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丽:青黄不接时的碾转

麦有大小株,实皆为一类。

大者常无熟,亦赖雨旸遂。

去冬雪泽稀,望雨过春季。

将谓麦全无,安望饼堪饵。

闫月迟节候,夏首沾天赐。

旋转岂人力,芃芃陇回翠。

风翻万顷波,晴饱千针穗。

犹可半收获,喜出吾所意。

大官供碾转,雕盘聊一试。

纵逊玉食腴,爱此田家味。

乾隆爷爱写诗,一生作诗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这是其中之一,写的是一种乡野风味——碾转,也有说捻转、麦索、粘粘转……乡野美食的名称就是这么随意。姑且就用乾隆爷这首诗的名称《碾转》来作为这种美食的官方名称吧。

碾转这种饮食只有在青黄不接之时才能吃到,能品尝的时间也就十来天。每年麦梢发黄,还不到开镰之时,便是碾转端上餐桌的时候。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苑洪琪曾介绍乾隆皇帝写《碾转》这首诗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四月十日。当时他南巡江南,回京时经过山东夹马营。当地官员送了新麦做的“碾转”,请乾隆品尝,乾隆尝过后写下了自己的口感——“纵逊玉食腴,爱此田家味”。意思就是说吃着比那些御膳是要差点,但是他还是喜欢这种田野味道,权当是吃个稀罕么。

其实,明代宫廷中御膳中就有此物。明朝著名宫中吃喝指南《酌中志》里有记录,写作“稔转”:“四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纱衣。钦赐京官扇柄。牡丹盛后,即设席赏芍药花也。是月也,尝樱桃,以为此岁诸果新味之始。……二十八日,药王庙进香,吃白酒、冰水酪,取新麦穗煮熟,剁去芒壳,磨成细条食之,名'稔转’,以尝此岁五谷新味之始也。”这里稔转的吃法和碾转是一致的,都是把尚未完全成熟的麦穗磨成细条。由此可见,碾转的吃法曾经是明代宫廷中的一种饮食,是麦收之前尝新的习俗。如今明清两朝早已过去数百年,但碾转这种饮食还流传在民间。

在衣食富足的皇家眼里,吃碾转是尝五谷的新鲜,吃个稀罕。但是在民间对碾转这种食物又别有一番解读。

垣曲县王华文介绍,类似碾转这种做法的饭食季节性很强,在当地被称作“麦索”。每年到了小麦即将成熟的时候,此时麦粒由奶汁刚刚变为粉状,表皮已初步变硬,人们便从麦田中割回几小捆,将麦穗切下来,经过加温蒸熟,然后揉搓去壳。再将簸净的麦粒放在石磨上研磨,磨出状如细细绳索的麦条,当地人称为麦索。吃的时候,拌上盐面、香油、醋、味精之类的调料品。这时候也正值新蒜收获季节,再捣上几瓣新蒜,混合拌匀。入口清爽香甜,嚼起来筋道绵软。不过民间吃碾转可不是为了尝个新鲜,而是为了救急。过去青黄不接时,有些人家到了此时甚至已断炊。眼巴巴看着地里的小麦由青变黄,籽粒刚搭住皮,就急不可待地要割下来救命,而且也急需填饱肚子养精蓄锐,再接下来的龙口夺食中才能确保这一年的麦子颗粒归仓。没有经历过麦收开镰的人,大概是体会不到这种心境的。

在农人心中,这十多天吃碾转是救命粮,也是能量餐,吃饱喝足是为接下来的龙口夺食攒力气,味道鲜美在其次。乾隆不缺吃喝,尝了个鲜之后,明白了这种饮食所代表的意义,在之后的宫廷御膳中,每年的小满之后,宫里也开始增添了碾转这种味道。想来概不是因为其味如何鲜美,而是要通过一种饮食来提醒农时节令,体察到民间的疾苦。

碾转这种节令食物,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尤其是小麦种植区,只是各自称呼有些差别罢了。

汪曾祺和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碾转的身影也曾出现过,张爱玲就在她的小说《谈吃与画饼充饥》中提到过。在张爱玲对美食的臆想中,有一种叫“粘粘转”,这是让她的姑姑念念不忘的味道,张爱玲也只能从姑姑的描述中去臆想。“是从前田上来人带来的青色麦粒,还没熟。我太五谷不分,无法想像……我姑姑的话根本没听清楚,只听见下在一锅滚水,满锅的小绿点圈圈急转,因此叫'粘粘(拈拈?年年?)转’,吃起来有一股清香。”这神奇的食物是什么?张爱玲猜不出来,专门托人买了一回青麦回来煮,结果只有一锅半糊不糊的汤,煮过的青麦也并不好吃。

张爱玲的姑姑,这个李鸿章的外孙女,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如何能知道碾转是如何做出来的呢,自然也没有办法告知张爱玲这种饮食的做法。张爱玲凭着一番臆想,自然也无法做出粘粘转,甚至不知道这种食物的名称到底如何写,才准确。

张爱玲听说的这种粘粘转自然也就是乾隆吃过的碾转。这种饮食如今在乡野中已只闻其名,不见其物了。很多吃过这味道的人都已经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王华文回忆儿时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村里人各家各户都会忙着做几顿麦索,也就是乾隆吃的碾转。“男人们架起大锅,劈柴烧火蒸麦子;女人们又是搓麦子,又是簸麦子;一家人都忙得不亦乐乎。院子里的石磨也是日夜不停,邻居们都会来轮流磨麦索,大人们汗流浃背地在磨道里推着磨杆转圈,孩子们在一旁流口水,时不时在磨上偷一把,嘻嘻哈哈拔腿就窜。”王华文说,麦索这种饮食在公社化以后就彻底消失了。前几年偶然听说街头有人卖过麦索,但是遍寻不着。如今,石磨早已消失不见,想吃一顿麦索这样的节令美食,比吃海参鲍鱼都难。

也有一些年轻人在听说这种已经越来越远去的饮食后,打听其做法,尝试着用石磨还原碾转这种风味,不知碾转是否有未来,聊以文字记之。

(0)

相关推荐

  • 这样的美食,你一定没有尝过……

    又见乡村 我们还有更多丰富有趣的话题,点击关注哟! 烧麦子 在农村麦子成熟的季节里,有一种特殊的美食,这种美食是城里人永远吃不到的美味. 烧麦子,就是把还没有熟透的麦子,在火上面直接进行烧,然后把外皮 ...

  • 流泪的麦粒

    那一天,我看见流泪的麦粒,在场边. 一群麦粒,统统在流泪,不知道为什么. 这是五月,麦子离开田野.光荣的麦子,勇敢的麦子,自豪的麦子.他们将头颅伸向了闪闪发光的镰刀,伸向滚动的齿轮,伸向一切可以结束生 ...

  • 皇帝的饮食并非想象的那样奢华,却为何“千人伺候一人吃”?

    溥杰.爱新觉罗·浩夫妇 紫禁城建成600年来,人们对红墙里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更对宫廷里的饮食起居无限遐想.三联书店出版的<食在宫廷>是一本介绍清朝宫廷生活与饮食的书,作者爱新觉罗·浩是末代 ...

  • 回不去的童年

    回不去的童年 文/杨丽侠 童年像一场梦,梦醒了,我们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题记 在记忆的银河里,童年的事如繁星点点,更像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绚烂多彩! 小时候的天空是彩色的,每当我仰着头看着如烟花 ...

  • 【总第433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散文:《吃碾转》

    [郭进拴原创]吃碾转 我小时候最爱吃碾转了!         碾转系绿色小麦胎盘,经石磨碾成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是我们鳌头人"尝新"的青物之一.其制作过程是在麦秸杆完全变黄.麦粒外表 ...

  • 皇家御膳发展史

    皇家御膳发展史 一.中华宫廷御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文化,古代的四大发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始终有饮食文化的身影在促进和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 宫廷御膳,就是历代帝王世族所享用饮食. 中国古代宫廷御膳,其 ...

  • 李雅丽:清明,祭奠那片红色的土地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清明的雨,下得深情,下得缠绵:清明的雨,穿越古诗文字,一年年如期而至.她打湿了房屋,打湿了大地,也打湿了人们的眼,打湿了人们的心.听!淅淅沥沥,淅淅沥沥.那是她轻柔的吟唱,成了舒缓 ...

  • 李雅丽||杨柳湖——那花 那人 那鸟

    李雅丽||杨柳湖--那花 那人 那鸟 初见杨柳湖,那是一片无垠的渔场,一眼望不到边.    再见杨柳湖,是在这个美好的春日,油菜花黄的季节. 从村部向田间行驶,我们坐在车里,翘首企盼,那一片亮眼的金黄 ...

  • 榜眼‖人邻,韩文戈,阎安,施茂盛,叶丽隽,李以亮,霜白,孟醒石,谈雅丽

    人邻|荒草 把山坡上的荒草,那被 秋风加重的荒草 按在纸上. 我需要这荒草. 我需要能静静地按住荒草的 时间. 我要窄窄按住 直到它们突起.杂乱 怎么也无法止住它们的 深秋里骇人的荒芜. 韩文戈|皓月 ...

  • 杨式太极拳名师李雅轩先生“大松大软”太极修炼秘诀

         01在初练功时,架子是宜下的大点,如功夫久了,就不宜太大太伸展,如架子太伸展了,要点紧凑含虚收藏才行.        02在练功时,不要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下,主要仍还是练出手上的拳意来 ...

  • 亚龙湾,海蓝蓝 | 主播:夏梦 演唱:李白 张朝夕 作词:李雅萍 作曲:张盛金

    长风文艺 ▼点击收听▼ 美丽的三亚有一个湾, 那是蓝蓝的亚龙湾. 亚龙湾的湾呀蓝又蓝, 海湾的天空像绸缎. 亚龙湾的风呀轻又甜, 高高的椰树像阳伞. 亚龙湾呀亚龙湾, 风光秀美那迷人港湾. 亚龙湾呀亚 ...

  • 李雅轩大师讲太极拳的真东西

    推荐阅读 经典原创文章:鹅梨帐中香的前世今生 李雅轩大师太极拳歌 出脚猫步轻,下盘不倒翁. 身势要松静,方可养虚灵. 呼吸宜顺随,头智须澄静. 神气多稳静,快慰自内生. 安闲无限美,甜液口中生. 近来 ...

  • 【亚龙湾,海蓝蓝】 | 主播:夏梦 演唱:李白 张朝夕 作词:李雅萍 作曲:张盛金

    长风文艺 主创团队 作词:李雅萍 作曲:张盛金 演唱:李白.张朝夕 主播:夏梦 编曲:陈淳彦 录音.混音:孙正 MV制作:蔡永平 ▼点击收听▼ 美丽的三亚有一个湾, 那是蓝蓝的亚龙湾. 亚龙湾的湾呀蓝 ...

  • 李雅轩先师传授的太极步法

    李雅轩先师传授的太极步法 我年轻的时候常随先师表演太极推手.大捋及抹角行步.散手以及武当太极对剑.三才对剑.当时我二十多岁,由于也算刻苦,身手还算矫健,步伐也还轻快.先师当时已是七十多岁,但对起剑来, ...

  • 李雅轩老师阐述太极拳推手要领

    练太极拳为什么必须练推手呢?因为太极拳一百多个动作的实用价值都得从推手中体验出来.但我们得认识推手不是打架,也不等于对打,切忌摔扭和用力推手. 推手的方式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为单手定步:二为双手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