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背诵歌诀

​中基大纲

哲精气血津液神,藏象五六奇恒伸。

经络经奇别筋皮,因淫疠情食劳理。

发即徐伏继合复,病机邪阴精五津。

防治则正反标本,阴阳调理制三因。

绪论

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初形成,内难神农伤寒经。

晋王叔和脉经许,甫谧针灸甲乙经。

诸病源候隋元方,千金百科思邈成。

南宋陈言三因极,金元刘张李朱声。

完素寒凉六化火,从正三法攻邪正。

东垣脾胃来补土,震亨滋阴相火宁。

景岳献可重命门,温病成熟于明清。

又可温疫缘口鼻,天(士)温热卫气营血。

薛雪湿热因传变,鞠通条辨三焦明。

医学全书百家出,清任瘀血改错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特点须记清,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自然社会人一体,季节昼夜与地域。

辨证辨因位性势,论治证法方药出。

同病异治异病同,辨证辨病结合用。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哲学三基础,精气阴阳与五行。

阴阳

阴阳对立与统一,属性相对互转化。

比较对象又不同,复有阴阳无限分。

基本内容六个记,对立制约互根用。

交感互藏与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

此处原文需分辨,治则更应合与前。

阴阳学说需要掌握的三个重点内容:

1.阴阳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懂得判别原文是属于哪个内容)

3.阴阳学说的应用。如判别哪个属阳,哪个属阴。阴阳的病理(偏盛,偏衰具体表现),阴阳偏盛偏衰的治则

必考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的判别。即给出《内经》或其他古文的一段论述让你判断属于阴阳的何种关系。

五行

五行木火土金水,曲直为木升发畅。

火曰炎上热光明,土曰稼穑载化成。

金曰从革沉杀收,水曰润下寒闭藏。

五行相生与相克,相乘相侮母子病。

相生母子生我生,相克所胜所不胜。

相乘又作倍相克,相侮亦称反克名。

母病及子子及母。实则泻子虚补母,

克过抑强弱扶弱,各法细则亦要详。

五行学说的重点内容

理解五行内涵跟五行的归类演化

五行的基本内容:相生,相克,相乘,相侮,母子相及

五行病变传变与五行治则治法

五行指导的治则治法

虚补其母,实泻其子。

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相克之法,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治法诗

相生

水木缘养肾肝阴,火土肾脾阳得生。

土金实补脾肺气,金水滋养肺肾阴。

相克

木土疏肝理脾胃,土水健脾利水齐。

金木清肝滋肺阴,南北泻心补肾为。

五行归类诗

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

胆小胃大膀,目舌口鼻耳。

筋脉肉皮骨,怒喜思悲恐。

呼笑歌哭呻,握忧哕咳栗。

藏象

藏象分为脏腑奇,脏实化生藏精气。

腑满受盛传水谷,奇则异腑似脏归。

五脏功能诗

五脏心肺脾肝肾,心主血脉神志跟。

肺气宣降调治节,脾运统血升清能。

肝主疏泄与藏血,肾精主水纳气匀。

六腑功能诗

腑胆胃三小大膀,胆藏排汁决断安。

胃主受纳腐水谷,喜润恶燥性下降。

小肠盛化泌主液,大肠主津传糟粕。

膀胱聚水贮排尿,三焦诸气津液行。

奇恒之腑诗

奇脑髓骨脉胆胞,脑命精神感运求。

髓则骨脊脑由肾,骨为肾主形体留。

脉为血府胆同上,子胞月经胎儿求。

脏脏关系诗

心肺气血行呼吸,心脾生血与行血。

心肝血行精神志,心肾水火互君相。

肺脾生气代津液,肺肝气机来升降。

肺肾津代呼吸资,肝脾消食血运行。

肝肾精血藏阴阳,脾肾先后代津液。

藏象章节考察重点: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在志、在液。在体、在窍

脏脏关系

气源先元后天宗,肾根脾源肺主供。

推温防固化作用,气机升降出入从。

不畅滞逆陷脱闭,诸气功用我来封。

元气命原三焦通,生育生理来推动。

宗气聚胸出喉咙,贯心下走气街中。

语言声音与呼吸,气血肢体心搏动。

营气生血与养身,脏腑肢节循脉中。

卫气温养防腠理,悍气肓膜胸腹同。

血主濡养与化神,血行气脉血邪因。

病因学歌诀

病因七类六淫疠,七情饮食及劳逸。

病理外伤与诸虫,药邪医过及先天。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外地季相兼。

疠气急危传流行,一气一病症相似。

七情伤脏诱病多,喜怒忧思悲恐惊。

饮食不节及不洁,偏嗜寒热五味类。

过劳力神及房劳,过逸体力脑力知。

病理痰饮瘀结石,外伤力烧冻虫兽。

诸虫蛔蛲绦钩吸,药邪量配炮用法。

医过言方诊诸失,先天胎毒与胎弱。

六淫

六淫风寒暑燥湿,火(热)外地季相兼。

风轻开泄袭阳位,善行数变百病长。

寒阴伤阳凝收引,燥干伤津与伤肺。

湿阴伤阳性重浊,黏滞阻气趋下阴。

暑阳炎热多挟湿,升散扰神伤津气。

火阳性上扰心神,津气风血阳性疮。

疠气

疠气急危传流行,一气一病症相似。

七情

七情伤脏诱病多,喜怒忧思悲恐惊。

直伤内脏扰气机,多发情志扰病情。

直伤内脏,四点总纲。

影响心神,易心脾肝。

多损潜病,相应之脏。

百病生气,影响脏腑。

喜则气缓,怒则气上。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多咸脉凝泣变色,多苦皮槁毛拔测。

多辛筋急而爪枯,多酸肉胝皱唇揭,

多甘骨病而发落。

病理产物

痰饮阻滞,气血运行。

水液代谢,蒙蔽心神。

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瘀血形成,血出气滞。

因虚因寒,血热成块。

阻滞气机,影响血行。

新血难生,位固证多。

结石饮食,情志服药。

体质差异,久病损伤。

多发肝肾,胆胃膀胱。

病情较长,轻重不一。

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发病

发病由邪正,正虚的内因。

邪气为条件,邪正相较近。

发病类型须记清,即徐伏继复合并。

感邪即发卒顿发,徐发感邪慢发病。

伏发潜伏或诱因,继发原发加之病。

合并同时受邪呈。并病未了又一处。

复发再度来发作,重感食劳药情志。

病机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经络脏腑病机

邪盛则实精夺虚,虚实错杂两并存。

真虚假实本为需,真实假虚本为实。

实转虚来虚转实,虚虚实实邪正为。

正胜邪退病向愈,邪胜正衰病重哀。

邪去正虚须谨慎,正邪相持留慢性。

正虚邪恋或好痊,迁延慢性后遗症。

阴阳失调盛与衰,互损格拒转亡失。

阳盛实热阴实寒,阳虚虚寒阴虚热。

阳盛热燥动为先,阴盛寒静湿或存。

阳衰虚寒润特点,阴虚虚热燥要知。

阴损及阳阳及阴

阴盛格阳四肢厥,利谷脉微不恶寒。

阳盛格阴热口渴,肢厥脉伏沉有力。

亡阳面白(冷)汗淋漓,肢厥萎靡卧脉微。

亡阴热汗烦口渴,大汗欲脱脉数疾。

气的失常

气虚静虚见,气滞闷胀痛。

气逆肺胃肝,气陷脏下垂。

气闭阻倒昏,气脱难守真。

血的失常

血虚不养见心肝,面唇舌爪淡面黄。

形体消瘦晕耳鸣,心悸肢麻目涩昏。

血瘀气滞痰寒跌,痛定夜重黧黑斑。

血热行速瘀出血,热象动耗神伤阴。

血寒肢体手麻痛,心腹冷痛月失调。

出血火热阴气虚,瘀血外伤是其随。

气血失常

气滞血瘀肝失疏,胀痛瘀斑癥瘕积。

气不摄血脾失统,肌便尿血崩漏见。

气随血脱晕汗淋,肢冷抽搐来口干。

气血两虚不荣用,肌肉感觉来异常。

津液失常

津液不足热伤津,汗吐泻尿病虚寻。

伤津多汗渴干燥,目陷螺瘪甚抽筋。

脱液舌红唇干燥,肉脱毛槁震颤蠕。

津液排泄肺肾用,输布肺脾肝三焦。

异常湿浊痰水停,尿停少汗无汗排。

气、血、津失常

水停气阻肺与心,中焦四肢是其因。

气随津脱呕吐泄,高热大汗暴亡失。

津枯血燥烦干瘦,肌肤甲错痒皮屑。

津亏血瘀津不足,舌紫瘀点斑疹露。

血瘀水停心悸喘,唇紫舌瘀胁下痞。

内生五邪

内风阳气之变动,肝阳热阴血虚催。

肝阳化风瞤麻颤,晕㖞不遂仆闭厥。

热极生风热不退,痉搐鼻煽目吊昏。

阴虚风动筋挛瞤,手足蠕动来低热。

血虚生风肢体麻,筋肉跳动拘不伸。

内寒因脾肾阳虚,冷白稀润静来寻。

内湿脾虚又肺肾,水湿痰浊停诸身。

内燥肺胃及大肠,肤干屑裂口咽干。

内火阳盛及邪郁,五志过极阴虚火。

经络病机

经络气血盛与衰,逆乱不畅衰竭催。

脏腑病机(略)

说明:脏腑病机内容繁多,请看学霸笔记表格。

防治原则

预防与治则

预防

预防未病要先防,既病防变勿彷徨。

未病扶正防邪客,既病早诊早治防传变。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有两端,培正防邪是为先。

自然顺应性神养,肾精得保体锻炼。

饮食调养及其他,这是培正之表现。

有防病邪来侵害,避邪吃药要得显。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早诊治,治时勿忘其传变。

阻截病传之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

治则

治则正反标本医,正邪阴阳皆为治。

脏腑气血来调理,因时因地人制宜。

正治反治

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治标治本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扶正祛邪

单用同用,先后运用

调整阴阳

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调理脏腑

调理脏腑用三端,五行关系特性兼。

调理气血

三因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

因时季节月昼夜,因人年性别体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