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家的角度去看医药股投资
这里是私募基金管理人 金牛奖获得者
希瓦资产的后花园
有你想要了解的私募那些事儿
希瓦研究员
田 闯
2020.10.24
从企业家的角度
去看医药股投资
1
近期股市比较疲弱,A股医药指数从历史最高点回调不到15%,不过作为一个上涨了一年半,平均涨幅都有1倍以上的板块,15%的回调幅度预计是不够的。看具体上市公司的股价,大多数估值也都处于相当高的水平。
在当前阶段,相信不少投资者在面对医药股时都很纠结,拿着显微镜遍地去找能够很舒服买进的股票都不是很容易。
回归常识,相信理性,低估值不可能永远持续,同样高估值也是。
先把股价短期走势放在一旁,我们从企业家这个角度去聊聊医药股的投资,这里特指医药企业,不一定适用于器械、零售、CDMO及服务型企业。
2
作为当红炸子鸡,相信很多投资者近年都已经被医药股是好赛道,长期老龄化会带来巨大的需求,诸如此类的逻辑洗刷过一遍神经。单去看中国的创新药的话,当前阶段的天时的确是比前十年要好很多。
前十年的时候,医保扩围阶段,大家做做仿制药做做中药都可以活的很好,没什么资本会愿意烧钱去扶持一个创新药公司做研发开临床。
前十年的时候,一个新药临床的审批可能要几年,现在60个工作日没有负面反馈就可以开展临床。
前十年的时候,高价的创新药要进入医保是难上加难的事,现在预计每年都有医保谈判,给出诚意就能够尽可能快地扩大药物可及性,触达患者。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面对医保局爸爸的控费压力,就算是做创新药的公司也很有压力。
在美国,一款新药专利期内有可能还能涨价,在中国,药价大概率都是要往下走,所以一款真正有竞争力的新药,一定要卖到全球去才能最大概率的实现自身的价值,无论是通过授权(license out)出去的方式,还是自建临床及商业化团队,一家有长期发展前景的公司,大概率还会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
一家全球化的公司,具有全球竞争力,肯定不能只是搞搞me-too,甚至把精力全花在biosimilar上,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己创新的东西,才能真正改变中国在医药落后的局面。
3
客观来说,中国的创新药企业,具有长期向前发展的基础,又有很大的挑战。
投资创新药的企业,在天时之外,未来对于企业家这个要素的衡量比重会越来越高。企业家才是把企业从0做到1,并且能够给企业埋下文化基因,在面临困难时能够带领公司不断完成蜕变的核心因素。
张磊在《价值》一书中,对于伟大的企业家有这样的定义:第一,拥有长期主义理念,能够在不确定性中谋求长远;第二,拥有对行业的深刻洞察力,在持续创新中寻找关键趋势;第三,拥有专注的执行力,运用匠心把事情做到极致;第四,拥有超强的同理心,能协调更多资源,使想法成为现实。
我们看了海外和国内部分药企,比较容易能够发现优秀的企业家塑造出来的公司文化对公司发展的裨益,一步步走向成功(至少在目前看来)。
一个完全创新的First in class新药的诞生,在国外通俗意义上来说需要十亿美金十年以上的时间,这个过程需要管理者拥有超强的同理心,能协调新药发现的部门、临床开发的部门,和临床医生展开合作,最终展现出来的临床进展快和慢,是否能够领先,都体现了公司的执行力。
而一个biotech若需要发展成一个平台型的公司,成为big pharma,则更需要管理层需要拥有长期主义的理念,能够时刻洞察行业的发展趋势,持续更新公司的管线,引领行业的发展。
4
这里我们举两个例子,首先是一家海外的biotech,公司创立十五年的时间才成功验证了一种新型疗法的可成药性,首个新药于2018年获得FDA批准上市。
这十五年的时间,公司烧了20多亿美金,历经波折,三期临床失败,两次差点破产。当其他大型企业都纷纷离场,不看好这一项技术的发展前景之时,该公司通过裁员,license out等等方式活了下来,继续下注,解决了技术的两大痛点之后,终于迎来黎明。
公司的技术平台得到证明,并且在不断进化中,在公司的技术平台之上,公司有能力每年申报2-4个IND(新药临床试验请),每年能有1-2个新药上市。
复盘公司的发展历史,心中浮现的就是这样一句话:“磨剑十五载,励得梅花香。”公司一步步走过来,就是百折不挠的企业文化不断深入骨髓的历史。
第二家公司是一家中国初创生物制药公司,相比海外很多biotech公司拥有诺奖级别的科学家加成来说,其创始人算不上特别优秀的科学家,也并没有在知名海外大药企的背景。
但是公司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对怎么从初始阶段的biosimilar,到已经着手的“known target, different sequence”,再逐渐发展为“known target, not validated yet”,再到first-in-class这样的长期发展策略想的非常清晰。
聚集在创始人周围的高管团队大多都有国际教育背景或跨国制药企业多年从业经验,使得整个公司的能够快速地进行研发、推进临床并且建立高质量的生产体系,并初步证明自己的销售能力。
公司创始人也拥有很强的行业判断力,能够判断什么样的靶点有潜力可以跟进,并逐步建立了20几个药物的研发管线。
在初步获得成功之后,接下来怎么国际化,怎么补充早期药物发现的能力,为五年十年后的管线做准备,公司也想的比较清晰。
和这样的企业家为伍,我们能够看到公司两年出头的时间,能够把一款重磅药从临床阶段推到上市,能够看到一个又一个出人意料的license in/out和国际合作。
尽管接下来行业的发展会更加考验公司的创新能力,那么基于这些年来公司的成果,和公司管理层展现出来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我们是否有理由信任公司在可见的三五年不会掉队呢?
如果投资是做大概率的事,那么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我们选择相信企业家的创造力和执行力。
5
当然,制药企业完全是以结果说话的,过往的优秀不代表未来还能够持续超出预期。
在现有管线以外,未来这些公司能不能很好地补充创新管线,使得投资者能够很好地预期三年五年后能够看到有更多first in class的东西推进到临床,如果持续一年两年看不到成果(推进到IND甚至临床阶段),那么就应该考虑这家公司的战斗力和执行力是否仍然优秀的问题。
因此,制药企业都是要走一步看一步,无论是管线还是临床进度,甚至是申请上市能不能获批,都得盯着。
版权声明及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