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夏梓言 :蕲南以南,桃花如是

- 精品散文 -

文:夏梓言 / 图:堆糖

锁麟囊 程砚秋 - 百年经典15:百年流芳

01

在蕲南

北京的深秋,天色晚得早了许多。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光线已昏暗。赤脚走到窗前推开窗,新街口的夜色里灯火阑珊。

站在窗前良久,侧脸照了一下镜子,刹那间,竟被镜子中的影像吓了一跳。镜子里那个瞬间的我,像极了我的祖父;一愣神儿的功夫,我愈发惊惧了,镜子中的影像,居然又有几分像我的外祖父了。我赶忙转身按亮了灯,镜子中的我眉眼开始从混沌中浮出来。

我半靠在桌子上,心里莫名生出深深的凉意,似雪又似霜。

夜里梦到祖父。

日头晒得地皮子烫脚,大路旁边的草木叶子寂然不动。他坐在落梅咀瓜地的草棚子里。棚子呢是他搭起来的,半人高,用几根木棍子撑起框架,潦草地搭了半拉子稻草。

我呢,暑假刚从城里回来。他拖来一捆稻草让我睡上面,我嫌弃得很嘞。他又弄来一把破旧的藤椅,我勉强躺上面吃着瓜,他坐到草上抽着旱烟,是在发愁。马上雨季了,这一地的瓜一个没卖出去,可咋办呢?

他一根接着一根抽着旱烟卷,然后问我:“你这回上漕河街看到有比咱家大的西瓜冇?”漕河是我们的县城。我们管去县城叫上街,这个“街”呢要读四声。

“有冇?”他又重复问。我懒得回他,我每上城里去一趟回来,他都得反复问这个事儿。

“有冇啊?”你瞧,不回他不罢休。

“有!”我半闭着眼,懒懒地回答他。

“哦。”他好久才回应我一声。

其实他种的瓜也大。我骗他说:“爹,漕河街的瓜大,但是没咱家的甜。”

他眉头一下子舒展开来,拎起鞋子在椅子脚上梆梆梆磕掉沙子,嘿嘿嘿笑着说:咱家瓜好吃!

醒来,怅怅然。我离开落梅咀,已经有些年月了,时常做梦梦到回去了,梦见路上有一头老牛拖着竹子板车,兀自噔噔咕噔着走,梦见莽莽的草木已封儿时的柴门。只不过,很少梦见祖父了。毕竟,他离开我已有二十多年。但他种瓜卖瓜时笨拙的样子,在我脑海里,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那时,我还住在蕲南一个叫落梅咀的小村子里。

落梅咀是不是满山遍野都是梅花?这个我倒不是很清楚,反正我没见过,不过,我阿嬷告诉我说,落梅咀是个酒庄。梅花酒就是从我们这里出去的,只不过断了代。丢了手艺,八九十户人家就得靠着田地吃饭咯。

我家当然也不例外。家里有一块地,祖父在那里种上了许多瓜,瓜很大。每到瓜熟时,祖父就会用板车拖着瓜去关沙河路边上卖,一毛钱一斤。

我跟着他去卖瓜。他让我抱个瓜先走,我当时还小,抱不动就放在竹筐里拖。拖着筐到了马路边上,才发现筐是破的,瓜掉了。瓜可是他的命根子,小小的我吓得冷汗直冒,心里忐忑得不行。他来了问我:“你的瓜去哪里了?”

“我吃了!”被太阳晒得黑呦呦的我坚定地说。

他又问:“瓜皮呢?”

我的手掌心全是汗。他走近,看了一眼我藏在身后的筐,就笑了,露出满口的黄牙。我也迎合着笑。

他没念过书,在落梅咀种了一辈子的地。做买卖卖瓜对他来说可是个不小的难题。他把板车停在关沙河下坡路边的一棵桑树下,把稻草拧成一个靶子垫在屁股下坐在一边,滚烫的阳光透过枝枝叶叶的缝隙落他身上,汗水顺着他黑黄的脸颊吧嗒吧嗒往下滴。他头上的那一顶破的漏风的稻草帽子根本遮不住多少日头。我坐在树底下,笨拙地数着泥土上的蚂蚁,那时的蚂蚁个头贼大,黑壮黑壮的。

落梅咀方言喊祖父喊“爹”,我喊他:“爹,有人来了!”他摘下头顶的破草帽,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灰,毕恭毕敬地看着客人挑着车里的瓜。客人拍着瓜说:“你这瓜挺大哈。”他的脸上瞬间堆满了谦卑的笑,客人问:“你这瓜甜不?”他一个劲儿回答说不甜不要钱,客人又问:“能不能切开一个让我尝尝?”他慌忙地从车上抱出一个大瓜来,慌忙地切开。客人在西瓜上咬上几小口,噗嗤,扔在脚下。转身就走了。鲜红的瓜瓤在刺眼的阳光下水光盈盈,我看到一地汁水,又看了看他。他皱皱眉,心里疼得直抽搐。

“爹,你莫难过。”我搂着他的脖子,安慰他说。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发出嘶嘶的惋惜声。

傍晚,他推着一车瓜回家。我跟着他后头走,在院子外听到祖母的爆吼声:“雷劈的!真是白吃了多年的饭!”他坐在水井旁,低着头,一言不发。

你现在该知道了吧。他卖瓜是被强迫的,我心疼他。

翌日,依旧去卖瓜。出门前祖母指着一车瓜说:瓜得卖两毛钱一斤。祖父点头表示知道了。一毛钱都没得人愿意买,还两毛钱?你看,真是难为他了。

不过,落梅咀的婆娘们似乎都强势得很,卖瓜对所有的汉子们来说都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儿。

汉子们一脸无奈地坐在大路上等车。每当有一辆两辆空着的卡车驶过来,他们便簇拥过去,询问是否是拉瓜的车,询问人家收瓜的价格……而祖父呢,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不善于言辞,所以往往是拦不住车的。

“爹,大路铺那里人多嘞,我们去肯定能卖着。”他的眼睛一下子就眯成了一条线,得劲儿地说:“哎呀,你真聪明!”于是,我们拖着板车跑到离家几十里的镇口大路铺去拦车。

大概每十五分钟就能拦下一辆收瓜的车,拦来的车停在路边,收瓜贩坐在我的小马扎上,他屁股上的肉挤满了小马夹的帮带,我生怕他把我的小马扎给压崩了。而祖父嘞,又递烟又切瓜的。那个胖子连续吃了好几瓣瓜,然后说:“老师傅啊,这瓜不甜啊!”说完,咬了一口手上的瓜,就扔在了地上,起身走了。看着瓜瓤汁水淌着,我拧紧眉头,心里一万个:你个臭胖子,不甜你还吃那么多!

终于,天色将晚时来了一个戴眼镜的人,一角五一斤的价格把一车瓜全拉走了。这下子,可乐坏了祖父。他捏着手里薄薄一沓纸币,拾起衣襟擦擦脸上的汗,像甩去一个大包袱。他嘿嘿地笑着说,这下总算卖掉了,不然几场雨就沤在地里了,一个钱也进不来哩……。

晚上,我和他睡在瓜地里。四周漆黑一片。

“爹,会不会有鬼啊?”我问。

“有啊。你怕不怕?”他摇着大蒲扇,回应道。

我望了望四周,大声说:“我才不怕嘞,鬼敢来我就用屁崩死他!”

他粗野地狂笑,我也跟着哈哈哈地笑。天上有繁星,我开始沉沉睡去,他给我扇扇子,这一扇一个夏天就过去了。

秋天的时候,父母给我谎报了年纪,让我提前一年上了学。

而他却病了。姑姑把父亲拉到门外,和父亲小声说是不好的病。父亲脸色极难看,跑到走廊里给波兰的大姑打电话。每给大姑打电话,家中便是有极重要的事情了。

后来他从省城医院转回到县人民医院住院,母亲带我坐很远的车去看他。母亲说他快不行了。可我那天心情一直平静,从到医院看到他,一直到离开回家。他脸色蜡黄,浮着一层锈色。姑姑说他疼痛袭来时,汗珠子大颗大颗地从额角渗出来。我走到床前喊他,他紧闭着的眼睛忽然睁开,一声一声地叫我的小名,他对我的疼爱比对哥多一些。我问他:“爹,你身上哪里疼?”他没有回答我,只是“哎哟伊啊”地呻吟着,他是个硬骨头,多大的疼痛才能让他如此?我握住他枯藤似的右手,明显感觉到没有血了,手很凉。姑姑说他已经两天说不出话来了。姑姑把我抱开说:“让爹睡会儿,他昨夜痛了一宿。”姑姑让我吃罐头,我就在一旁吃桃子罐头。

两天后,他去世了。

他临终时我不在。学校里有个老师跟我一个村子,她告诉我说:“你快点回去,你爹死了!”我瞪大眼睛望着她,没有说话。她走后,我在花坛旁坐着发呆,也不悲伤也不哭,就感觉心里乱得不行。乱极了的乱,那年我五岁,他七十九岁。

我在地上画着圈,画了一遍又一遍。那个圈像个瓜。

我跑去跟老师说,我要回家。理由是我祖父去世了。一出校门,我就哭了。我跑得飞快,风在我的脸上拍打,吹干了我脸上的眼泪。

到了家,我看到了院子里跪了很多人。祖母说:快去给爹磕头,看看他。以后就看不着了。

我靠在门沿上,没有去。

姑姑拉着我去给他磕头,我死死地抓着门桩子,不肯去。

他的脸在我的记忆中都模糊了。也是因为我没有再看他最后一眼。而今想起,后悔得说不出话来。

自从他去世后,家里再没种瓜。我也渐渐淡忘了种瓜的日子。直到前些日子,去西山古寺。山门外有石桌和石凳。有人在石桌上切开一个很大的西瓜,很多人围在那里吃。

一会儿石桌上摆满了西瓜皮。我啃过的瓜皮掺在一堆瓜皮里,很突兀。我的瓜皮啃得没有一点红瓜瓤,只剩下真正的瓜皮。

那些被我啃得轻飘飘的瓜皮上留着我牙齿的痕迹,像一个人走过的路。我小心翼翼拾起瓜皮,像拾起我和他的那段薄薄的时光。那一刻,心中涌起一阵巨大咸,这股咸轰隆隆地翻腾起来,从眼眶里冒出。

02

到桃花墩

没了祖父后,祖母身体又不好,不能带我。我只能被送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不像祖父那样“粗野”,外祖父是有文化的人,华师毕业,在师范教书。

外祖父家在桃花墩。

从蕲南坐火车去,要坐一整天。母亲领着我去,外祖父穿了深灰色的长衫站在那棵老枣树下迎我。哦,外祖父长得真好看,戴眼镜。和祖父比起来,真好看得多。瘦高的个子。我祖父很矮,皮肤还黝黑,自然不如外祖父好看。

而且外祖父身上还有种莫名其妙的气息,这种气息甚是吸引我。后来我长大了知道了那气息叫儒雅。他教识字,唱楚剧、淮剧,还有黄梅戏。我懂中医也是他手把手教的。

那年我六七岁的样子,他教我读《本草纲目》《药性赋》,一字一句地读,然后背下来,以至于到现在仍然记得那些古意难懂的药方子——

“露水。时珍曰∶露者,阴气之液也,夜气着物而润泽于道旁也。

甘,平,无毒。

秋露繁时,收取柏叶上露,菖蒲上露,并能明目,亘亘洗之。韭叶上露,去白癜风,旦旦涂之。”

每每读起,就仿佛捻到了他的白胡须。

一到春天,万物生长。他带着我上横岗山里采野药,他说长在深山里的药,有野性,药劲儿足,人工种植的中草药不能比。

在山屲挖一种草根。“这是什么药?”他颤巍巍地将那草根放在手心,说:“这是茵陈,主治黄疸尿少和湿疮瘙痒。”又指着我脚旁边黄褐色的植物,道:“这是白术,补脾益气、燥湿利水。”

路旁有茱萸,他说:“茱萸辛热,能散能温。主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开腠理。”又说,“人要是口中发苦,多痰饮,时久了,在天气阴晴变换的时候,就会动不动痛背寒,呕吐酸汁。要是服了茱萸,痰毒就会随小便排泄而出。”许多年后的一天,我患了此症,我回想起十几年前他说的这句话,就喝了一点茱萸,一会儿这个小便中就有茱萸气味。

他写得一手好小楷。夜里经常在东房里临帖或写药方。我总是跟着一起去,他也不嫌弃我捣腾,每次都带着我。

东房是他的书房。房间很雅致,墙上是字画《李时珍采药图》、《富春江水》……床下的柜子上有绿色暗花,纸糊的窗透出木头方格子,上面贴了剪的牡丹花。

他坐在桌前写药方,窗外的老枣树开了一树的花,幽幽地香。我上了太师椅,趴在桌子旁看他写字,锋芒毕露的字,瘦瘦的字,他说这叫瘦金体,是一个皇帝创造的一种书法体。

我当时哪里懂这些字里山河,更不知道有一个对书法和绘画极为偏爱,最后沦为金兵俘虏的皇帝叫宋徽宗。

夜已深,他停下笔问我:“困不困哩?”我细声细语地回答他:“有点困了。”他把我抱起来送到床上,给我盖好被子。

我假装睡着了,他继续去写药方,他打开了收音机听着《郑板桥应试》,后来我真睡着了——后来的后来,我与中医药,与戏曲结下极深的缘分:写了两三本草药集,在大学里教戏曲文学。去厦大、华中师大、湖北美院等高校讲座就讲中医药文化,讲戏曲艺术。

每每给学生讲课,我都会想起他。他要是知道这些,该有多高兴啊。但他早已不在,早已不在。

在我十八岁那年,他离开了。

那个秋天,他吐了一夜鲜血之后,为了不耽误我去北京领奖,悄悄藏好半缸子鲜血,鞋干袜净,精神抖擞地坐在床沿上等着送我出门。出家门前,他给我塞了两千块钱说:“要录视频啊,回来放给阿公看哩。”

“嗯!”我神采飞扬地回答他。

一周后,我捧着金灿灿沉甸甸的文学奖回到家,回到那个我从五岁半就住起的小院子,一天也没有离开过的小院子,我看见守了我十三年的他常坐的那个床沿空了。

我心里像落了一层霜。

我问外祖母:“阿婆,我阿公呢?”外祖母一开口,我的脑袋嗡一声就炸开了。“儿啊,你阿公走了啊……他最后,眼睛都闭不上啊!”沉甸甸的奖杯跟奖牌,从我的手中滑落,坠地,发出极刺耳的响声。

到北京的第二天凌晨五点,他离开了这个让他不舍的世界。那天夜里,我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原来是因为我最爱的人要离开了。母亲说他临终前,眼睛全凹陷下去了,嘴巴张着不停地吐着气却不能言语,他左手在空中无力地挥舞着,众人不明其意,只有外祖母明白:“你莫念啊!你现在这个样子会吓着孩子!”他是在念我,念他一手带大的外孙。他把大半辈子的爱给了我,含辛茹苦抚养我长大。而最后我却让他死不瞑目,留有遗憾!

去年深冬,我回到桃花墩。外祖母带母亲和我去上坟。他的坟茔在河的那边,要穿过一片白得发亮的芦苇荡。

天空蓝得很透明,大朵大朵的云浮在上面,云朵下面是白茫茫的芦苇荡,风吹过,芦苇便一层层地荡开去,像海浪也像绸缎。

芦苇指的方向,就是他安眠的地方。

他的坟边有水有草。母亲跪在那里烧着纸钱,说:“爷,我们来看你了啊,你在那边莫念啊。”我先看着火苗腾腾地着了,又看见火苗映在母亲眼睛里。在母亲眼睛里,我看到自己,一直都没有哭。

我俯下身,跪在泥土上。看着墓碑上他的照片,没有仓惶,没有憔悴,目光从容。仿佛他从来都没有离开过。

烧完纸钱,我拍拍膝盖上的泥土,起身采来一束芦苇花,放在碑前。风吹来,芦苇随风飘荡。

我搀着外祖母走,穿过芦苇荡,站在桥边,回头望。

向蓝天白云处招了招手。

像平日里出门,向站在巷口处的他挥手作别一样,喊一声,“阿公,我走啦。”但不同的是,这次我转身,再没有人回复我。

刹那,一股强大的酸意涌上鼻头——我泪下,如雨。

桃花如是

03

故园,桃花如是

我来桃花墩时,那儿还有三十三棵老树,二十多栋保存完好的民国老宅,一条青石街,两口老井,还有一个即将崩塌的戏台。

我呢,是桃花墩的老熟人了。我刚说过的,我是五岁的那个秋天来到这里的。一晃,十多年。

十多年里,我看老了那斑驳的灰墙,瓦槽里的青苔,还有不再结枣子的枣树。当然啦,它们也看惯了我嘞。

老宅呢是桃花墩古迹的集中地。宅子外有八百米左右的青石街,街口有两口井,我阿婆说,左边的是公井,右边的是婆井。又说啊,女人不怀孕,雨水那天,来喝这井水,回去就有喜。

我惊讶极了。

其实,婆井的水并冇得人喝。因为井里淹死过一个小孩。再其实,不仅是婆井的水在雨水那一天喝了能怀孕,公井也能。甚至用碗接天上落下来的水也行。

不信,你读读《本草纲目》——时珍曰:

立春雨水。夫妻各饮一杯,还房,当获时有子,神效。宜煎发散及补中益气药。

我阿公懂中医,说:“古籍也有差错的。”又说:“这个雨水只是治妇人冇喜的药引子之一而已。”我当然信阿公的话,虽然我是地地道道的蕲春伢子,算得上是李时珍的后人,可也不能包庇先生的错笔。

接着说老宅。

老宅在村子的最后面,也就是仙姑山下,再走几步几乎出村。

一到春天呢,浓妆的桃花挤满老宅,一枝枝从墙头伸出来,有“红杏出墙”的妖娆,艳得很。尤其是在落雨天,你走在青石街上,忽而看到几枝桃花一下子出现在眼帘里,简直是游园惊梦。

我学美术时,以老宅为意象画了一幅画:白墙,黑瓦,院门紧闭,三两枝桃花探出头来。整张画,几乎全是留白,几条粗细相搭的线条,勾勒出院子,一张白宣纸上,只有那两三点桃红,分外妖娆。

老师让我给画想一个名字,我腻腻歪歪地写下“画里春意”四个字。老师拍案叫绝,说是难得一见的天才,老师中央美院毕业,专业画师,对我期望很大。

那幅画,一个多星期后,被老师送到市里参加全市中小学生书画大赛拿了一等奖。奖了五百块钱。那时,五百块钱是农村人种地小半年的收入。这个钱一拿回来,我在桃花墩,甚至整个南川镇上红了半边天。

在桃花墩,很少有人去老宅,人去得少,自然就很安静,可能说寂静更贴切些。

老宅是青砖与大青石砌的墙,宅子里边的地也是小砖铺成的。相比于桃花墩那些泥巴土砖的房子,不知要好上多少倍嘞。我阿公说这老宅是当时地主的家,是大户人家。

虽是大宅子,可一直冇得人敢住。说抗战时期里面死了蛮多的人,血流成河。鲜血流到老宅后方的空地沟里,以至于那块儿地二十多年长不好任何东西——据说人的血是极其肥沃的,肥沃到草木都被烧死了根。

农村思想落后些讲究鬼神一说,所以,老宅一直空着。不过,靠我家橘子园的那栋宅子里,有一位老人住着,快一百岁了。

“不是说有阴兵,人住不得?为么她住这里?”我问,阿婆没有搭腔,我看到她深叹了一口气。

阿公这一辈叫那位老人婶娘,我管老人叫太婆。她辈分很高,却不被待见。从我来桃花墩那一天起,就看到她每天总是孤零零地坐在门口的椅子上,望着门口偶尔路过的人,时光仿佛在她的眼神里停驻……她穿的是旧长衫,头发梳的是一撮,是个很干净利索且慈祥的老人。这是她在我脑海里一直磨灭不了的印象。

我不明白大家因何对她如此。直到听见阿婆们在河里洗衣裳时说,她嫁到桃花墩第三个年头,丈夫就被古树给砸死了,儿子到了快成亲的时候,也无缘无故触电身亡,村里有户人家盖房子,她刚好路过那户人家,就有工人从楼上掉了下来。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迷信的风头在农村比县委书记的话还有效。我阿婆讲,曾经有一个年纪很轻的姑娘被逼得上吊死在家里。原因是村里有人生小孩,所有人都去沾喜气。她也去了,可是她来了例假,迷信说身上有例假的女人不能去,否则产妇就冇奶。但她年纪轻啊,不懂得这些。后来,那个产妇果真一直冇奶,有人想了一个化解的法子,让这个姑娘亲自下一碗面给这个产妇吃,产妇就有奶。结果,这一碗面下好放在灶台上,被一只猫咪给吃了,产妇的婆婆来拿面,冇见着面就逼得她走了死路。

而她虽逃过一劫,但比死还不如。所有人都说她不祥,是煞星,叫她瘟神。而且还要活活烧死她。她被绑在架子上,不知道是被折磨得已经丢掉了半条性命,还是已经有了要死的决心。她就这么斜着倒在这两根木板支撑的架子上。

我阿婆一辈子吃斋念佛,虽然也迷信,但不丧失人的本性,她跪着求村里人放过她。别人快要点火时,我阿公刚好从汉口回来,一下子冲出人群,踢掉了木架子下所有的柴火。大喊,这是草菅人命,是犯法的!阿公是读书人,懂法,村里人也怕惹官司,就放过了她。但是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将饱受折磨的她赶出桃花墩。可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娘家早已无亲,你让她去哪里呢?

在农村,流言蜚语堪比刀架在脖子上,你日日要胆战心惊。她被逼无奈,搬到了村后的老宅里,一直到死,再没有踏进过前村一步。

别人都不亲近她,偶尔有孩童们瞧见她独自一人坐在门前,会过去和她说说话。她见了孩童,欢喜得很,拿东西给他们吃,可大人们看见了,就一把把细伢儿拉回去打一顿,一边打一边骂:恩娘个头,惹那瘟神做么子啊!再去老子就打断你的狗腿!

桃花墩只有阿婆去看她。阿婆古道热肠,家里蒸了包子或者包了饺子,再或者就是用瘦肉下了面条,阿婆总得先给她送去。那年冬天,落了大好的雪,踩一脚雪都是齐膝深。阿婆用鸡蛋跟豆腐包了包子,端九个出门。

我跟着去。踩着阿婆脚印走。阿婆去喊门,我依旧站在门外。忘说了,她不让我进她屋的,说自己惹灾:“弟儿,恩莫进来,在这里站着哈。”这是迷信把一个好好的人给摧残成这个样子。她本不是他们口中所说的“瘟神”,时间久了自己却认了。这是迷信给人带来的可悲。

记得头一次来她家。她问我:“弟儿,恩是哪个屋的啊?”我望着一脸慈祥的她,然后用小手指了指我家,她顺着指的望去,笑了:“恩是不是细女儿的儿子?”细女儿是我母亲的小名。

我点点头。她顿时高兴得坐不住,挥着手,示意我过去。“恩这里站着啊,莫走。”说完转身就回到屋里,她是三寸金莲,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几分钟后又见她步履蹒跚地扶着椅子出来,她手里拿了两块冰糖:“太婆冇得么东儿恩吃嘞,这冰糖,恩吃㚘?”我好吃,说吃,然后一把把糖捂到小嘴里去。

尝到了甜头。第二天便又去了。她似是坐门口等我,看到我,急忙站起来,眉开眼笑地喊着:“弟儿,嘞来嘞来!”我兴冲冲地跑过去,准备跟她一起进门时,她却回过头来拦住我,让我在外面等她。

我抿着嘴说,要得。

她拿出了三个鸡蛋,塞到我手里,是煮熟的鸡蛋。我捧着鸡蛋,仰起脸望着她,惊呆了,鸡蛋在那个年代都是留着卖两个钱的。我惊得微张开的小嘴巴不知说点什么好。“趁热吃哈。”她用枯藤似的手抚摸着我的小脑袋,又说,“太婆去不得村,不能给恩送去,恩明天再来啊!”

我欣欣然跑回去,进门时,阿婆发现我手里的鸡蛋,就严肃地问:“怎么有三个鸡蛋?哪里来的啊?”

我叽叽喳喳讲了一大箩筐。

“恩冇谢谢太婆?”阿公问。

“谢了啊!”我又补一句,“她还不让我进她家门嘞,把我拦在外面!”

阿公突然把目光看向阿婆,阿婆也抬起头看了阿公一眼。

阿公抽了一口烟,吐了一个圈圈,然后说:“嘞个嫲儿,真是个好人!”阿婆不停地点头。当时,我还年幼。听不懂阿公阿婆的对话,长大后才明白阿公说的那句话——“真的是一个好人!”就算她是别人口中所说的瘟神,可她却始终不曾想害别人。这是人性在泥淖中散发的光芒,是历经诸多磨难与不幸,仍然保持的慈悲与善良。

她跟我说我阿公阿婆救过她的命,她这辈子是报答不了了,这个恩情,她下辈子做牛做马也来报。

忙“双抢”时,阿公阿婆都起五更,抹黑夜回来,我冇得人带,她对我阿婆说:“紫容啊,恩要信得过我哩,就把伢儿孖得我带,恩夫妻俩去忙。”阿婆眼泪婆娑:“娘哎,恩说得哪里的话,我信不过恩信得过哪个?”于是,我就在她那里住了三天半。都说跟她近,惹天灾人祸,而我却一直都好好的。

2017年秋天,在学院外的电影院看严歌苓的《芳华》。电影里的一段话,让我刹那湿了眼眶: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我的太婆,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九岁那年,她在雨夜里死去。没有人知道,阿婆说两天冇见着她了,去敲门,才发现已经有了腐味。那年,太婆门外的老桃,还开着花。不大,细碎。想起她给我讲的古人种桃的故事:

桃树栽下五年后,古人怕桃树睡着了,就拿刀子在树上划破皮,使得桃树伤痕累累,汁液淌出来。树疼不疼?肯定疼啊,可是树也不长嘴,骂不出来,再疼也得活下去。于是桃树拿出全身锐利的力气来修复伤口,粗枝大叶,顽强地活着。

而她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她被光阴,被流言蜚语伤害到千疮百孔时,那种疼,谁能懂?夜里梦到丈夫与儿子,喊着他们的名字醒来时的苦,更与何人说?

太婆去世后,我去老宅亦去得少了,但到老戏台那儿多了起来。老戏台跟老宅是一样老的。

不过呢,越老越有大气场。就如退了台的老伶人,风烟俱净了,几十年再没开口唱,可一开口就是石破天惊。

第一次见戏台开幕,是六岁。那时收了秋,大家就凑钱请来了唱戏的。傍晚,我看到卡车拉来很多戏箱,唱戏的红男绿女下来,在戏台扮上唱。那时都是晚上唱戏,前半夜人多,后半夜人少些。

那时经常被阿公阿婆拉着去听戏,看着月亮升起来,雾水打湿了衣裳。我后半夜时早早就趴在阿婆身上睡着了……那时听不进去这咿呀之声,怪它怎么又冗长又啰唆。

“那陈三两,跪在那里一唱老半天,腿不痛么?”我皱着眉头问。

“当然痛啊!”

我就不明白了,痛他还一直跪着唱,反正后半夜人少,可以歇一歇啊。长大才晓得,戏一旦开口就不能突然停下嘞,因为万物有灵,没有人看不代表没有欣赏者(农村人说有鬼神看),一旦开嗓就不能随便停,哪怕台下没有人也一定要唱完。

小小的我,自然不懂唱戏的那多规矩,也不觉得这咿咿呀呀的腔调有多么好听。只觉得戏台好看。站在上面是高高在上,哪怕高处不胜寒,也是好的。

京剧《锁麟囊》里唱:“谁知人生难预料……”多年后,我曾经不怎么喜欢的东西,却搭救了我,这才是人生难预料:三年前的春天,到北京参加复试,我的竞争对手初试高我4分,按照高低分的趋势,结果可想而知。但学院与导师看了我们的档案后,选择了我,理由是我一直致力于戏曲史论研究,发表了一定数量的相关作品。而导师恰好刚接了一个国家重点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研究《牡丹亭》。当时导师想找一个助理,后来碰到我。

我毕业回至湖北教书,起初只是助讲而已。后来被学校破例录为讲师,归根结底也要感激桃花墩的老戏台与戏曲。在台下听戏听多了,也盼着上台,也学着伶人们的模样,高声狼嚎,第一次呢,心里必定是颤抖的,声音也是哆嗦着,不敢看下面,生怕眼前一黑倒了;时间长了,嚎多了,胆子肥得很,台下坐再多人,我上台一样淡定从容。

十月初,学校迎接国家整改检查,其中师资项目有一条要求是“所有1975年之后出生的教师必须取得博士学位才具有教学资格”,学校有八位老师审核没过被停了课,斯时省厅派遣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学校决定选拔八名助讲担任讲师,而我恰好是其中一个。那天学校组织助讲说课大赛,教学副校长与教研室主任在每一个教室外面督查,转到三楼时,我正在讲《牡丹亭》,那节课我讲了三十分钟,校长和主任就在教室窗外站了整整三十分钟。主任觉得我是苗子,于是在推荐语上这样写:台风凛凛然,在讲台上有同龄人没有的气场,是一个教书的料子。后来,我担任了艺术学院《戏曲概论》与《文学概论》两门专业课的主讲。

这些都是戏曲对我的眷顾,我一辈子不能忘。

在北京的秋天里,时常做梦梦到桃花墩。醒来,四里下看,窗外有月光,草木的影子,疏淡,看得清又看不清,似我梦中的桃花墩,风都吹不醒。而此时,桃花墩的桃树已砍伐殆尽,那老宅也早已被草木封了门,数来,我离开那里已有六七年。

(0)

相关推荐

  • 一辈子很短,你要去爱那个对的人

    文/墨然 人这一辈子,短短几十载,很多时候都是恍然一世.那么对于自己身边的人,就得认清了,要把时间花在值得的人身上. 现在的日夜太短,四季变幻太快,所有的相爱的瞬间都是在眨眼.那些对的人,就得好好珍惜 ...

  • 【诗艺国际】梁发亭 | 清晨的故事

    ▼ 清晨的故事 作者/梁发亭 [作家/诗人风采] [作家/诗人简介] ★ 梁发亭,退休职工,现居南京.闲暇舞文弄墨,涉足诗歌小说散文.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陆续发表一些短文见诸报刊杂志.系南京市作协会员 ...

  • ​林诚玮《​线上拜年》

    线上拜年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东风小学301班 林诚玮 今年的牛年很牛,就连拜年都从"线下"升级到"线上"了,大家说牛不牛?所以我必须要记录这个特殊时刻. 因 ...

  • 你们那些情人节秀恩爱都弱爆了!清迈这对爱人相守91年默默秒杀一切

    文 飞鸟  图 รวมทุก 2月13日,早上08:00,清迈清道又降温了,阿公阿婆在自家泰式吊脚楼前面的阳台烤起了火.他俩同岁,今年就都105岁了,在一起相濡以沫已经91个年头-- 天气虽说在泰国算 ...

  • 笑花缭绕

    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 等着你回来, 看那桃花开, -- 看花,似笑. 你笑起来真好看, 像春天的花一样, 把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忧愁, 统统都吹散, -- 面笑,似花. 日常,我把花看成灿烂的笑,把笑看成 ...

  • 夏梓言: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 夏梓言 摘要:朱自清的散文饱含真情而辞藻平实,却又行文如诗,描写韵味悠长而清雅,文意丝丝入扣但又叙述随意.语言优雅又平淡,行文流畅而极具内涵.其缜密精巧的构思,真挚的感情,情与景的 ...

  • 夏梓言评论:论邓晓芒的残雪研究 ——《灵魂之旅》为中心

    论邓晓芒的残雪研究 --<灵魂之旅>为中心 夏梓言 摘要 作为中国早期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残雪自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污水上的肥皂泡>以来,一直都备受国内评论界学者的讨论 ...

  • 夏梓言评论:迟子建小说中的边地魅力与民族文化底蕴研究

    迟子建小说中的边地魅力与民族文化底蕴研究 [摘要] 迟子建作为我国文学界独具一格的作家,她的创作主要是以自己的故土--东北,作为创作背景,因此近年来,她几乎已经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代言人,提到东北,读者们 ...

  • 夏梓言/一念如旧

    无影是一种惆怅,无言却是深沉的念. 掬一捧心情的阳光,洒向你牵挂的花瓣.你在前头,眺望在后头:快乐在前头,风景在后头:记忆在前头,永恒在后头.一切是否依旧,依旧. 有一个世界,在我远去的时候,落寞悄悄 ...

  • 夏梓言:鲁迅选集与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鲁迅选集与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夏梓言 摘要 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当今众多作家用他们的笔来反映生活在当代的女性的思想状态及生存的状态.本文对<鲁迅小说选集&g ...

  • 夏梓言:鲁迅“硬译”的产生与当代意义

    鲁迅"硬译"的产生与当代意义 夏梓言 摘要:鲁迅所坚持的"硬译"主张,在译者主观意识的作用下.各种社会活动的推动下以及众多文学家.翻译家的批评和讨论的漩涡中,已 ...

  • 【阅读悦读丨散文】孟梓言《天青色等烟雨,我在这里等你!》

    [阅读悦读丨摄影]张福录<伦敦雪中景 鸽子海鸥情> 图文/孟梓言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每一次的等待,都如此吹动山川和平原:每一次的遇见,都如此展露风华和浪漫.从高山而来,用大雪的柔情铺 ...

  • 【阅读悦读丨散文】孟梓言《扶贫路上》

    <阅读悦读>2017年10月热文榜(附平台选题) 文/孟梓言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进入蜀地的冬天,梓州的丘陵披上了层层清雾,道路两旁的芳草架上了蜘蛛网截留的露珠.一有冷风吹过,坠落在蒲 ...

  • 《小舍得》一张卡片彰显婚姻真谛,夏君山企图挽救南俪:绝处逢生

    夏君山是大家心目中的好丈夫吗? 电视剧<小舍得>大结局,其中的故事情节却让人久久不能够平静,夏君山可谓是南建龙挑好的女婿,为何南俪还不满足? 其实是她自己已经走火入魔,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