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生命的印记
1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 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我该如何存在……”
当汪峰的《存在》又一次在我耳边想起,我正在读郭成志散文集《长满平苔的日子》。微寒的冬夜,飘着小雨,我的眼睛一次次湿润,在文字中以另一个形式审视自己,审视人生,审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
郭成志说:“因为一些人,你会用一生去惦念一所学校;因为一些事,你会用一生去惦念一座城市。”郭成志的文字是一种唯美的感悟,一种冷静的思考,他在岁月更替中留下了诗意的清香,在不断的求索中留下了生命的印记。
郭成志以敏感的诗心感触生命的存在。在《芒种:让幸福颗粒归仓》中写道:“真正的崇高往往披着卑微的外衣。那些麦子是卑微的,那些泥土是卑微的,那些镰刀是卑微的,那些犁铧是卑微的,那些劳作的农人是卑微的,他们用卑微的姿态诠释着崇高的含义。”生命的个体相对于岁月的长河是卑微的,然而脆弱和短暂的生命付出着辛勤的劳动,挥洒着青春的汗水。正是这种朴素和简单的存在奠定了理想和信念的基石,托起了无数殷殷的期望。
郭成志以豁达的心态来体悟人生。他在《立秋:月白风清,指日可待》中写道:“月白风清,指日可待,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他用清白的人格,淡然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在岁月中提炼出了菊梅的清香。
记忆是岁月的河流边那一枚枚不同姿态的石子,郭成志珍惜生命中每一个用水磨砺过,用骨骼碰撞过的记忆。它们是一行行有着不同光泽的履痕,它们是一个个有着不同纹路的足印,把这些履痕和足印编辑起来,就成了一个人特有的生命印记。
3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每一天都是不可逆转的存在。选择教师这份职业,就选择了一份坚守,一份执着。
郭成志坚守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忙碌而紧张的教学工作使他只有在深沉的夜晚才可真正触摸自己。暮色四合,校园里空荡荡的,几棵白杨是他的邻居,一丛瘦竹是他的伙伴。他曾调侃:“我真的很富有,占地五亩多的宅院是我一个人的,四十多间房舍我一个人住。”孤独,那种在空荡中无处安放的孤独笼罩着作者,他在孤独中求索,在寂寞中拷问坚守的意义。
郭成志任教的那所小学西边有一访荷塘,荷塘的西边有一道岭,他给那道岭取了一个名字:栖霞岭。多么诗意多么浪漫的名字!栖霞岭沉默的,也是深沉的。岭上那朴实而安详的石头和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多么相似。
他热爱脚下朴实的泥土,也热爱由泥土做成的陶器,那由水和泥亲热搅拌,由火热烈煅烧出来的陶器,成为最具有亲和力的物件。在生活中静思,在生活中磨练,作者热爱生活,也热爱坚守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当满池的荷香在文字中绽放,那孤独中挣扎的灵魂在校园中传递着执着的信仰。他愿做一块岩石,与泥土融为一体。在一次次沉淀中让思绪在诗意中成长,他珍惜这些诗意的浪漫,对岁月怀着卑微的敬意,写成了《长满青苔的日子》。
4
每一个人都有几张面孔。在博客里,他叫郭成志;在微信里,他叫茶客;在学校里,他是教书匠;在荷塘边,他是种莲者;在腊月的街市中,他是一个卖藕人。
郭成志是一个浪漫的人。当将刚刚摘下的莲蓬赠予村童,教他们剥莲蓬,吃莲子,教他们唱《采莲谣》:“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看着村童们明亮的眼眸中闪动着纯真的幸福,他珍惜这份快乐的吟唱,珍惜简单而动人的生活。
郭成志是一个艰辛的藕农。在他寒风中惶恐不安地站在街角,卖藕之时不但会遭受市井之痞的挤兑,也会遭受无聊村妇的嘲弄。精神的追求不能解决物质的困顿,生活在校园,在藕池,也在街角。郭成志乐观的把这一切都看成一种生活的磨砺,但那种看不见的隐痛在心中暗藏。
郭成志在寻找自己,也在寻找和自己有一样灵魂的人。你在哪里?那片葱郁的山林之中吗?那片宁静的荷塘中吗?那泛黄的唐诗宋词中吗?那一个个被铭记的历史人物中吗?那一个个卑微而高贵的灵魂中吗?
5
村庄是郭成志文章中沉重的话题。当我们裹起乡愁,在另一个地方寻找梦想时,我们就背叛了故乡。夜晚被乡愁啃食得越来越短,日子被乡愁啃食得千疮百孔,灵魂被乡愁啃食得伤痕累累,我们希望像鱼,逆流而上寻找孕育它的河床。希望像候鸟,逆风而翔,回到抚育它的原野。然而回到故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贫病交加的地方:这里已被这个时代丢弃,已被恶俗的观念污染,已被抽干了血液,正在贫病交加之中呻吟!
故乡的凋敝是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对根,对血脉的思考,那种疼,疼在血液,疼在骨髓。
郭成志渴望反哺故乡,希望回报留守故乡的娘亲。他说,他是母亲种下的一棵麦子,历经了半生风雨,捧出的依然是几粒干瘪的回馈,对母亲的愧疚使他夜寐不香。
6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人们钟情于自然山水,在愉悦精神,陶冶性情同时,更希望探寻生命价值和意义。
在宝天曼的怀抱中,郭成志边走边猜想:巨大的山石上,可曾晾晒过道家的经文?沉浑的钟声里,是否蕴满了红尘的忧乐? 山顶上,凌步于云海之中,羽化而去,可否挣脱今世的宿命?他渴望翩然在这红尘之上。
行走在鳌圆寺中,他悟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行走在鳌圆寺中,你对众生心生敬畏,对万物心存感念,感念于每一滴露珠,感念于每一声鸟啼,感念于每一张萍水相逢的面孔,他虔诚地祈祷万事万物和谐安详。
相向而生的石钟和石笋之间,要想缩短一厘米的距离,需要一百年。因此,在黄龙洞里一厘米就是一百年的长度。当人世经历了许多个轮回之后,石钟和石笋才能拥抱在一起。他在惊叹时间的悠长,造化的神奇时,渴望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拥抱。
太极峡处处昭示着天人合一的玄妙。叩拜太极峡,就是叩拜老庄;就是叩拜我国土生土长的道家哲学;就是叩拜我们的文化家谱。生于红尘,执于信念,在红尘中磨练肉体,修炼心灵。郭成志的文字让我感悟到:放下负重,灵魂才能求得安详。
在贾平凹先生老宅中,郭成志端详着小院中躺着一块丑石,告诉我们:“不屈于误解,寂寞生存是一份高贵”。
7
郭成志用诗意的语言,淳朴的心灵,真实的展现了一个农村教师的操守,一个知识分子的自律和精神追求,一个作家灵魂的挣扎与求索。同为乡村教师的我为郭成志的淳朴打动,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年末岁尾,让我们用一种欢欣的心情来期待郭成志飘着墨香的书来到每一个读者身边,我们来一起追溯他生命的印记,充满敬意的仰望他的坚守,体悟他疼痛地吟唱,感受他超脱的精神在寒夜中绽放诗意的花朵。
希望从郭成志文字中射出的那道光,能温暖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