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从成败之中预知祸福,在细节处防患于未然
一、
失败、走弯路对于人生来说不一定都是坏事,因为有了失败的经历,才有走向成功的机缘,失败所带来的痛苦恰恰也是让一个人觉醒的机缘。
当一个人经历了失败之后,才有可能去反思自己,而且对于一件事情来说,实践加上反思,才是找到成功路径的唯一方法。
但凡事物极必反,失败虽然能让一个人增长经验,但不能让每件事情都依赖失败来获得发展,也就是说,失败不是人生的必要过程,能够从失败之中找到教训,用举一反三的智慧推知以后的规律,这才是应该学习的道理。
只有这样,曾经的失败才有价值。
在一件事情失败的过程中反思自身,并且总结经验,当经验堆砌累积之后,用举一反三的方式为自己铺平以后的道路,而不是让自己在每一条路上都用失败来作为铺垫。
能够从事情之中推知祸福,能够在细微之处预知祸患,这才是一个人的智慧。
冯梦龙说过这样一句话:圣无死地,贤无败局,逢祸于渺,迎祥于独;彼昏是违,伏机自触。
意思就是说:圣人行事绝不会让自己陷入绝境;贤者所为从不让自己面对败局。因为他们善于从细微的征兆中预知祸福,防患于未然,得到圆满的结果。
一个人需要具备举一反三的智慧,从曾经失败的经验中找到规律,并且让自身具备预知祸福的能力,在以后的路上才能够防患于未然。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官渡之战之后,袁熙、袁尚两个兄弟投奔江东,手下还有几千名骑兵。
刚开始辽东太守公孙康仗着自己远离京师,不听朝廷的管制,等曹操攻下乌丸之后,有人劝曹操去征讨,顺便捉住袁尚兄弟。
而曹操就说:“我正准备让公孙康自己斩袁尚兄弟的脑袋来献给我,我们就不必劳烦了。”
九月的时候,曹操带兵从柳城回来,果然公孙康已经斩杀了袁尚两兄弟,并且把首级送来了,很多人这个时候就问曹操:为什么会发生这两件事情?
曹操就说:“公孙康向来畏惧袁尚等人,我逼急了他们就会联合起来抵抗我,一旦放松了,他们自己反而会互相争斗,这是必然的。”
任何事情背后都有一个规律和发展规则,这个发展规则的主要依据是人性的驱使,而发展规则的辅佐手段,则是根据环境所变化的“条件”,当一个人掌握了人性以及条件变化的规律之后,很多事情也都能了然于心。
二、
一个人从曾经的经验之中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来掌握以后事物发展的规则,这不是什么玄乎其神的技巧,而是经历多了,所自然掌握的经验。
就像曹操曾经说的一句话:“吾欲之当尔,非圣也,但更事多耳。”
意思就是说:我预测到会是这样,我不是什么圣人,只是经历的事情多了而已。
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说的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以人为镜,可以拿他的行为得失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标准,用别人的处事经验,来考察自己的行为的对与错,这样等于说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参照物,以便于衡量自己言行的正确性。
把别人的或者自己曾经的经验教训,当做有利的借鉴,从而趋利避害,让自己少走一些弯路,可以尽快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一次李世民神情刚毅,风采英武地走上朝堂,朝中的人看到他,都惊得手足无措。
李世民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后来每次上朝都保持和颜悦色的状态,目的是希望听到大臣衷心的规谏之言。
李世民对大臣说:“人要想看见自己的样子,就要借助镜子,君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就要善于对待忠正耿直的大臣,如果君王刚愎自用,只认为自己才是最正确的,也不听劝告,这样就会失去国家,君主亡了国,大臣岂能保全自己,就像虞世基逢迎侍奉隋炀帝,来保全自身富贵一样,隋炀帝被杀之后,虞世基等人也被处死,各位要把这些事情当做前车之鉴,发现处事有问题的时候,也应当把心里话都说出来。”
《墨子》说过一句话,叫: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意思就是:君子不以水为镜,而以人为镜。以水为镜,可以看见自身容貌;而以人为镜,则可以知晓人生吉凶祸福。
用曾经发生的事情当做一面镜子,找到其中成败的规律,可以预知未来事情的祸福,在细小的事情上谨小慎微,防患于未然,就能避开一定祸患,这便是智慧。
作者|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