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名窑:官窑瓷器鉴赏
官窑起自唐 ,历经北宋、南宋、明代的发展,到清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官窑,广义的官窑指的是朝廷设立的瓷窑。宋、元、明、清都有设立。而狭义的官窑指的是宋代的【官窑】。1、御窑瓷 2、官窑瓷。宋代的【官窑】指的可不是一座窑址,而是3座。官窑,毛公洞第一(今 江苏扬州一带)。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象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由于两种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采办,所以对民间而言,统称为官窑瓷。但就管理而言,则有非常大的区别。御窑瓷
所谓御窑瓷,是指专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纹饰上均有严格的礼仪规定,等级森严,均与《车服制》严格对应,错用或擅用均为重罪。御窑瓷在严格的等级规范下,作为皇家专用的瓷器,其下细分为:1、皇家瓷:比如清雍正的"正黄瓷",就是皇家专用色彩,仅皇帝和太子可以使用。纹样方面,皇帝所用为五爪金龙,亲王则只能用四爪行龙,且称为蟒(清代仅有"一诏二封"的恭亲王奕一人享受过赐用正黄和五爪金龙的待遇),凡此种种,得以成系统流传至今的,首推"同治皇帝大婚瓷";2、王府瓷:型制设彩依例专烧,供包括亲王在内的其他皇室成员使用。文物中著名的"乐道堂瓷"即是王府瓷中的典范之作。3、一品宫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多作帝王赏赐之用。早期的宫瓷题材多取自官服上的补服元素,比如武一品的麒麟,文一品的仙鹤等。值得一提的是:民窑瓷用龙多将爪藏于云水之中而不现,可以说是一种皇家礼制与民俗的相互妥协。《清史稿》记载:皇家御窑烧造,归养心殿造办处负责,即由养心殿造办处提供型、制、纹样、工艺要求,很多样品均在京城试烧,这一点在康熙一朝尤多。逢皇家盛典,则会专门指派高级官员(往往是皇室成员)督办。例如"同治皇帝大婚瓷"就是由时候总理大臣、辅政王的恭亲王奕专门督造。官窑瓷
官窑瓷,主要是庞大的官僚君体使用,型制要求相对较低,多限于花鸟虫鱼神话等"礼制"之外的题材,有时皇家会作为"趣味"把玩器采购,但多为官员、富商使用。这一类瓷器,一般由内务府采办,在景德镇设有专门的督陶官,长年烧造。清末后停产,于2008年10月28日由中国官窑陶瓷国际集团正式恢复制作。
南宋官窑瓷瓶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北宋时的都城是汴京(今河南开封),这里有一座北宋时期的官窑,宋徽宗大观、政和时期所造。南迁后的王朝被称为南宋,都城是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浙江杭州,这里有两处南宋官窑,即【修内司】和【郊坛下】。南宋官窑博物馆下辖的便是【郊坛下窑址】和【老虎洞窑址】(基本上被认定为是南宋的【修内司】)。杭州出土的带有修内司铭文的瓷器
南宋官窑烧制的瓷器很多都是仿照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或玉器的器型。比较典型的有三足盘、奁式炉、鬲式炉、鼎式炉、簋式炉、贯耳壶等,都是典型的“官样瓷”。
南宋官窑瓷与《博物图》器型对照
乾隆对宋官窑瓷的喜爱而明、清时期有很多瓷器则是仿照宋官窑瓷,所以对于一些瓷器,也是很难辨别是宋瓷还是仿宋瓷。清仿宋官窑贯耳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现今的存世宋代官窑瓷很少,毕竟当时是专供皇室使用的,数量少是一定的。就连收藏达人乾隆也曾感叹“唐时越器只余名,宋代官窑尚容见。然而一二已晨星,其间真伪况居半。”
宋官窑瓷更是深受乾隆喜爱,因此不意外的,这些瓷器被乾隆果断的题了诗,有的还入了画。【南宋官窑青瓷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上有乾隆题的诗
郎世宁·金廷标《乾隆古装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这件瓷器就是有实物存在的,实物为【南宋官窑凹棱胆瓶】,现藏台北故宫。
如果是单看南宋官窑博物馆里的官窑瓷,你会有点怀疑宋皇室的审美,因为确实是不够美。但其实收藏在各大博物馆里的宋官窑瓷是很美的。这可能是因为精品都已经进贡到宫里了,出土的都是不合格品吧。故宫博物院宋朝那些传世官窑
宋 官窑大瓶高34.5厘米 口径9.9厘米 足径14厘米清宫旧藏:瓶直口,长颈,口以下渐广,硕腹,圈足。口部凸起弦纹一道,其余部位没有装饰。通体施釉,器身开大片纹,底部纹片较细碎。这件大瓶形体硕大,器型端正典雅,庄重古朴,釉面光滑润泽,在以碗、盘、洗等造型为主的官窑瓷器中实为精品。
宋 官窑双贯耳扁瓶高23厘米 口径9.4X6.4厘米 足径6.3厘米清宫旧藏:这件大瓶型仿古青铜壶,敞口,粗颈,扁圆腹,高圈足,足边两侧有两个圆孔。颈部凸起弦纹两道,两侧贴两筒形耳。通体施粉青色釉、肥厚莹润,开米色碎片。瓶口及棱角转折之处,釉层较薄,呈现出浅紫胎色。足底无釉,露出铁黑色胎骨。这件南宋官窑瓷瓶,无论胎、釉、型等方面均显现出官窑器的典型特征;庄重古朴的仿青铜壶式样,在官窑传世品中罕见,比一般的盘、碗更为珍贵。明代人高濂在其名著《遵生八笺》中对官窑产品曾做过精彩评论,他认为:“官窑晶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 细碎纹,纹之下也。”此件与他描述相符,当为上品。
宋 官窑瓜棱直口瓶高13.2厘米、口径3.2厘米 足径5.6厘米清宫旧藏:瓶直口,颈部细长,腹部由凹凸的弧线形成似瓜棱状的形体,圈足。通体满釉,釉面开细碎纹片。瓜棱瓶是宋瓷中多见的瓶式之一,瓶体秀丽灵巧,宋代南北各大瓷窑均有烧制,特别以景德镇窑制品居多。可是在官窑瓷器中这类造型较为少见。此瓶器型端庄稳重,小中见大,没有多余的花纹装饰,而以凸凹的棱角表现力度,体现美感。釉色肥厚润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宋 官窑方花盆高7.8厘米口径14X10厘米 足距8.5X7厘米清宫旧藏:盆为四方形,委角,折沿,侈口,下有四垂云足;开赭色纹片,里心有五支钉痕内、外均满釉。在宋代,瓷花盆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当时皇宫的需要,是为宫廷盆景设计的陈设品,造型多样,规格齐全,其中有葵花式、莲花式、海棠式、敞口尊式、六角形、方形、长方形等。一般都是盆、奁配套,底部刻有标号。花盆这种造型在各大名窑中,以钧窑最为多见,官窑瓷器中较为少见。此器玲珑小巧,精细可爱。
宋 官窑盏托高5.7厘米 口径8.1厘米 足径6.7厘米清宫旧藏:盏托敛口,边沿宽大,圈足外撇,釉色莹润,光洁似玉,开有冰裂纹片。盏托分盏和托两部分,早在东晋时已出现,它由耳杯承盘发展而来。南北朝时江南地区盛行饮茶之风,瓷盏托的数量显著增加。当时的盏为直口深腹圆饼形底,托作浅盘式。唐代饮茶之风盛行,茶具有腹壁斜伸、器型坦张的碗和盏托等;五代末期,盏腹加深,托变高,美观而实用。至宋代,南北瓷窑无不烧制,式样繁多,且各具特色。
宋 官窑圆洗高6.2厘米 口径21.5厘米、底径18.3厘米清宫旧藏:洗敞口,器身接近垂直,平底,洗心坦平。通体满釉,开大纹片,底有两圈支钉痕,外圈为十个,较为粗大,里圈为八个,较为细小。
宋 官窑圆洗高6.4厘米、口径22.6厘米 足径19厘米洗直口微敞,洗里坦平。里外施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圈足矮宽,足底边无釉,露灰褐色胎。此器曾受清代乾隆皇帝的赏识,有御制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镌刻于洗外底部,诗日:“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下署“乾隆”御题”。官窑瓷器特别注重釉色之美,釉汁厚润,犹如堆脂,细腻平滑,幽雅凝重,令人赏心悦目。官窑瓷器凝厚的釉质是采用先素烧坯体,然后多次上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层的厚度常常大于坯体的厚度,达2毫米以上。烧制时选用优质的松柴作燃料,工艺考究。为避免支钉烧时粘釉,而采用了圈足底端刮釉,垫饼装烧的工艺。
宋 官窑八方委角洗高4.8厘米、口径18.7厘米 足径11.2厘米清宫旧藏:洗敞口,为八瓣形花口,浅腹,腹壁斜向内敛,近底处微微折收,浅圈足。器身以凸凹的曲折线条作修饰,器里、外及底部满施青釉,釉面平滑,釉质细润光泽,自然开裂的纹片向四面八方交织成网络。官窑片纹比哥窑片纹开得大,并更为稀疏一些,比汝窑器的片纹则更清晰,尤其是层层叠叠的冰裂纹,更是特色独具。此洗造型优美别致,片纹特征突出,是官窑中的珍品。
宋 官窑圆洗高8.5厘米、口径20.4厘米 底径16.5厘米清宫旧藏:洗直沿,平底,口以下渐收敛,腹壁深长。通体满釉,釉色青澈莹润,幽雅晶亮,釉质精光内蕴,深沉含蓄。底有七支钉痕。这件作品无论釉色还是造型,均为同类洗之魁首。官窑青瓷以粉青釉代表其精品正色。粉青为石灰硷釉的一种,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其作法是生坯挂釉,釉厚1一2.5毫米,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色青绿淡雅,艺术效果极佳。
宋 官窑葵瓣口洗高3.3厘米 口径11.4厘米 足径8.2厘米清宫旧藏:洗口微敛,六花瓣形,矮圈足。里、外及底心满釉,底有六支钉痕。通体施灰青釉,釉面开细碎纹片,造型精致完美。官窑制瓷匠师们继承了北宋汝窑利用开片美化瓷器的传统。开片原因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形成的裂纹。工匠们掌握了这种开裂规律而在器面上做成纵横交错的纹片和变幻莫测的装饰纹线,使之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这在宋代官窑制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宋 官窑葵花洗高3.5厘米 口径8.3厘米 足径5厘米清宫旧藏:洗葵瓣形,通体六方委角,里外满釉,底有四支钉痕,通体开细碎片纹。此洗周身自然形成的细碎片纹,纵横交织如网,层层叠叠,晶莹透亮,且无漏釉现象。
宋 官窑盘高3.7厘米、口径18.2厘米 足径6.4厘米清宫旧藏:盘侈口,圈足外撇,底足窄小,露紫色胎骨,修整得极为精致。器里、外及底心满施月白色釉,釉层凝厚莹润。盘外部凸起二十瓣莲花纹饰,里部光素,开有较为稀疏的大片纹。此器无论造型、胎骨及釉色,均具官窑的典型特征。官窑纹饰崇尚朴素无华,而这件盘子的外部以凸雕莲瓣为饰,甚为别致。莲瓣纹一直是中国古代陶瓷装饰的主要题材,在宋代南北瓷窑中运用颇多,但在官窑瓷器中却极为少见,此器说明了官窑与其他各窑的相互影响与联系。
宋 官窑葵瓣折沿盘高2.8厘米 口径14.6厘米 足径8.8厘米清宫旧藏:此盘敞口,折沿,圈足。整体呈六瓣葵花形,线条富于变化,胎薄体轻,釉丰厚滋润。
宋 官窑葵瓣口盘高3厘米 口径15.6厘米 足径5.7厘米清宫旧藏:盘六花瓣口,盘心坦平,圈足上宽下窄。里、外及底心满釉,开赭色纹片,体现了官窑器的另一种造型特征 。传世的南宋官窑青瓷中,有的为了突出纹片釉的艺术效果,用着色剂来涂抹釉面裂缝,或用墨汁、茶叶汤等高丹宁含量的液汁染成黑色,或用颜料染成红色和金色。由于裂纹宽度不同,色料渗入程度亦不同,宽裂纹中色易渗入,因而色调深,细裂纹中色料不易渗入,因而色调也相应较浅。
宋 官窑葵瓣口碗高7.9厘米 口径19.4厘米 足径5.4厘米清宫旧藏:碗直沿微敛,六花瓣口形,碗心凹进,圈足较矮,器壁呈弧形,上部宽大,逐步向下内收。里、外及底心施满釉,釉色莹润,凝厚,典雅。此器大而完整,造型饱满,和其他南宋官窑器一样,口部釉面产生的垂流,把含铁较高的褐色胎骨若隐若现地表露出来。碗底部有乾隆皇帝御题诗: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恰似标坯相,而能完谧神。宣成后精巧,柴李昔清淳。此是酌中者,休论器尚新。”下署“乾隆辛丑新正御题”。
宋 官窑葵花洗高3.4厘米 口径11.6厘米 底径9厘米清宫旧藏:洗直沿,六葵瓣形,口以下渐收敛,通体满釉,底有五支钉痕。口边釉薄处露紫色胎。
宋 官窑方洗高4厘米 口径5.5X5.5厘米 足距3.5厘米洗敞口,四方委角形,器底有四小足,并有四个支钉。釉色油灰,开细小片纹。从官窑传世品中看,这种洗造型较为多见,且式样繁多,有折沿式、花口式、葵瓣式、菱花式、方形、圆形等,此件则为官窑洗中较小的一件。
宋 官窑盘高3厘米 口径14.6厘米 足径9.4厘米盘口稍外撇,里心坦平,浅圆腹,折底,圈足浅而宽。通体青釉,釉质厚润光洁,开细碎片纹。底有六支钉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底部刻有一个清晰的“古”字。其意义何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盘造型端正、稳重,线条流利,简朴、平淡而又清逸、典雅,不失为官窑的一件上乘之作。
宋 官窑葵瓣口盘高2.9厘米、口径14.7厘米 足径5.8厘米清宫旧藏:盘六花瓣口,瘦底,圈足,上宽下窄。里外施釉,开碎纹片,足边无釉,釉色莹润。宋代官窑主要以开片作为釉面装饰手法,人为地烧造出蟹爪纹、冰裂纹、鳝血纹、细碎纹、百圾碎、鱼子纹等千姿百态的开片纹饰。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冰裂纹。如按色彩分,有鳝血纹、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等;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多姿多彩,耀人眼目。
宋 官窑葵瓣口盘高3厘米、口径16.6厘米 足径9厘米清宫旧藏:盘六花瓣口,折腰,圈足,上宽下窄,盘心凸起不平。通体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支钉痕五个,底足浅露胎骨。此盘造型优美,釉色浅灰中闪青黄色,是官窑器的又一特色。官窑瓷器在烧造中,为了避免支钉烧黏釉而采用了圈足底端刮釉、垫饼装烧的工艺方法,故凡南宋后期官窑的盘、碗、洗、瓶等器的圈足皆无釉而露灰褐色胎,俗称“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