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就去苏州吧
人间烟火姑苏城,满池芙蕖弦琶铮;
栀子香艳平江路,桐油伞下笑语盈。
芊芊女子最多情,绣出红妆君郎赠;
吴门才子天下墨,岁月静好枕河生。
——《姑苏城》
姑苏,
从古至今就是被人向往的存在,
粉墙黛瓦,青砖古木,
江枫渔火,小桥流水。
从姑苏二字开始,
至一草一木,一花一树,
都带着令人舒适的文艺与雅致。
而苏州,还不止这些。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似乎苏州就应该和天堂一样,
仙气飘逸,不食人间烟火。
而真正走进苏州的小巷,
却能感受到,
这个秀雅而恬淡的江南小城,
有着独特的烟火气。
01
小巷,人
对于烟火气的小街,
各个城市有着不同的称呼。
北京叫胡同,
宽宽窄窄间,藏着生活;
上海是弄堂,
吵闹喧哗后,也有静谧;
而在苏州,
则被称为小巷,
是不同于苏州园林与高楼大厦的,
烹饪人间烟火气的存在。
小巷里有着属于苏州的节奏,
如评弹一般,
舒适缓慢,徐徐道来。
“不认识苏州小巷,
就等于不认识苏州。”
这话说得似乎有些绝对,
但也颇有道理。
喜欢苏州,
一定是喜欢她的慢,
喜欢她的悠闲与恬淡,
这样的苏州,
往往在小巷里才看的最真切。
作为苏州最传统的民宅,
小巷里藏着岁月流逝的蛛丝马迹。
老人们的作息总是很稳定,
清晨起床遛弯,
操着一口软糯吴语和邻里聊天,
顺便走去市场买篮菜。
小孩子你追我赶,
笑的没心没肺,偶有争吵,
也会因为一颗漂亮的小石头,
化干戈为玉帛。
羡慕在小巷里长大的孩子,
恰逢那个时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脑,
每天的生活是跑跑闹闹,
是和好朋友玩的捉迷藏,跳皮筋。
玩够了就循着满街的饭香味,
回家饱餐一顿。
拥有这样的童年,
或许一生的苦难都会被治愈。
闭着眼就能找到家的时光,
是潜意识里的踏实与安心。
02
小巷,故事
如今的苏州小巷,
是追寻记忆的存在,
“金狮巷”“颜家巷”
“滚绣坊”“同德里”……
这些小巷名字里,
藏着千年百年的故事。
也曾住过那年风月里的传奇人物。
1932年的那个夏天,
自青岛奔赴而来的沈从文,
拎着一摞西方名著,
把头发梳得油亮,
局促又忐忑的站在九和巷口,
对着门房老吉说:
“我姓沈,从青岛来,来找张兆和。”
此日之后,
在张家三小姐的心里,
“癞蛤蟆13号”
变成“写信很好的乡下人”
然后成为了相守一生的丈夫。
养育巷南端西侧的庙堂巷
见证了杨绛先生整个少女时代。
离开这里两年后,
便嫁给了钱钟书,
夫妻二人琴瑟和鸣,相敬如宾,
成为至今仍是世人羡慕的模范夫妻。
《白蛇传》中的保和堂,藏在专诸巷,
《孽海花》的故事,源于悬桥巷,
《浮生六记》中,沈复写过大石头巷,醋库巷,
写进书里的故事被世人熟知,
口口相传的故事藏在巷子,
这便是苏州巷。
03
苏州,食
烟火气总是与吃分不开的,
饮食男女,食色性也。
苏州的美味,
不在商场门店,
而在小巷。
古人说: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综其所述,无非一句:
色香味俱全。
南方小镇的生煎,
各有各的味道。
哑巴生煎肉汁浓郁,皮薄馅大,
一口下去油水爆出,
是排再久的队都值得的存在。
大阿二生煎融“太湖三白”为一包,
咬破皮之后,再吸一口汤汁,
满足感便随着这一口鲜美,
充盈于口。
吃货的幸福感来源,
绝对是油炸和碳水,
一颗小小面糊,裹着鲜嫩肉馅,
跳进油锅里游泳,
看着它从雪白变成金黄。
而后趁热咬一口,
外酥里嫩,肉汁鲜香,
没有什么不能被食物治愈,
如果有,那就多吃一点。
苏州人遵循那一句“不时不食”。
在糕点制作时,
苏州人讲究“春饼、夏糕、秋酥、冬糖”
烹饪菜品时,依旧如此,
春吃笋夏吃虾,
秋尝闸蟹,冬吃羊肉。
到了什么季节,
便吃什么食物,
不追不赶,不匆不忙,
这便是苏州人的节奏。
苏州有庭院深深,有巷陌楚楚,
有文人的诗意,更有平民的烟火。
在一众繁华的城市森林中,
苏州独有她小家碧玉却包容万千的柔美。
若疲于生活的奔忙与压力,
不妨卸下负担,去小巷走一走,
寻一方安宁,
尝一味苏州烟火气。
天堂缥缈虚幻,
而烟火气脚踏实地。
在老苏州的软糯方言中,
在古巷屋檐下,
在热气腾腾的美食前,
总会有一颗久经漂泊的心,
被温柔抚慰,深深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