵了,让他从此就听话成事。我以前也是这样的想法,自己给孩子讲了什么,就希望他能进耳,但实际上他进耳了,没进心没进脑,还是没有用的,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找到适合他的方法,对他的教导也不是一次两次他就记住了的,而是要根据孩子做的事让他自己反思,你再对他进行引导,让孩子能接受的道理来跟他讲,我想比提着他的耳朵讲要强。这里在后来引用出了一个成语,就是耳提面命。

【青铜鼎】

鼎黄耳金铉。
《易·鼎》

鼎耳:鼎腹两边高出部位谓之鼎耳,中空以便于穿进横杠,搬运鼎身

本爻辞的意思是:鼎耳的位置适中,又配上了结实的鼎杠,这样在抬鼎的时候就能保持中正,不至于倾斜。鼎耳虽然不是鼎的主体,然而它却是最重要的部件。因为有了它才可以将鼎提起来。那对鼎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补充下这个文献。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唐·杜甫《秋雨叹三首》

这里的耳,指的是长出的芽,意思是谷物经雨而长出的芽,庄稼顶部出芽,那么这种庄稼也就报废了,此为灾年的征兆。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都庄稼都快收割的时候,连连的大雨下着不停了,那么快要收成庄稼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发芽而报废,一年的收成就这样毁于一旦,而这样的谷物就是煮来喂牲畜,牲畜都不会吃。还有一种情况也会长芽,就是谷物收回来了,但是没有太阳的暴晒,堆积在容器里几天,或者放在室外,也都会发芽,这些不好的现象是农村人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每到秋天收割的季节,都趁着天气好,要抓紧时间全部收割回来,晒干入仓。

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孟子滕文公下》

三天没有吃东西,耳朵什么东西都听不见,眼睛什么东西都看不见。

这里的耳指的是自己的耳朵,能听见声音。

【听,演变】

在说到听的时候,我们来看看与耳相关的这个字——聽。

“听”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写作咡或耳”和“口”组成。“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口”,是人的发音器官,两者结合,表示口说话,耳朵听,本义是听到声音。繁化的“聽”由“耳”“悳”“廷”三个单字组成。“意为挺立,它在“听”字中一般认为表示读音,也有人理解为是个站在土堆上的人,表示站在高处才能用耳朵听得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也犹如今晚,我在房间都能听到稻田的蛙声一片。

【声,演变】

第二个字是声,声的古字形由“殸(qìng磬的古字)”和“咡(听的古字)”构成,本义指敲击悬磬发出的声音,后泛指各种声音。悬磬是指石磬上部是悬挂磬的绳索或架子;右半部是“殳”字,即人手拿槌击磬的样子;下部是“耳”和“口”组成的古文“听”字。“口”也可理解为歌咏的人。这四个独体合起来,便表示了:用手拿槌打磬,用耳去听,听到的自然便是磬所发出的“声”了。

《诗经·齐风·鸡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这里的声指的是声音。后转作动词,引申为发声、宣布。“声"可以被人听见,由这个特征引申表示人的名气、名誉等。人一旦出名之后,就会远近闻名,于是就有了“声誉”“声望”等说法。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声,遹骏有声。”

由声音引申指汉语语音学中的术语:如声母、声调、声旁。

与耳相关的还有一个字就是聪《说文解字》,“聪,察也。从耳、怱声。聪,从耳从囱从心。耳闻而循心通上。明察。指耳闻声音而心能辨别其是真假。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内心有窗,心思明亮。古人称听觉敏锐为“聪”;称耳背迟听为“聩”;称完全失去听力为“聋”。一个人如果能够听到外界的声音,并且能够做出恰当的反应,不正是聪明的表现吗?一个人聪明与否当然和耳朵有关了。

【耳聪目明】

表示限止语气,与“而已”、“罢了”同义。《论语·阳货》:“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耳还有表示转折,相当于“而”的意思,贾谊《治安策》:“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为了国家而忘掉自己的家,为了公众利益而忘掉私利。用在今天逝世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袁隆平院士身上,我觉得是再恰当不过了,自1962年开始,近60年来,袁隆平和他的水稻研究形影不离,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一位老者,一颗赤子的心,一个童真的梦,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我们一起来向袁老,致敬,缅怀!

今天的耳的学习理解就分享到这里,如有说的不对的,不足的地方,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学习中国文化,从文字开始,从文字开始学习中国经典,我是丽丽,今天我们就到这,我们明天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