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硬皮病

硬皮病又称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病,是以皮肤变紧、变硬、纤维化,并导致肺、食管、心及肾等脏器病变的一种疾病。根据皮肤增厚的程度和范围而分为系统性硬皮病和局限性硬皮病。本病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女性发病率高,多为男性的3—5倍。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皮痹”、“皮痹疽”、“痹证”等范畴。

(一)辩证论治

1.局限性硬皮病

1)风寒湿阻

(1)主症 初起皮损多呈紫红色,逐渐扩大,肤表光滑,数日后色泽变淡,皮损变硬,局部毫毛稀少,汗出亦少,后期则皮肤萎缩,色素减退,轻微瘙痒或刺痛,部分静止不再发展,少数自行痊愈;脉沉涩,舌质淡,苔薄。

(2)处方 独活、川芎、当归、赤芍各10g,丹参、鸡血藤、伸筋草各15—30g,黄芪、党参各9g,川牛膝、细辛、桑枝各6g,桑寄生12g.风寒较重者,加紫苏15g,桂枝、防风各l0g,以助细辛祛风寒顽邪;风湿较重者,加威灵仙20g,羌活、五加皮各15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阳虚血瘀

(1)主症 病程日久,局部损害僵硬或者麻木,伴有畏寒怕冷,指端轻度冰冷或肿胀或苍白;舌淡苔薄,脉沉细。

(2)处方 黄芪30g,桂枝、当归、桃仁各1 0g,桑枝、赤芍、丹参、生地黄各15g,鸡血藤、益母草各20g,蜈蚣2条,干姜6g.阳虚重者,加仙灵脾、草乌,桂枝改为肉桂;皮硬者,加牡蛎、鳖甲以软坚散结。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系统性硬皮病

1)外邪侵袭

(l)主症  四肢或胸前皮肤发现片状或条状皮损,似蜡状紧张而发硬,手捏不紧,痛痒不显或肤色黯褐,指(趾)端青紫,口唇色沉,逢寒尤重,可有瘙痒刺痛、麻木、蚁行感,关节疼痛,肤表少汗,毛发脱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处方 羌活、防风、姜黄、当归各12g,赤芍15g,黄芪20g,生姜3g,桂枝9g,独活10g,甘草5g。风湿之证较重者,加威灵仙、海桐皮、秦艽,以助羌活、独活祛风利水;风寒之证较重者,加荆芥、细辛,以助桂枝、防风、生姜祛风散寒。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气滞血瘀

(1)主症  四肢皮肤变硬,皱纹不明显,皮损处色素加深,或夹有色素减退斑,伴毛细血管扩张,肌肤甲错,毛发干枯脱落,手指屈伸困难,口唇青紫变薄,面色晦黯,口干不欲饮,月经不调;舌质瘀斑或紫暗,脉细涩。

(2)处方 生地黄、熟地黄、鸡血藤、络石藤、红藤各30g,当归、赤芍各12g,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香附、枳壳、郁金、八月扎各9g。皮肤或关节胀痛甚者,加乳香、没药;气虚较重者,去地黄,加黄芪、党参。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寒凝瘀阻

(1)主症 皮肤漫肿色白,酸痛而硬,表面温度偏低,肢端青紫、苍白,遇寒或情绪激动时加剧,面色咣白,小便清;舌质淡,苔白,脉迟细或沉细。

(2)处方 熟地黄、黄芪各20g,鹿角胶、羌活、独活各10g,麻黄、桂枝、赤芍各8g,丹参、鸡血藤各15g,炮姜、甘草、炒白芥子各5g.气虚者,加黄芪、人参以补气行血;寒痰顽固不化者,加法半夏、制南星以助白芥子温化寒痰。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肺脾两虚

(1)主症 周身皮肤痹硬或干枯、萎缩,毛发脱落,伴有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纳食不振,进食困难,胃脘满闷,腹泻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脉濡弱。

(2)处方 高丽参l0g(另煎兑入),炒白术、炒扁豆、薏苡仁、茯苓各15g,丹参、山药各30g,炙甘草、砂仁(后下)、陈皮、干姜、艾叶各6g,桔梗、鸡内金各10g.肢端青冷者,加红藤、姜黄、桑枝、桂枝;食少、呕吐、吞咽困难者,加竹茹、代赭石;肺肾气阴不足者,加紫河车、蛤蚧;脾阳不足者,加黄芪、白豆蔻。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脾肾阳虚

(1)主症 皮肤变薄,紧贴于骨,眼睑不合,鼻尖如削,口唇缩小,张口困难,舌短难伸,表情丧失,状如假面,手如鸟爪,伴有畏寒肢冷,面色咣白,便溏溺清,腰酸膝软,月经不调,阳痿遗精;舌质淡胖,苔白,脉细弱。

(2)处方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各20g,肉桂3g(焗服),熟附子10g,黄芪、丹参各30g.脾阳虚重者,加干姜、人参以温中回阳,补脾益气;肾阳虚重者,加鹿茸(另炖)、巴戟天以壮肾阳,益肾阴。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胡荫奇诊治经验

(1)温阳散寒调气血,化痰祛瘀兼清热胡老认为,硬皮病早期在于肺脾两脏。肺主皮毛,朝百脉主治节,肺气虚则失去“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的作用,导致皮肤肿胀、变硬,毛发干枯,皮肤不温;脾主运化,“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脾之阳气亏虚,运化无权,气血衰少,皮肉筋脉失于濡养,则有皮肤菲薄、紧硬,毛发稀疏或全无,肌肉瘦削,乏力倦怠。病变日久,耗伤精气,“穷必及肾”,出现脾肾阳虚,阴寒内生,而出现皮肤薄硬,脏腑器官失荣俱损表现。

胡老根据本病的病理特点,提出早期以寒邪阻络证多见,治疗宜温阳散寒,调达营卫。药用羌活、桂枝、炙麻黄、细辛、当归、川芎、白芍药等。损伤脾阳,肺脾两虚,治宜益气扶脾,培土生金。药用白术、陈皮、茯苓、党参、山药、炮姜等。提倡以上两证加用黄芪补益肺气,桔梗开宣肺气,以助津液四布。病久及肾,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肾阳,补气血。药用细辛、干姜、淫羊藿、狗脊、肉桂、鹿角胶、巴戟天、杜仲等。这些药物对硬皮病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已得到实验证实。

痰瘀互结,停滞经络乃本病发生的重要病机。故辨证治疗不忘化痰祛瘀。胡老善用白芥子、半夏、胆星等温阳化痰;茜草、炮山甲、三棱、莪术、紫丹参、泽兰、三七粉、赤芍药等活血逐瘀;配合丝瓜络、皂刺、穿山龙、檀香、柴胡等以加强通络之力。另外,提出本病临床虽以寒证多见,但痰瘀痹久,易从热化,故治疗上应在温阳散寒、化痰通络的同时,酌加清热养阴之品,如萆薢、蒲公英、鳖甲、生地黄、葛根等。

(2)衷中参西采众长,病证结合选用药胡老循古而不拘于古,临床治疗风湿病主张在中医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选用一些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对风湿病具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药物,明显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针对本病,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多加用山慈姑、积雪草、百合、苦参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慈菇、百合含秋水仙碱成分,具有抑制胶原合成,抗纤维化作用;积雪草中有效成分积雪苷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降低酸性黏多糖和胶原量,减少胶原纤维数量,对结缔组织纤维和基质合成有抑制作用;苦参素可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Ⅲ型原胶原mRNA的表达而起到抗纤维化作用。并结合近代活血化瘀中药抗纤维化研究进展,提倡中药汤剂口服同时配合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增加疗效。

2.张志礼诊治经验

张老认为,本病以肺、脾、肾阳气不足为本,而以风、寒、湿三气杂至为标,将硬皮病分为如下两大证型。在治疗中,抓住健脾益肾、活血化瘀两大法则,标本兼顾,有时适当配合小剂量西药综合治疗。

(1)脾肺不足  主要表现为皮肤斑块或条索状变硬,中心或呈象牙白色,表面蜡样光泽,萎缩变薄如羊皮纸样或成板状,可伴四肢痿倦,舌淡苔薄或自,脉沉缓。此证多见于局限性硬皮病。辨证为肺脾气虚,经络阻隔,气血瘀滞。治疗以健脾益肺、温经通络、活血软坚。常用药为黄芪、白术、茯苓、党参、山药、天冬、桂枝、白芥子、伸筋草、丹参、红花、夏枯草、僵蚕等。

(2)脾肾两虚主要表现为皮肤浮肿、硬化、萎缩累及面积大,可见典型面容,指尖变硬及伴有内脏损害,常见畏寒怕冷,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关节疼痛或屈伸不利,大便溏泻,妇女月经涩滞或闭经,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沉或紧或迟缓。多见于系统性硬皮病。辨证为脾肾阳虚,气不化水,气血凝滞。治疗以健脾益肾、温阳化水、活血软坚。.常用药为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制附子、肉桂、鹿角胶、白芥子、麻黄、熟地黄、丹参、赤芍、鸡血藤、僵蚕、木香等。

张老在硬皮病的治疗中,一方面提出要运用综合治疗,根据病程、病情、病势选择中药熏洗、浸泡、外搽,中成药配合内服,必要的西药用于合并有内脏损害者。另一方面又指出,中医的优势集中在局限性硬皮病韵治疗上,如皮损面积广泛、合并内脏损害、伴发症状重的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还是应先用西药治疗,待病情控制后再配合中药,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3.朱良春诊治经验

(1)风毒湿热蕴于营,分消湿热瘀滞通弥漫性硬皮病其病机虽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内伤劳倦,情感刺激,疾病误治;或病后失养,脾胃受损,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久则局部络阻,肌肤萎缩、干枯、变硬。而风毒湿热蕴于营分,血滞不畅,风湿热邪郁阻,不得分化,则痰瘀渐结,络脉受阻,导致弥漫性硬皮病;或因久用西药激素和误治,使四肢肌肉萎缩、干枯、溃烂化脓、久不收口者屡见不鲜。朱老治疗弥漫性硬皮病之用药特色,乃集寒热辛苦于一炉,意在寒热辛苦各司其职,以迅速分消风、湿、热、毒诸邪,盖风、湿、热、毒分消,则痰瘀湿热分化,足三阳、足三阴诸经隧络道畅通,气血运行无阻,四肢百骸皮毛得以濡养,故硬化、萎缩、僵直、局部功能障碍,或溃烂、红肿等症均能速愈,此“流水不腐”之理也。

(2)皮痹属虚主补中,通络补肾寓其中朱老指出,硬皮病的病机主要是肺脾肾俱虚,且涉及他脏而形成多脏同病,多系统、多器官受损,故在上中下三损的情况下,应遵上下皆病治其中,乃选“补中益气汤”加大剂量为主,合“金匮肾气丸”化裁,又指出在大补气血脾肾的同时,必须兼通经隧络道,化瘀散结,促进病变部位的新陈代谢,临床常酌情加用红花以助桂、附、当归通利经脉,并以怀牛膝易升麻治疗病变部位未及头面者,盖红花乃血中气药,能泻能补,多用破血,少用则养血,故在治疗硬皮病中初用大剂,而继用酌减剂量,量随证变。推崇阴阳互济理论,把补脾补肾融为一体,并兼顾活血去瘀,通络散结。此乃朱老治疗虚寒性硬皮病的用药特色,尤对局限性硬皮病疗效颇著,轻则1—2月,重则一年半载均能治愈。

4.钟以泽诊治经验

钟教授认为,瘀、虚是本病病机关键,据此,将硬皮病的证型分为血瘀型和血虚型,并且在治疗时,扶正祛邪应贯穿疾病治疗始终,尤其是硬皮病早期多虚证或虚实夹杂,同时强调硬皮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认为早期诊治是决定疾病转归和预后的关键所在。

(1)血瘀型症见皮肤红肿,皱纹消失,或全身或局部皮肤呈暗褐色,皮肤变硬,肌肉萎缩有蜡样光泽,或皮肤瘙痒如虫行,或有走窜性疼痛,或感周身重着疼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滑或涩。治以养血活血,通络散结。方药用消瘰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玄参、牡蛎、丹参、女贞子各20g,桃仁、橘络各IOg,生地、白芍、川芎、枸杞各15g,郁金12g,鸡血藤30g.挟湿者去女贞子、枸杞,加白芥子、法半夏各10g,茯苓、薏苡仁、浙贝母各15g;皮损板硬加蜈蚣1条,乌梢蛇、三棱、红花、全蝎、地龙各10g,甲珠6g;关节疼痛加桑枝30g,木瓜lOg;阴虚者加北沙参30g,麦冬10g;阳虚者加肉桂10g,细辛6g;病位在上加桔梗10g;病位在下加川牛膝10g.钟教授认为,瘀虽为病理产物,但几乎见于疾病的整个过程,或外感致瘀,或内伤致瘀,只是程度不一罢了,尤其是疾病后期,血瘀较明显,中医有“久病多瘀”之说,且瘀多挟痰。

(2)血虚型症见皮肤肌肉萎缩,毛孔消失,皮肤深褐色,有蜡样光泽,时有针刺感,畏寒甚,手足触之冰冷,指、趾尖受凉后发白或青紫(即雷诺现象),时有便溏、泄泻或心悸,乏力,腰膝酸软,舌淡或红,苔白,脉沉细。治以益气养血,补益肝肾,通络散结。药用三黄固本汤加减:黄芪、菟丝子各30g,黄精、熟地、川芎、桑葚子各15g,当归、制首乌、鸡血藤各20g,枣皮12g,橘络10g.气虚明显者加大黄芪用量,同时可加党参20g,白术12g,怀山药15g;阳虚者加肉桂10g,细辛6g,桂枝12g,仙灵脾15g;挟湿者去黄精、熟地、桑葚子、枣皮,加白芥子、法半夏各10g,茯苓、薏苡仁、浙贝母各I5g;病位在背部加葛根15go钟教授认为,如果说瘀是标,那么虚是本病的本所在,尤其是血虚,血虚多夹气虚。

5.袁国强诊治经验

(1)透表渗浊法此法主要适用于硬皮病早期水肿阶段。人体阳气亏虚,运津无力而致水湿停滞,溢于肌表,或寒湿之邪乘虚阻滞肌肤脉络,症见手指、手背甚至上臂、头面、躯干等处出现非凹陷性肿胀,皮肤紧厚光亮,皱纹消失。此期以实邪阻滞为主要病理表现,故当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治疗以辛温透表、祛寒除湿为重,以达“开鬼门,透邪外出之效。代表方剂以麻黄汤合桂枝汤加减。

(2)化痰散瘀法此法贯穿于硬皮病的整个治疗阶段,但主要针对其硬化期。系统性硬皮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硬、皮斑出血、指(趾)端紫绀、肌肤甲错等一系列血液循环阻滞、脉络痹阻的瘀血证及皮肤关节肿胀、肌肉酸沉乏力等一系列湿邪留滞的痰湿证,所谓“百病兼痰”、“久病必瘀”o依据硬皮病病情缠绵、顽固难愈的病程特点及其临床表现,从痰瘀论治系统性硬皮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治疗以温阳固本、活血化瘀、温化痰湿为重。代表方剂以导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3)养荣生肌法此法适用于硬皮病后期萎缩阶段。因寒湿阻络,或痰浊、瘀血等瘀滞经脉,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日久生化匮乏而失去其濡养肌肉、筋脉、皮肤的功能,或寒湿郁久化生毒热,暗耗气血,亦可出现“气不主煦,血不主濡”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皮下组织及肌肉萎缩、硬化,紧贴于骨骼之上,关节挛缩,肢体活动受限或萎软无力,舌质胖淡或瘦红,脉沉弱、缓。此期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治疗以益气温阳、滋阴填精为重。代表方剂以十全大补汤加减。

(4)温阳通络法此法主要针对患者的雷诺现象。认为人体阳气不足或气血亏虚是雷诺现象发病的根本,寒邪凝滞络脉,气血运行不畅是其重要的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四肢为诸阳之末,得阳气而温,今阳气不达,络脉遇寒绌急蜷缩,因而出现阵发性四肢肢端对称性间歇发白、紫绀和潮红。治疗以温阳散寒、宣痹通络为重。代表方剂以当归四逆汤加减。

(5)上病下取法硬皮病常见的肺部疾患是间质的炎症和纤维化,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胸闷憋气、气短等临床症状。《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依据五行“金水相生”的理论,肺气亏虚日久导致肾气不足,“肾主纳气”的功能减弱,进一步加重了肺气的虚损。故在治疗上采取“补子以实母’’的方法,用药以温补肾阳为主,兼以升宣肺气。代表方剂以肾气丸合升陷汤加减。

(6)祛风通痹法硬皮病常见关节晨僵和多关节痛。《类经》云:“痹者,闭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则壅闭经络,气血不行而为痹o"叶天士《临证指南·痹门》:“有风寒湿入下焦经隧而为痹者,用辛温以宣通经气为主。”故用祛风散寒、温阳通痹法治疗此病常获较好效果,所谓“治痹莫贵于行气”。代表方剂以防风汤加减。

(7)疏肝解郁法  临床实践观察,每逢患者情绪波动,其症状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情志因素对此病的病情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肝藏血,主疏泄,肝之疏泄条达与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体的气机功能,进一步影响人体血液、津液畅达与否。在临床中采取疏肝理气、化痰解郁法,配合心理治疗,解除患者的思想障碍,其他如柔肝泄浊法、清肝利胆法、活血养肝法亦有应用。代表方剂以柴胡疏肝散加减。

(8)凉血解毒法此法主要应用于局限性硬皮病发展期,症见皮损部位色泽潮红或暗红,按之较其他正常皮肤稍热,中医辨证为寒湿郁久生热,或经络不通,气血凝滞,瘀而化热,或热毒人血,燔灼局部脉络。治疗以活血凉血、清热解毒为重。但此属急性期治标之法,中病即止,不可长用,以防耗损阳气阴精。代表方剂以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9)和胃降逆法硬皮病患者常出现吞咽不利或困难、饮水呛咳、反酸、呃逆等食管症状,其与病情轻重成正比,现代病理学认为是食管收缩力减弱,平滑肌萎缩,黏膜下层和黏膜固有层纤维化造成,中医辨证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内经》云:“浊气在上,则生胀."胃气以降为和,若中焦脾运失常,不司输散精微,或肝气横逆,乘而克之,或痰浊、瘀血阻滞胃络等原因均可导致胃腐熟水谷功能减退,腑气不通,进而上逆。治疗以和胃降逆为主,兼以消除其他的病理因素。代表方剂以旋覆代赭汤合调胃承气汤加减。

(10)宽肠下气法  硬皮病亦可影响大肠、小肠,出现间歇性腹痛、慢性腹泻、肠梗阻、直肠脱垂或便秘与大便失禁交替发作等下消化道症状,机制为肠壁纤维化和平滑肌成片或弥漫性萎缩所致。中医认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胃腑不降,肠道泌别清浊功能减弱,传化糟粕功能失常,因而出现上述症状。治疗当以宽肠下气为主,兼以和降胃气。但此法运用中当固护胃气,做到祛邪而不伤正。代表方剂以大承气汤加减。

(三) 内服效验方

1.葛根汤

(1)处方葛根30-60g,桂枝10-20g,麻黄、生姜各6~10g,白芍、甘草、大枣各15—30g.剂量以服药后皮肤微汗为度。本方有解肌除痹,调和营卫,生津润肤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药渣煎汤熏洗患处,15天为1个疗程。

2.益肾通络汤

(1)处方熟地、当归尾各20g,鹿角霜30g,仙灵脾、艾叶、白芥子各15g,桂枝、川芎各10g,细辛3g,炮姜5g,甘草6g.阴虚畏寒明显者,加附子,改桂枝为肉桂;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血虚明显者,加当归、首乌;气滞血瘀明显者,加柴胡、漏芦、鸡血藤。本方有益肾壮阳,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温阳通痹汤

(1)处方当归、熟地、白芍、鹿角胶、桂枝各10g,黄芪20g,甲珠、红花、浮萍、水蛭各6g。病在上肢者,加姜黄;病在下肢者,加川牛膝;病在腰部者,加续断;病在头面部者,加白芷。本方有温补气血,宣疏肌表,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内服。

4.益气活血汤

(1)处方丹参、黄柏各12g,熟地黄4g,生黄芪、山药、鸡血藤、伸筋草、鬼箭羽各30g,茯苓、当归、贝母、僵蚕、刘寄奴各10g,白芥子、丝瓜络各15g.本方有益气温经,活血软坚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连续3个月。

5. 活血蠲痹汤

(1)处方独活、防风、当归各10g,桑寄生、丹参、伸筋草、海风藤各15g,鸡血藤30g。局部疼痛者,加延胡索索、川芎;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脾虚者,加四君子汤;肾阳不足者,加肉桂、附片、鹿角霜、淫羊藿;湿重者,加薏苡仁、防己;血瘀者,加桃仁、红花;皮损较大者,加昆布、海藻、炙鳖甲等。本方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为巩固疗效,将前方诸药研为细末,制成活血蠲痹胶囊,每次2~3粒,每日3次口服。

6.硬皮速软汤

(1)处方附子片、桂枝、熟地各20g,生黄芪、党参、当归、生姜各30g,陈皮、升麻、柴胡各10g,甘草6g,炒白术、山茱萸、茯苓、红花各15g.病变部位偏下肢,易升麻为怀牛膝15g.本方有温通脾肾,益气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30天为1个疗程。

7. 补气软皮汤

(1)处方黄芪60~120g,茯苓、川芎、当归各15g,白术、赤芍各12g,高丽参、炮山甲、麻黄、桂枝、制川乌、制草乌各10g.偏阳虚者,加附子、鹿角胶;痰湿阻络者,加薏米、丝瓜络、白芥子。本方有健脾益气,温阳活血之功。

(2)方法每天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 黄芪灵芝汤

(1)处方黄芪、黄精、炒山药各15g,灵芝、生地各20g,白芥子、桃仁、桂枝各10g,麻黄13g,附子、炮姜各3g,甘草6g.脾虚便溏者,加白术10g,补骨脂12g;关节痛甚者,加秦艽lOg;便秘者,加当归、肉苁蓉各1 5g;咽干者,去附子。本方有温补脾肾,散寒通脉

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2岁以下者隔日1剂。

9.麻黄解肌汤

(1)处方麻黄、桂枝、葛根、黄芪、天花粉各20g,党参、阿胶、牛膝、川芎、龙胆草各15g,甘草10g.本方有解肌通痹,益养生津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0.三乌行痹汤

(1)处方附子30g,制川乌、制草乌、丹参、赤芍、当归、郁金、仙灵脾、桂枝、黄芪、肉苁蓉各15g,地鳖虫、川芎各lOg,细辛3g,炙甘草6g.本方有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1.益气通痹汤

(1)处方生黄芪30g,白术、虎杖各15g,桂枝、威灵仙、乌梢蛇、桃仁、红花各10g,细辛5g.四肢光亮肿著者,加大腹皮、防己、牛膝各10g;皮肤僵硬者,加牡蛎15g,鹿角片10g,地鳖虫6g;关节痛甚者,加枳实10g,制附子6~10g;伴内脏受损,有食道吞咽不利者,加苏梗、玉竹各15g;伴胸闷气短,胸片提示肺组织纤维化者,加炙百部15g,紫丹参、马兜铃各10g;有心律不齐者,加当归、苦参各IOg,川芎6g。本方有益气化瘢,散寒除痹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2.清热活络汤

(1)处方金银花、鸡血藤、泽兰各24g,丹参、玄参各21g,何首乌、夏枯草各15g,延胡索、郁金各12g,乳香、没药各6g.营卫不和者,加黄芪、桂枝;四肢厥冷者,加肉桂、附子、黄芪、桂枝。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3.补阳活血汤

(l)处方党参、黄芪各15~30g,桂枝、赤芍、红花、陈皮、香附各9g,熟地、何首乌、鸡血藤各30g,丹参15g,鹿角胶12g,甘草6g.阳虚畏寒明显者,酌加附子3-9g,肉桂9g;脾虚便溏者,加五味子15g或白术9g;关节痛明显者,加秦艽、桑寄生各12g,乌梢蛇9g;便秘者,加当归15g,桃仁9g;指端溃疡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9g或乳香、没药各3g;阳痿者,加仙灵脾9g;有结代脉者,甘草改为炙甘草9g.本方有活血化瘀,调和营卫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4.温阳通痹汤

(1)处方黄芪、山药、赤芍各12~15g,党参、当归、丹参、茯苓各9~12g,白术、陈皮、制川乌、制草乌、桂枝各6~9g,路路通、炙甘草各9g。脾阳虚者,加炮姜、姜半夏、广木香、砂仁;肾阳虚者,加制附片、巴戟天、仙灵脾、仙茅、鹿角片(胶)、淡苁蓉;肢端冰冷、青紫者,加细辛、鸡血藤、红藤;皮肤硬化者,加炮山甲、皂刺、川芎;溃疡不敛者,加白蔹、赤小豆。本方有温补脾肾,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5.芪归活络汤

(1)处方黄芪、当归、党参、丹参各15g,赤芍、川芎、鸡血藤、仙灵脾、蝮蛇、蕲蛇各9g,红花、桂枝、甘草各6g,肉桂3g.本方有益气活血,散寒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6.芪桂五物汤

(1)处方黄芪30g,桂枝、白芍、大枣各12g.偏气虚血瘀者,

加党参、白术、丹参、王不留行、炮山甲;偏阳虚寒凝血瘀者,加附子、

鹿角霜、地鳖虫、丹参、红花;偏痰湿阻络者,加薏苡仁、丝瓜络、鸡

血藤、白芥子、僵蚕。本方有调和营卫,疏通脉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7.黄芪桃红汤

(1)处方黄芪、鸡血藤各20g,党参、丹参各15g,桃仁、当归、川芎、赤芍、桂枝各12g,红花8g.本方有益气通脉,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8.  益气温肾汤

(1)处方党参、茯苓、黄芪、炒薏苡仁、仙灵脾各15g,土炒白术、肉苁蓉、陈皮、巴戟天各10g,丹参12g,山药20g,橘络6g.本方有益气健脾,温肾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9.  温肾通痹汤

(1)处方桂枝、肉苁蓉、地龙、补骨脂各10g,红花、甘草各6g仙灵脾、锁阳、杜仲、当归、丝瓜络各12g,金刚刺30g本方有温补肾阳,温经散寒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0.  补中益气汤

(l)处方黄芪、人参、白术、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炙甘草各适量。病在上肢、头面者,加红花、姜黄各15g;病在下肢者,用本方去升麻,加牛膝、红花各15g,制附片18g;病在四肢者,加红花、桂枝各15g;病位广泛者,加麻黄6g,红花、桂枝各15g,鹿角胶18g;伴纳差消瘦者,在病位用药的基础上,加神曲15g,鸡内金12g,炒谷芽31g.本方有补益气血,温中健胖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四)中药外治方

1.温通熏洗方

(1)处方伸筋草、艾叶、桑枝各30g,透骨草、刘寄奴、官桂、炮山甲各15g,红花、苏木各9g.

(2)方法将上药碾碎,装入纱布袋内,用桑叶架锅煮水,取热药水熏洗患处至皮肤潮红,每日2-3次,15日为1个疗程。

2.祛风熏洗方

(1)处方威灵仙、石菖蒲、艾叶、独活、羌活、千年健各30g,蜀羊泉40g,红花I5g。

(2)方法以上方药加食醋500g,水2 500~3 000ml,煮沸,将药汁倾于盆或桶内,将患部置于上,外盖毛巾熏洗,待药液不烫手时,用毛巾蘸之擦洗患部。每日l~2次,每剂药用6—8次。

3.伸筋透骨方

(1)处方伸筋草、透骨草各30g,艾叶15g,乳香、没药各6g.

(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500ml煎煮,煎至沸腾后再煎10分钟,取药水反复涂擦患处至皮肤潮红发热,每日2-3次,15日为1个疗程。

4.三草温通方

(1)处方伸筋草、透骨草、老颧草、威灵仙、徐长卿各30g,丹参20g,赤芍、桃仁、防风各15g,当归、川芎、制乳香、制没药、炮山甲、川乌、草乌各12g.

(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汁,趁热熏洗患处。每次30-^40分钟,每日2次。

5.草药外洗方

(1)处方伸筋草、透骨草、络石藤、海桐皮、千年健、追地风、红花、独活、当归、苏木各30g,鸡血藤、桑枝、槐枝、柳枝各6090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趁热熏洗患处,每日2次。

6.灵仙醋洗方

(1)处方威灵仙50g,石菖蒲30g,艾叶、独活、羌活、千年健各20g.红花15g,食醋500g.

(2)方法将上药加水l 500~2 500ml,煮沸后再煎煮15分钟,趁热熏洗患部,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2-3次,15日为1个疗程。

7.皮藤草红方

(1)处方海桐皮、宽筋藤、伸筋草各30g,桂枝20g,红花10g.

(2)方法将上药加水1500~2 000ml煎煮至沸腾,再煎煮15分钟。然后趁热熏洗患处,以皮肤潮红能耐受为度。每日2次,15日为1个疗程。

8.乌桂溻渍方

(l)处方制草乌15g,川椒、桂枝、艾叶各10g。

(2)方法将上药煎成药液,以质地细软之纱布或干净毛巾浸泡其中,待完全浸透取出,轻拧至不滴药液,持续敷于患处,30分钟更换1次。

9.软坚热熨方

(1)处方红花30g,透骨草25g,海藻、昆布各20g,白芥子、香白芷、浙贝母、炙鳖甲、炮山甲、独活、花椒、川芎、露蜂房、皂角刺各15g,冰片6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白酒500ml,细盐500g混合拌匀,装入细纱布袋中。用时蒸药袋45分钟,取出后用于毛巾垫上,热熨患处,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每次30分钟,每日2次,1个药袋可用10天。

10.温皮热熨方

(1)处方透骨草、皂角刺各30g,川乌、草乌、马钱子、川椒、桂枝、红花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工成粗末,然后用食盐炒后布包,或蒸热,趁热熨患处。每日2—3次,10日为1个疗程。

11.牛银外擦剂

(1)处方牛舌大黄全草适量,水银15g,黄蜡50g.

(2)方法将以上方药混为一起捣烂、绞汁,外擦患处,每日3次。擦药时须将患处皮肤擦红,微痛为度。

12.乌头姜桂散

(1)处方草乌90g,干姜80g,肉桂、赤芍各15g,白芷、胆南星各10g.

(2)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加麻油适量调成膏状装瓶备用。用时取适量涂敷于患处皮肤,每日2~3次,15日为1个疗程。

13.归芎温络散

(1)处方当归、川芎、赤芍各30g,丁香、川乌、草乌各15g,肉桂1290

(2)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取麻油适量调成膏状装瓶备用。用时取适量涂敷于患处皮肤,每日2~3次,1 5日为1个疗程。

14.活血通络散

(1)处方  当归、川芎、赤芍、红花、透骨草各30g,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15g,肉桂12g,丁香18g.

(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以凡士林调敷患处,每日1次。

15.通络软皮膏

(1)处方鲜羊蹄根梗叶、大枫子、百部、皂刺各60g,鲜风仙花、羊踯躅花、透骨草、马钱子、苦杏仁、银杏、蜂房、苦参各309,炮山甲、川草乌、全蝎、斑蝥各15g,金头蜈蚣15条。

(2)方法用香油4 000g,生桐油1 000g,倾人铁锅内,浸泡诸药后,文火炼成深黄色,离火后过滤,再将药油置武火熬炼至滴水成珠,每l OOOg药油加官粉420g,樟丹、药粉(白及粉30g,藤黄粉、轻粉各15g,硇砂粉10g)、松香各60g,制成膏药备用。用时以之外贴患处,每4日换1次。

16.加昧四枝膏

(1)处方桃树枝、柳树枝、槐树枝、榆树枝各1尺,乳香、没药、羌活、千年健、三七、鸡内金各15g,香油500ml,

(2)方法先将香油煎开,入上药,炸至焦黄后去药渣,趁热加入黄丹250g,制成药膏。用时将药膏加热后敷贴患处,冷后更换,每日1次。

17.参芪敷贴膏

(1)处方黄芪、苦参、大贝、红蚤休各30g,川乌、草乌、桂枝、三七、乳香、没药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按常规加工制成外用膏药,敷贴患处。

18.活血通络酊

(1)处方蜀羊泉40g,羌活、独活、桂枝各20g,当归30g,红花15g,细辛10g。

(2)方法以上方药加95%乙醇lOOOml,浸泡5—7天备用。用时取本酊剂揉擦患处至皮肤热感为度,每日2~3次。

19.复方当桂酊

(1)处方当归尾、肉桂各60g,干姜、红花、山花椒各30g,樟脑、细辛各15g.

(2)方法将上药加入95%的乙醇1 000ml中浸泡l周,涂搽患处至发热为度,每日2~3次。

20.红归乌辛酊

(1)处方红花、补骨脂、当归各30g,川乌、草乌、川椒、细辛各20g.

(2)方法  以上方药用乙醇浸泡7~10天后,用药液擦摩患处,至发热为度,每日2—3次。

(五)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

(1)取穴足三里、中脘、血海、膈俞、内关、丰隆。

(2)操作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28号毫针快速刺人,针身与皮肤约成45°,进针深度0.8~1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电针法

(1)取穴  肾俞、命门、太溪、足三里、血海、三阴交、阴陵泉、风市。

(2)操作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28号毫针快速针刺,得气后接G6805电针治疗仪,以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温针法

(1)取穴大椎、肾俞、脾俞、肺俞、阳陵泉。

(2)操作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28号毫针快速针刺,得气后针柄置lcm长的艾段,点燃行温针灸,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蜂针法

(1)取穴大椎、命门、曲池、手三里、中脘、足三里、阳池、内关、外关、听宫、地仓等穴。

(2)操作先采用活蜂点刺皮试右阳池,无过敏反应,以活蜂直刺诸穴,循序渐进,由1针增至10针。严重硬皮区隔日点刺或散刺。

5.皮肤针法

(1)定位患处局部。

(2)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在患处进行散刺或围刺,以局部微出血为度。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6.皮内针法

(1)定位选用皮损局部,常规消毒。

(2)操作从皮损两侧纵向埋入长4cm的皮内针各1枚,皮损两侧横向埋入长1.5cm的皮内针各1枚,针尖方向均呈向心性,外用胶布固定,每隔3天重新调换埋置皮内针1次。并每日用艾条在皮损局部悬灸2次,每次15分钟。

7.耳穴埋针法

(1)取穴肺、肾、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及皮损相应区。

(2)操作耳郭严格消毒,取图钉形揿针。针刺时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深度以穿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患者可有局部疼痛或胀痛,揿针用胶布固定,患者每天用手指按压揿针2—3次,每次1—3分钟。每日埋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

8.穴位注射法

(1)取穴肺俞、肾俞、脾俞、血海、丰隆、关元、中脘。

(2)操作  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快速刺人0.8~l寸深,待得气后,每穴缓慢推注胎盘组织浆1.5—2.Oml。每3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9.天灸法

(1)定位  在督脉及膀胱经第一侧线背俞穴寻找异常反应点。

(2)操作  在找到的反应点上常规消毒,用烧热的三棱针点刺使皮肤破损,然后在破损的穴位上敷化腐散,外用胶布固定,3—5天改用三仙丹少量撒在清毒后的穴位上,外敷全鸡吸毒膏,换药期间在穴位上拔火罐。每日换药1次,直到灸疮愈合为1个疗程,隔l周后再做下一疗程。

10.药灸法

(1)处方附子、川芎、草乌、细辛、桂枝、乳香、没药、艾炷各适量。将上药做成药饼待用。

(2)取穴  ①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阳池;②大椎、肾俞、命门、脾俞、膏肓俞、中脘;③神阙、气海、关元、肺俞、膈俞、阳池。

(3)方法将上药饼置于上述穴位,每日1次,行子午补法隔药饼灸,三组穴位交替使用,每穴灸3—5壮。

(0)

相关推荐

  • 聊聊身痛逐瘀汤(转载)

    名副其实有一方,有它无它不一样:若能识得阴阳理,不是住持亦方丈. 组成:秦艽一钱,川芎二钱,桃仁三钱,红花三钱,甘草二钱,羌活一钱,没药二钱,当归三钱,灵脂(炒)二钱,香附一钱,牛膝三钱,地龙(去土)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简称类风关,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它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病变基础,累及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如软骨.韧带.肌腱和相连的骨骼.病变反复持续发作,最终导致进行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较常见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病情呈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过程.本病以青年女性多见,约占90%,且常为育龄妇女.我国患病率高于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比较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为进行缓慢的动脉和静脉节段性炎症性病变,主要侵袭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脉.静脉,极少数发生于脑.心.消化道等处的血管.由于全层血管炎症,血管内膜增生,血栓形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雷诺病

    雷诺病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症",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因1862年Maurice Raynaud首先描述此病,又于1874年进一步报道本病,故称为雷诺病(Ra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血清反应阴性,病因不明的常见关节疾病:是一种独立性.进行性.全身性疾病,由骶髂关节向上,髋关节,椎间关节,胸椎关节侵犯性发展性疾病:以侵犯中轴关节及四肢大关节为主,并波及其他关节及内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为风湿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与A组溶血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该病在我国关节炎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已显著下降,但在广大农村仍是影响人们劳作和生活的顽症.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把关节炎和风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膜.骨质和骨髓的炎症,本病按其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和慢性骨髓炎两类.急性期常有骨质破坏,病程发展为慢性时,则出现骨质硬化.骨髓炎感染途径有:①血源性感染:细菌从体内其他感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骨与关节结核

    结核病是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对人体的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骨与关节结核是一种局部表现或继发病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95%的骨与关节结核继发于肺结核,其次是消化道结核.淋巴结结核,或由邻近结核病灶蔓延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骨质疏松症

    由于多种因素造成全身骨含量减少.骨密度下降.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发生改变的一种病症,即称为骨质疏松症.目前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本病的90%,它包括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特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