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67篇:读文随笔∣语文教学要注重“迁移内化”
语文教学要注重“迁移内化”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21年第2期的“专题透视”栏目依然连载了张悦群老师的论文系列“语文课程十五论”,本期论文的题目是《“迁移”应变论:开发教学迁移的多渠道——是固守一隅还是多重应变》。通过阅读张悦群老师的一系列有关语文课程论的文章,我感觉到他是一个十分讲究课堂教学实际效果的老师,他很少谈语文的审美、情感、态度等,而是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语文知识与能力。这种教学观带有“训练”的味道,即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模仿、自主内化、自由运用等环节,掌握并学会运用某种知识与能力。这种观念,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也是比较稀缺的。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我们搞中考复习教学,讲究的就是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讲究的就是理解能力的训练。我不否认这一点,但张悦群老师说的“训练”“迁移”等,不仅仅是针对中考的知识点、某种题型的训练,而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这篇文章阐述的是有关“迁移”的理论。他把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三种。其中,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教育心理学的术语,张老师将其借用到迁移论中,我觉得是十分贴切的。所谓同化性迁移,就是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它应用到相同的一类认知事物中去。同化本身就是主体对环境的改造。在张悦群老师看来:“语文教学运用同化性迁移,主要是先教学生一种语文方法或认知结构,再让学生应用这种语文方法或认知结构解决同类的语文问题”,例如教给学生记叙文详略得当的材料布局方法,然后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片段的训练。所谓顺应性迁移,指的是原有的认知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中不能解决问题时,就要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旧认知结构进行概括,形成一种包容新知与旧知的高一级的认知结构。顺应,在皮亚杰的心理学视域中,指的就是环境对人的改造,或者主体对环境的适应。例如教师教给学生“夸张”指的是夸大其词的认知结构,但是用来分析“轻如鸿毛”“立锥之地”等修辞手法时,学生就无法判断这是不是夸张?此时就需要调整旧有的认知结构,建构一个有关夸张的新的认知结构,即包括夸大其词和缩小其词。所谓重组性迁移,指的是重新组合那些不同认知结构中相关构成要素或成分,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应用于新的学习情景。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是,学生将议论写作的要素和景物描写的要素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形象化议论”的认知结构。
将这些内容应用于统编教材古代白话小说单元的《智取生辰纲》一课教学上,是很有意思的。这篇课文虽然名为“智取生辰纲”,表面上是以晁盖、吴用一行人的视角来写的,实际上课文大量的笔墨都用在了杨志一行人的行动。这实际上就为师生提供了很好的迁移视角。例如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一起从“吴用智取生辰纲”的角度分析成功的原因,例如有足智多谋的领导者,有精心的布局并亲力亲为,“智取”团队是一个富有凝聚力、精诚团结且配合默契的战斗集体,在《水浒传》作者的思想视野下,“智取生辰纲”是一种符合道义的行为。分析了与题目“智取生辰纲”有关的情节及其原因后,再请学生填空“杨志( )生辰纲”,括号中可以填入“丢失”“误失”等,学生再根据所填的词语分析杨志一方丢失生辰纲的原因,例如杨志虽然是一个精细警觉而且有智谋、有武功的“押解官”,但性格暴躁,处理问题的方法简单粗暴,从而引起团队内部的分裂,而且他缺少最基本的与人沟通的能力,求功心切,误中对方诡计,而杨志所在的团队是一个毫无凝聚力、彼此不理解、人人自私且相互拆台的乌合之众。这样,通过对“智取”的分析,将分析的思路与方法迁移到“误失”的分析上,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同化性迁移。
这一期的“阅读探珠”栏目发表了宁波市海曙区教研室陈菊飞和青田县教研室兰宇香两位老师的论文《单元“焦点式问题”教学谈》,这篇论文重点阐述了“焦点式问题”在课堂中的运用,并且从教学实践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落地路径。作者举的例子也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即古代白话小说的单元,具体说来就是《智取生辰纲》和《刘姥姥进大观园》两篇文章。作者设计的主问题是“从押送生辰纲失败的原因分析中把握杨志形象,分析其性格成因”,这个教学内容也是“单元导语”提示的重点,即不仅要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和把握,还要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具体原因。杨志失败的原因可以从环境、对手、队友、自身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这一点与之前论文中提到的“迁移”内容是相通的。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杨志精明能干、急功近利的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当然,这一点仅仅通过《智取生辰纲》的课文是无法完全把握的,教师还有必要印发有关杨志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例如从目标上看,杨志一心想要报效朝廷,光宗耀祖;从出身角度看,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心理上看,希望通过成功押送生辰纲获得梁中书的赏识,以弥补误陷花石纲之过;性格特征是刚愎自用、缺乏沟通、对下属蛮横粗暴、急功近利、精明能干;其行为表现是打骂军士、怒斥虞候、得罪老都管等;环境因素这是天气炎热,山高路远。那么杨志性格形成的原因,既有其自身的因素,也有外在环境的因素。教师提供了分析的“目标+出身+心理+性格+行为+环境”的分析框架后,又请学生按照这样的框架去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刘姥姥的形象。这也是一种同化性迁移,学生在这个迁移的过程中掌握了人物性格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这也是语文教学产生实际成效的原因。
总之,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重要的不是对知识点进行反复的训练,而是进行扎扎实实的思维训练。迁移只有上升到思维的高度,才能真正起到知识理解与能力训练的目的。这一点值得初中语文教师认真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