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书法的演变
时代在变化,作为伴随人类审美的艺术也应该发生变化,这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几乎失去了实用功能(记录信息的功用)而发展为纯粹的艺术形式,今天书法的意义在于人们精神生活寄托的一部分,陶冶人们的情操,作为蕴含中华文化基因的书法艺术,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享受。
当下,书法艺术已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不能不看到,今天的中国书法与古代相比的确已有所不同:
一是书法的古典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毛笔字的群众基础、古典诗词的普遍修养、国学学术背景等等;
二是人们的观念也与古人不尽相同,比如书法作为一种走向大众的艺术形式(展览、参赛、笔会等),不再是修养、自娱的手段。
弘一法师至夏丏尊信札
应该说,这些因素对当代书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非一些学者认为的它们改变了中国书法现代演进,以至于当代书法必须追求视觉冲击力和独创性,只注重形式不再注重内容。
首先,书写的内容并没有太多的改变,仍然是以书写古典诗词警句为主,作为一个书家也必须具备相应古典诗词文化的修养。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尽管在不认识书法内容(特别是草书篆书)的前提下也可以欣赏书法,但如果书写的内容不文雅、不吉利,再好的作品人们也不会去欣赏,更不会悬挂,当然也难以谈得上参展获奖。这足以说明,今天书法的内容仍很重要,至少与形式并重,并非唯形式舍内容,甚至无所谓。
其次,自汉魏开始中国书法就已经具备艺术的自觉,只不过与文字载体的实用没有分开而已,今天的书法虽然已经是一种更纯粹自觉的艺术形式,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否认今天的书法不再实用,只不过实用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古代是作为文字载体,今天是作为欣赏悬挂(文字载体功能分化给印刷等媒介导致欣赏功能分离纯化),它们都是不同的实用形态。同时我们也不能以此认为,只有今天的书法才是艺术的,古代的书法是不艺术的,如果没有魏晋的艺术自觉也就没有“二王”以来书法的辉煌,这一点无须多言。
杜牧《张好好诗》
至于说今天的书法是为了创作,要走向公众,不是自娱,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首先,古人写书法除了基本的文字功能外,既自娱也娱人,只不过娱人的范围小而已,虽然是少数同好的把玩,也不能不是一种展示,书写者也不能没有在娱人的同时具有展示自我以及胜人的心态(比如王献之就有胜父(王羲之)之言和心态。唐孙过庭《书谱》记录了这一段著名的对话,大家可自行查阅。
这是一种不张扬、不做说明的创作,否则,哪里还有汉代赵壹的《非草书》,当然也不会有王羲之的“爱鹅”。其次,当代书法走向展览等所谓公共空间,尽管不得不关注视觉的影响力,但没有哪一位作者会把自己品拿出来,其创作首先是能自娱,然后才示人或参展。无论作为读者还是评委,谁也不会指着一幅写得很完美、富有更多传统成分的作品说,这是一幅败作,尽管这幅作品可能在视觉上不怎么引人注目也难于获奖(评委的偏好和导向)。人们之所以把它当书法来看,就因为它是一幅完好的书法作品,而不是一种什么刺激视觉的黑白图式。
张瑞图书《酒中八仙》局部
还有学者认为(书法绘画)艺术就是艺术,其本质是个性张扬的自我创新,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承载那么多的哲学和道德责任。不是有没有必要或承载什么责任的间题,而是说中国艺术本来就是一种哲学形态,从它诞生到数千年的流传中就一直是一种哲学和道德情操的体现。同时中国哲学也具有艺术和审美特质,对它的体悟过程与书法绘画的领悟,都可以进入和达到一种自由自在的审美和艺术状态。这一特征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直接有关。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作为中国哲学主体的儒、释、道及其经典,如果不能继续作为中国书法绘画创作的必要修养基础和必修课,当代中国书法绘画就难以企及历史的高度。当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传统的时候,这一历史特性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除非所从事的不再是中国艺术而纯粹是凭空的创造或西方的什么艺术形式。
作为中国书家画家,传统哲学、文化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相应的道德修养和境界,仍然是必须具备和需要达到的。所谓艺术就是艺术之论,无非是强调艺术的独立意义和价值。其实,没有必要把艺术分离得那么纯净、装扮得那么神圣,它与人类的任何活动一样,不过是人类生命的一种表现方式,只不过更直接、更感性而已。既然艺术是人类的生命活动,那么对艺术中“人”的思考(人的自我意识。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一般本性),必然会上升到人的本体思考,从而不能不考虑它对于人的本原意义和终极价值。那些一味强调个性张扬、独立创造、放任人性的艺术,往往失去艺术的本原意义和终极作用,甚至危及人类现有的价值体系。
赵孟頫《洛神赋》局部
尽管我们不否认书法与古代相比进入了更为纯粹的自觉时期,人们一味强调艺术的独创性,但是,在书法的古典存在环境(传统)已经弱化和变迁的情况下,如果不反其道而行之强化自身的传统修养,所谓艺术的独创不过是一种个性的宣泄,它与该艺术门类的审美通感(本质特征及一般标准)将没有任何关联。这样的作品也一定不会走远,更难成为历史的一个部分,不过是顺时即逝过眼云烟。对此,我们需要冷静的思考。
尤其是那些具有历史责任感意欲有所作为的中国书家,决不能为一些学者如此片面的思想和学术观念(在当代流行)所左右,一味以创新之名远离中国书法的共性本质。要理性地面对现实中诸类问题和现象,不要轻易为之导向和迷惑。诸如此类片面的观点,往往一叶障目,读者当鉴。
当今书法展览书写的内容大部分还是经典文辞
当代中国书法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资源,可以根据需要有所取舍,但却不能因为一己之用否认其余。现代书法的演进,依然是在传统基础上的自然延续,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创造,非此,艺术将失去源头活水,生命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