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诤臣吴可读(客籍人物)

吴可读(1812—1879) 字柳堂,号冶樵,甘肃兰州人。性颖悟,善诗文。以筹建甘肃贡院、尸谏慈禧太后名震朝野。吴可读其先世为浙江处州人,明初随扈肃庄王就藩,而徙居兰州,世为耕读之家。吴可读生性颖悟好学,记忆力超常,读书常过目成诵;在刑部“治狱精敏,诵律文万千言不遗一字。”并且能诗善文,下笔千言,一挥而就。道光十五年(1835年)考中乙未恩科举人。其后,为了节省往返盘费,他便寓居北京达八年之久,着意博取功名,但屡赴会试,均未考中,便以大挑举人的身分,被任命为伏羌(今甘谷县) 县学训导,道光二十八年赴任,并被聘为朱圉书院山长,主讲朱圉书院近十五年。道光三十年,由伏羌诸生凑集路费,再赴京师会试,终于考中庚戌科进士,授刑部主事,晋员外郎。咸丰九年,分校顺天乡试,以秉公选士而闻名。1861年,丁母忧,扶柩归兰,被聘为兰山书院山长。其间曾奉旨帮办甘肃团练,服阕,赴北京补原官,迁吏部郎中, 1872年补河南道监察御史,冬因劾成禄降三级调用。1874年返里重讲兰山书院。1876年起用为吏部主事。1879年以死谏慈禧为太皇太后而废垂帘听政殉国。有《携雪堂诗文集》,其中《携雪堂对联》部分收联87副。 吴可读任御史时,曾多次上疏言事,直声震动朝野。其中的两疏最为有名。当时,诸大臣针对各国使节不断要求觐见清帝的现实争论不休。先争论清帝是否应接见外使,继而又争论外使是否行跪拜礼,相持不下,历半年之久。吴可读上疏请令各国使节觐见时不必强令行跪拜礼,宜随各国礼俗以示宽大,不必争论末节小事以损害国家利益。反映了吴可读的一种不妄自尊大,平等待人的进步观点,先是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畏敌如虎,听任沙皇侵略军从伊犁长驱乌鲁木齐烧杀抢掠,而龟缩在甘肃高台不敢过酒泉一步,却纵兵诬杀良民二百余人冒功请赏,实在罪大恶极。吴可读便上疏痛陈成禄有可斩之罪十,有不可缓之势五。清廷有意庇护成禄,仅以免官监候为罢。吴可读气愤至极,“奏请皇上先斩成禄之头悬之藁街以谢甘肃百姓,然后再斩臣之头悬之成氏之门以谢成禄。”因言辞过于戆直,被降三级而归里。陕甘总督左宗棠却对他优礼有加,礼聘他为兰山书院山长。光绪二年(1876年) 起复为吏部主事,以尸谏直声震天下。当同治帝去世时,因无子嗣,慈禧为维护其专权,立其妹夫醇王子载湉为帝(即光绪帝) 以弟继兄,以便用皇太后名义继续垂帘听政,完全出于私欲,违反体制。吴可读谏诤不听,继以自缢。他的尸谏虽然没有挡住慈禧的垂帘听政,却开创了晚清京官不避权贵,直言敢谏的风气。吴可读从政之馀,历任各地教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主讲朱圉书院时,针对甘肃文教落后的现状,从表彰乡贤的业绩着手,以克服甘肃诸生的自卑心理。为此,他给伏羌石作蜀墓撰一楹联:“共仰孔门高,问颜曾七十之徒,何处最多佳士;休言秦俗悍,自邹鲁三千而外,此间有传人。”不要说陇人只能崇尚勇猛,孔子七十二门徒中的石作蜀等三人就是陇人,从而鼓励诸生勤奋向学。他还提醒诸生注意观察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诸生何处觅文宗,绝妙文章到处逢。”他还善于借用形象的事物来给诸生讲解抽象的事物。他以伏羌大像山的高低平缓阴阳向背的地势特点为喻,讲解如何妥善处理文章起承转合的章法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吴可读注重用言传身教来磨砺诸生的品操,使之成为刚直不阿的人才,他主讲兰山书院时的得意弟子安维峻就是这样一个人才。安维峻考中甘肃分闱后首次乡试的第一名,后任御史,以弹阔劾投降派李鸿章,权阉李莲英,语侵慈禧太后而名垂青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