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梦 | 黄荆山风物志
黄荆山风物志
黄荆山,东起石龙头,西抵牛角山,绵亘48里,宽约5-7里不等,总面积约70余平方公里。此山连绵横亘,襟江带湖,人文富厚,风物殊胜。然时人所知甚少,宝山在侧而不自惜。现述其大略,以为俊赏之助。
2011年作者与黄瑞云、胡鉴明先生同登西塞山
名山
黄荆山由400余座大小不等的山连缀而成,自东而西,比较著名的有:大龙山、凉山、大排山、石磊山、西塞山、扬武山、板岩、回山、韭菜崖、月亮山、大日头、罗汉肚、老人岩、白塔岩、五宝山等。
大龙山:位于黄荆山最东端,为章山之一部,南临大冶湖。山之一角插入湖中,高出湖面约50米,状如龙头,故名石龙头。1971年冬,修建大冶湖水利工程开山炸石,于石龙头的一处石灰石岩洞中发现石制品88件。伴出若干动物化石,主要有东方剑齿象、大熊猫、中国犀、鬣狗、豪猪等,属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据测定,遗址第一层年代距今28.4万年。“就其技术水平和文化发展阶段论,与北京人相当或稍晚,但仍属旧石器时代初期。”这是我国南方最早有人类生存的地方,被命名为“石龙头旧石器时代遗址”。随着水利工程的扩建和大棋路的开通,石龙头已不复存在。
西塞山:其名首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长)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即黄石矶也,......山连延江侧,东山偏高,谓之西塞。”有论者据此认为黄石矶即西塞山,是错会其意。西塞山古时又名道士洑矶、矶头山,与黄石矶相距约20华里;黄石矶在原花马湖入江口,今黄石大桥与下会庙之间。西塞山上有桃花古洞、玄真子钓台、龙窟寺,有古石刻多处。该山向为军事要塞,孙策击刘勋,西晋伐东吴,晋军攻桓玄,李皋剿李希烈,萧赜拒沈攸之,均于其地发生大战。桃花洞右侧上首,临江绝壁矶石上,深嵌铁钉一枚,露出部分长约三寸,常新不锈,或云即西晋灭吴铁锁横江时所遗。“西塞怀古”为大冶古八景之一。
西塞山
廖家岩:位于黄荆山东部偏南,东望板岩,西邻罗世湖,海拔448.5米,是黄荆山最高峰。
韭菜崖:在中窑湾,主峰海拔345米,悬崖呈90度角,崖下即飞云公园。有穿山洞贯通山体,东南出口遥对飞云洞。
月亮山,又名云雾山、响铃山。位于黄荆山中部,东邻徐自滚,西怀云雾洞。主峰海拔441.8米,黄石电视发射塔建于山巅。2016年8月31日,月亮山隧道正式通车,贯通黄荆山南北。
白塔岩:位于李家坊之西,金山隧道与谈山隧道间,为黄荆山主峰之一,又称顶峰山,海拔407.6米。其顶峰面北处悬崖如削,山石裸露,不生草木,与周围山体恰成映照。山顶石隙间,可见各种螺壳。古时曾名白额山、白塔崖。清康熙《大冶县志》载:“白额山,在县东四十里,高八十余丈,白石嵯峨,形如虎头。即白塔崖,又为黄荆山。”
牛角山:位于黄荆山最西端,古名牛马隘。俗传许旌阳逐蛟至此,“蛟化金牛,伏于山北五里之金牛山。掘之愈深,弗见,......掘将见,牛南走,众以牛马隘之......”因此得名。实际上,“其说荒唐,良以山径隘,牛马难行故耳。”原为大冶、下陆之界山,今有发展大道自山西经过,连通黄石、大冶两地。
刘湋路(刘长席至湋源口)以南、大冶湖以北连绵诸山,称章山,为黄荆山之余脉。而古时也曾称整个黄荆山为章山。嘉靖《大冶县志·舆地志》载:“章山,在(大冶)县治东,东山发源,过牛马隘,连亘至道士洑矶,皆此山。”
飞云洞道观
古洞
黄荆山之山体,主要由石灰岩构成,溶洞众多,千奇百怪。自东向西择要介绍如下。
北峰洞:位于石龙头村下刘湾北面大龙头主峰下丛莽间,荆榛密布,人迹罕至。1938年9月,国民党军82师中将师长罗启疆率部在西塞山、黄石港沿江抗击日寇进犯,为防空袭,曾将指挥部设于此洞。
凉山龙洞:在凉山村境内的凉山上,共四洞。主洞在凉山东北麓水库边,幽深莫测,有山泉自洞中涌出,常年不绝。一在西坡,竖洞,外口约140平方米,人行可达30米处。另二洞亦在左近。
石佛洞:在黄荆山南面下段村境内,其地东邻冲天凤,西接分水岭村,附近有盛柏祥、蔡家油铺等自然村。洞口两侧有石刻对联:仙岩吴地峙,佛洞楚天生。洞内原有佛龛佛像,光绪五年彭虚山等同修。
桃花洞:在西塞山北面临江绝壁间,洞内壁有多处石刻诗文,多系清人之作。或云其地即唐代词人、著名隐士张志和(玄真子)隐居垂钓处。
飞云洞:在狮子山,古时又名回山。唐天宝十五载(756)前后,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结因避安史之乱,隐居于回山之岩洞,自号猗玗子,该洞因此得名猗玗洞。洞有三,嵌岩面江,幽窅幻怪。中为主洞,元结隐居其中,作《异泉铭》《虎蛇颂》诸诗文,辞简意深,为世所称。洞口题刻众多,然漫漶不清,其中有万历年间大冶知县吴仁所题“洞云飞白”四字。“玗洞飞云”为大冶古八景之一。
东洞、西洞:均在月亮山隧道南出口,二者隔月亮山路东西相对。东洞高约5米,宽3米,纵深约300米,面积约450平方米。西洞高20米,宽7米,纵深800米。自山麓有石砌步道蜿蜒达于洞口。
神游洞:在黄荆山北麓,李家坊以西,白塔岩以东。“宋建炎间(1127—1130),有夜闻吹笛者,往视之,见一道人危坐,划然长啸,凌空而去。人以为神仙偶憩,故名。”
道人洞、观音洞:均在白塔岩南面,王钦臣后山山腰,有公路可达。
章山洞:又名戏子洞,在汪仁镇章畈村汪家湾后山主峰之南。自村后盘山公路上山至细明苗圃,再经羊肠小路可至。洞中原有佛像,已移至山下,砖石残基尚存。
章畈温泉
古泉(古井)
异泉:在飞云洞。唐天宝十三载(754),“春至夏甚旱,秋至冬积雨,山巅是秋崩坼,有穴出泉,垂流三四百仞,浮江中可望。”中洞、下洞皆出泉水。“异泉流注,飞瀑百丈,下复穹然。每洞云一缕如絮,土人以为雨征。”如今泉流渐小;大雨后,仍可遥瞻下洞飞瀑奇观。
洪武井:“在猫矶堡杨家湾,洪武年间掘,故名。”又名朱水井,位于西塞山区石榴园自然村南侧。直径1.5米,深3米,占地约6平方米。冬暖夏凉,四季不涸。
白龙井:在韭菜崖与青龙山之间峡谷,泉眼源于石穴,涌流不绝,水声哗然,声闻幽谷。附近有古银杏、油麻藤丛林,有登山步道可达山顶茶场、村落。
黄荆山草甸
水磨冲泉:在西塞山区水磨冲西侧山麓龙洞内。原名水茅冲,以泉边多茅草得名;又名洗马冲;还曾安装过水磨。1972—1983年,道士洑煤矿、柠檬酸厂和第二橡胶厂三家单位的生产和3000余职工及家属的生活用水,均赖此泉供应。后被无机盐厂废渣污染,遂停止饮用。
圣水泉:在李家坊隧道南口东侧山窝间,株树坳翻山步道之南起点。“旱久潮则雨,雨久潮则晴。”其地浓阴蔽日,清凉幽静,清泉长流,四季不绝。隧道开通后,泉流顿小,时断时续。
黄荆山道人洞和金山寺
古树
黄荆山北坡较陡,南面稍缓,漫山灌木藤蔓丛生,间有古老乔木林。以松、柏、樟、杉、黄荆、毛竹为主。
古黄荆:山本以盛产黄荆得名,漫山丛簇,不计其数。晚近尚可见高7米、胸径0.1米之古黄荆树。
古石榴:黄荆山果树众多,清同治《大冶县志》载:“唯永丰乡黄荆山一带种植桃、李、梨、榴,每年华实之日,灿若披图,居民尚资其利。”其中石榴最多。本地石榴品种分果石榴和花石榴二种,种植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有大排山古石榴园、板岩古石榴园、大王庙前后古石榴园和月亮山石榴园。1972年黄思湾石榴园尚有石榴树4725株;袁家湖石榴园80余年的老树仍果实累累。1985 年,黄石市确定樟树为市树,石榴花为市花。
古樟:黄荆山古樟众多,分布较广,凉山村、联合村、徐斌村、八大姓诸处都有。金山村李氏大湾之古樟群,树龄在300年以上者十余棵。
古柏:白塔岩绝壁之上,原有阴阳柏二株,极为古老,不知年岁,枝叶一偃一仰,势若龙腾。康熙年间,其仰者为野火所焚。后偃者亦枯死。
古银杏:白龙井谢家湾山坳间,有古银杏一株,高约30米,需3人合抱,树龄在一千年以上。附近有油麻藤、黑壳楠群落。
2016年考察黄荆山西洞
古城
章山古城:在章山街道龙山村下陈湾与周卜臣湾之间丘陵地带,有赵家花园、薛家花园、东花园、西花园、太爷堂、粮库、马墩等遗迹,出土过大批陶片、绳纹砖瓦残片和砚台、古瓶、鼎罐、火钳、盆、碗诸物。据初步考证,章山城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地依山临湖,扼守大冶湖至长江水道,铜绿山之铜铁即经其港口运往四方。古城不知毁于何代。《宋书·符瑞志》载:“宋文帝元嘉十三年(436)四月辛丑,武昌县章山水侧自开,出神鼎,江州刺史南谯王(刘)义宣以献。”或云神鼎即出于其地。
章山古城遗址
古寺(庙、观)
黄荆山上之寺、庙、观为数众多,仅西塞山就曾有“九庙一观”之说。黄荆山寺庙今存者尚有数十处。
麒麟庵:位于西塞街道凉山村。据传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距今1700余年。
吉祥寺:吉祥山之阳,黄荆山中窑青龙阁临江处。唐李冗《独异记》载:“隋文帝微时,常舟行江中,夜梦无左手,翌日登岸,诣一草庵中,有老僧,以梦告之。僧起贺曰:'无左手者,独拳也,当大兴。’及即位,乃即庵建此寺。”因修路开矿而炸山取石,山、寺皆已消失。
龙窟寺:在西塞山东麓。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经寺前迤逦西行而上,可达桃花洞。明嘉靖进士袁福征有《龙窟寺赋》流传于世。
飞云洞道观。原名猗玗寺,倚飞云洞而建,历史悠久,可考之时不晚于清康熙年间。后为道观。
章山下寺
三楚钵盂庵:在黄荆山中段狮子头王氏宗祠后,其地有奇石清泉,足供观览。现有公路直达。
圣水泉古刹:在李家坊隧道南口圣水泉东侧。建寺不晚于宋元之交。原为道观,名玄妙观。明万历四十年(1612),夔州知府陈道财途经其地,铸赠洪钟一口。山主尊其意愿,改圣水泉古刹为涌泉寺。清顺治年间曾易名涌泉禅林。
龙起寺:位于白塔岩西侧山窝。明弘治年间已有寺,后毁于兵。1988年重建。白塔岩正下方,沿湖路边有白塔寺。龙起寺山背、王钦臣后山,有观音寺、金山寺,分别位于观音洞、道人洞口。均依洞建寺,寺以洞名。
龙泉寺:俗称下庙(附近有朝阳古刹,称上庙)。位于章山村周卜臣湾南面的老虎头龙泉湖畔(今湖已为田地,大棋路自寺南经过)。据传始建于唐代,旧志载天顺年间(1457—1464)重修。1958年毁,1982年修,1989年扩建。
章山寺:在章畈温泉,建于明洪武初。因建章畈小学而迁址,分上下二寺。上寺在汪家湾至汪仁镇乡道东侧,下寺在章畈温泉以东的和尚湾。章山上密林间还有章山庙。
另,太子湾后山有济公寺,胡家湾后山有普照寺、普渡寺等。
西塞山北望亭
古亭
苦竹坳凉亭:位于黄荆山东段凉山与蔡家山之间苦竹坳(凉山即因亭而名),长6米,宽4米,高4.5米,两个拱门,以片石、青砖、青瓦建造。始建年代不详,有清道光三年、同治三年、光绪六年、民国三十二年重修碑刻。
黄思山凉亭:西依板岩,南临黄思湾,东南距茶叶宕约0.2公里,海拔高约200米。青砖、红瓦土木结构,长7米,宽5米,高4米,两拱门跨路。茶水间约13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有清乾隆四十七年、民国二十七年整修碑刻。
黄荆亭:在黄荆山中段罗世湖自然村以南约400米处,建于1979年,红砖墙,钢筋水泥预制板平顶。长8米,宽6米,高4米,三个拱门,面路之门额书亭名,南北二门额分别题“南湖”“北江”二字。原有人专供茶水;今亭尚存,无人值守。
四安亭:位于黄荆山西段李家坊后山肩,罗汉肚与老人岩之间的株树坳,以旧时大冶县四堡(枫树堡、尚和堡、五庙堡、申明堡)合修,故名“四安”,亦有“四境安宁”之意。青石、青瓦结构,高约3米,大小五间,近80平方米,其中过亭约31平方米。现存碑刻15块,最早者立于明万历庚申年(1620),距今397年。稍晚者立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距今300年整。最近一次整修是在民国三年(1914)。此亭向东约一公里处之王家坳,另有一座四安亭,修建于1984年,颇为简陋,水泥预制板平顶。四安亭向东不远,即是山顶草场。
五宝山凉亭:位于黄荆山西段老下陆境内,高约5米,面积约55平方米,片石、青瓦、木桁条结构,两拱门跨路。建于民国十一年,亭侧有石左右峙立,如猫蹲守,故其地名猫子守粮仓。
王家坳四安亭
古道
黄荆山上的凉亭不止以上这些。这些凉亭,供南北往来之人歇脚、避雨、饮水。而每一座凉亭,都对应着一条翻山古道,有迹可寻者不止十条,其中尤以株树坳古道、苦竹坳古道、黄思山古道最为重要。
古道和古亭,多为历代百姓集资助工修造,是民人往来必经之途,其中一部分也是官道和驿站。至公路、隧道开通,古道与凉亭同时弃用,渐趋荒废。
黄荆山古道
古墓
白阁老坟:在章山村飞鹅山。1976年冬天,李朝班湾平整屋基时发现砖室墓,有殉葬童男童女,有贮油大缸和万年灯。或云白阁老就是春秋时期暗通越国,致勾践灭吴,后被勾践诛杀的吴国重臣(太宰)伯嚭。章山、五湖、龙泉、下段、滨湖6个村,清代及以前属白坟堡,即以此得名。
留宗法师墓:位于章山村龙泉寺旁。留宗系唐代高僧,龙泉寺创建者。2006年修建大棋路时,出土法师圆寂之花缸及部分葬品。葬品和残破花缸已移至龙泉寺右侧安放,并立碑纪念。
吕文德墓:南宋抗元名将吕文德墓址在西塞山东北麓,由龙窟寺向西约百处的山凹间。清同治年间其墓尚在,今只剩残基。周围有众多吕氏族人之墓葬,举数例:2000年在西塞垃圾填埋场出土南宋砖石合葬墓,是黄石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砖室墓,墓主系吕氏族人。1983年在西塞山东南约500米处发现元代墓葬一座,墓主为周氏,卒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其夫吕元益系吕文德族人。2000年4月,在河口镇凤皇山南坡发现南宋咸淳8年(1272)古墓,墓主亦为吕氏族人。
李氏七庄祖墓:在开发区金山街道金山村李氏大自然村。李氏大又称李氏代、祖庄,系黄荆山南李氏七庄落业开基之地,始建于宋末元初。李氏七庄的祖墓名公儿坟,有古坟十余座,最早者距今700余年。
徐祥墓:在汪仁镇徐斌村徐斌湾。徐祥(1337—1404)先为陈友谅部将,后归附朱元璋,积功至燕山右护卫副千户。后随朱棣起兵“靖难”,以功封兴安伯。时封伯者共14人,徐祥名列第一。明永乐二年(1404)诏葬章山里。
明兴安伯徐祥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