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假努力”变成“真勤奋”?(必读)
最近,一名家长留言,诉说她女儿面临的学习困境:
我孩子上初三,还有不到2个月就要中考了,孩子很想上个好高中,也很努力,有时候学习到两三点还不休息,我看着很心疼。
但让人沮丧的是,尽管孩子已经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成绩依然不上不下,一模只考了不到400分,这个成绩连上高中都困难,更别说上好高中了。
我和孩子都很着急,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孩子也开始有自我放弃的念头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作为学习中等以上的初中生,谁不是踌躇满志,目标清一色都是重点高中。但是几次试考下来,学习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容易,于是状况频出。
就像这位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但成绩依旧不上不下的女生,虽然家长不断鼓励她、引导她,可正如一句话所说:谁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从最初的满怀希望到如今的自我怀疑,走着这条路的学生,在初中为数不少。
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这类学生在小学时学习一直踏实认真,因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到了初中,他们一开始就遭遇挫折,因为知识内容的增多和考查方式的转变,他们听不懂也不会做题。
不过他们会把这些问题归咎于自己不够用功,于是更加刻苦,但是却走进了假装努力的死胡同,用低质量的刷题把自己的时间全部占满,却无暇抬起头来想一想到底学到了什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拼尽力量也只能维持目前的名次和成绩,很难进步。
面对这样惨淡的现实,他们再也无法坚持了——“我学不好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太笨了,我没有能力做一名出色的初中生,我——不——学——了!”
于是学习态度发生大逆转,任凭父母怎么动员,他们都是一副无心再学的状态。
有一个亲戚家孩子那年上初一,入学摸底考试比重点班分数线只差了8分,因此在开学伊始,他就发誓一定要在第二学期考入重点班。
然而好景不长,他的热情只保持到上学期的期中考试。由于考前他过于放松,考得自然不够理想,而成绩更是出乎意料的差,班级11名,以这个名次为参照,他是没有任何希望进入重点班的。
学习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就感,这让他大受挫折,开始背着家长玩手机游戏,而且一发不可收,甚至课堂上也玩。
初一所学内容是初二初三的基础。这些在此时放松自我的学生,知识能力上的缺口,即使今后再努力也很难补上。
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是很多,很多初三生虽然学习的动力逐渐觉醒,有了学习的意愿,但由于基础过于薄弱,在追赶的过程中难免起伏不定,于是很容易回到之前轻松的状态,自欺欺人。
毕竟,自觉选择比较难走的路的孩子,需要极大的心力,而很多初中孩子此时还不具备这样的能量。
在初中,比起不断进步的学生,退步的人数更多。仅一部手机和一款游戏,就让众多学生丢盔弃甲,意志消沉,注意力被严重转移,对学习力不从心,再到后面就直接选择放弃。
这种情况的学生,大多都比较聪明,但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们开学时对学习不上心,初中的新鲜感占据了大部分内心,热衷于各种活动,学习时间被严重挤占。
与此同时,诸如初一初二还早,初三冲刺就足够上好高中的思维也时常会冒出来。
多年经验证明,学生进入初二后,两极分化会非常严重,初三基本上格局初定。
原因在于,那些原本自认为聪明的学生,当他们发现情况不妙打算认真学的时候,学习的难度已非他们所能战胜,几经努力学而无果,锐气受挫,转而放弃。
他们要么奔向球场,要么拥抱手机,至于学习,他们内心是拒绝的。
中考是一场需要坚持三年的马拉松,在整个初中阶段,需要持之以恒,而非跑跑停停。
尤其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不到最后终点,改变都是有希望的,关键在于找到病灶并且痛下决心挖除掉。
①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该干什么的时间就干什么,不必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上。
②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
有的孩子上了一节课,甚至上了一天的学,都没有提出一个问题,但“没问题”就是真的会了吗?其实也未必。很多时候,“没问题”恰恰证明孩子没有听懂,没有融入到课堂中,试想,对于一个你完全不懂的领域,让你去提问,你能问出来吗?当然不能。
所以,对于孩子,尤其是上了中学的孩子,我们必须要引导他自己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出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做到有效率地学习,而不是拼着勤奋的外衣,做假象,磨洋工。像那句老话说得那样“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
③勤奋之前请先思考
我的弱科和强科分别是……
我的弱科的薄弱之处出现在……
我的学习习惯哪些好,哪些不好……
我目前的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
哪些急需解决,哪些我可以自己解决,哪些必须求助于老师……
④不要拿时间来衡量勤奋
我们父母一定要避免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要孩子一天到晚坐在书桌前,就是“好好学习”,就是“勤奋”——长时间学习不等于深度思考,也不等于学进去了。
长时间学习可能是在毫无意义地刷题。刷题不见得就是好的,有的学生就是在刷题的过程中,一遍、两遍、三遍地重复自己的错误,这是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