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衰落?
战国近三百年,魏国称霸就有一百多年,然而后世提到战国,目光却总是被“六代名君”的秦国所吸引,魏国仿佛一点存在感都没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成王败寇的社会法则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魏国衰落得太快了,而魏国的衰落,则与第三代君主魏惠王的执政有很大的关系。
文武开创霸业,惠王一代俱毁
魏国前身是晋国大夫魏氏家族的封地,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联合灭掉智氏,瓜分了晋国几乎所有的土地,导致晋公室名存实亡。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也是春秋走向战国的分界点。
魏国从晋国分出来后,初代君主魏文侯和二代君主魏武侯励精图治,拓土开疆,打遍天下无敌手,使魏国一时间成为中原霸主,实力远超齐、楚、秦等传统诸侯国。彼时的魏国,隐然有统一三晋之势,进而扫平六合,一统天下,也就是后来秦始皇要做的事。但很可惜,魏国的霸业虽然持续百年,却很快衰落,在第三代君主魏惠王执政晚期,魏国就差不多沦为二流国家了。
雄才大略还是昏庸无能?后世对魏惠王的评判多有偏颇
说起魏惠王,可能有人不太熟悉,但如果说梁惠王,大家应该就立马想起来了。没错,魏惠王就是孟子讲的那个梁惠王,因为当时魏国的都城在大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习惯以地名为氏,魏惠王当然也就可以被称为梁惠王了。
孟子对魏惠王的印象似乎很不好,而魏国也确实是在魏惠王的手上衰落的,所以后世人对这位战国时期魏国的第三代君主也颇不待见,甚至被直接拉入昏君行列。这样的评判实在太过,因为历史上的魏惠王,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反倒是雄才大略之主,而他执政前期的魏国,更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比之乃祖乃父亦无不及。
一位君主既伟大又昏庸,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玄宗,从开元盛世走向天宝危机,这样的君主,就很难单用伟大或者昏君来评判了,而魏惠王则正是这种人。
魏国衰落始于武侯,惠王中兴却留下一枚炸弹
魏国虽然是在惠王手上衰落的,但推及原因,则可以归到他的父亲魏武侯头上。魏武侯在位的时候,没有处理好三晋的关系,导致魏、赵反目,令楚国趁虚而入。后来虽因楚悼王的突然去世而解除了危机,魏国的霸权却也开始松动,而三晋之间的矛盾更是变得不可调和,这也为未来魏国彻底衰落埋下了伏笔。
从魏惠王的继位就可以看出,彼时的魏国,早就不是文侯武侯时代的三晋主心骨了,甚至到了亡国的关头。但幸运的是,魏惠王继位第二年,就完成了国内整合,并用战争手段再一次压服赵、韩两国,重新登上三晋霸主的位置。从这个角度看,早期的魏惠王,毫无疑问是一位中兴之主,说他雄才大略并不为过。
然而问题却也在此产生,三晋虽然互有争端,但彼此之间实为“唇齿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三国联合,才能西抗秦、南敌楚、东防齐。反之,三晋互相侵伐,则会立刻给秦楚齐等强国可乘之机。比如魏武侯时期的魏赵大战,就导致楚国势力趁机侵入中原。所以魏惠王虽然成功重现了魏国的霸主地位,却也因为没有处理好三晋的团结问题而给魏国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并最终导致魏国的衰落。
迁都大梁,魏惠王让国家丧失了大部分防守能力
魏惠王还有一个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他把国都迁到了大梁。这里离秦楚等强国很近,易攻难守,秦灭魏时,大梁就是被一波洪水攻下的。但这也不能说魏惠王迁都就是个傻主意,因为大梁虽然在战争中不占优势,却是一个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所以即便是后期已经衰落的魏国,大梁也仍然是战国时代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成为各国交流的核心地带。
而且从大梁做都城的整个历史来看,它的防守能力也是不输于大多数城池的,这得益于精心设计的防守工事。只不过,要想让这些东西发挥效力,前提就是魏国持续强大,这样才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支撑它,这显然也是末期的魏国很难做到的。
结语:
总之,魏惠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昏君,甚至单从前期来看,是不输于文侯武侯的明君。如果他死得早,可能历史评价就不一样了吧,可惜他不但死得不早,还活得很长,并终于把自己一手打造的霸主魏国带入了二流行列。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