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殿堂 | 明清老宝石真相大家谈

截止到昨天为止,已经连续发了10篇有关明清老宝石的文章,如下:

(10)收藏殿堂 | 清代银鎏金镶嵌器物上的宝石微观观察

(9)收藏殿堂 | 宋瓷上镶嵌的红宝石是天然宝石吗?

(8)收藏殿堂 | 明清老宝石微观考证经验大家谈

(7)收藏殿堂 | 从微观观察考证明清老宝石的天然属性

(6)收藏殿堂 | 为什么明清老宝石检测不能过“机”?

(5)收藏殿堂 | 清代宝石知多少——镶嵌三万多颗宝石的藏传佛教唐卡欣赏

(4)收藏殿堂 | 从镶嵌器物的历史变迁看古代宝石存在的事实

(3)收藏殿堂 | 清代灵龟翡翠宝石镶嵌器的历史证明

(2)收藏殿堂 | 颠覆宝石业界的红宝石不是颠覆是人们的无知

(1)收藏殿堂 | 老宝石的历史来源及其他——听资深藏家们如是说

这10天来也陆续收到了一些读者的留言和联系,现在归纳整理如下,供大家开阔思路参考。

(1)有位资深藏家发来他收藏的镶嵌了红宝石的宋瓷,和笔者第9篇的《收藏殿堂 | 宋瓷上镶嵌的红宝石是天然宝石吗?》中不一样的是,他收藏宋瓷上镶嵌的红宝石是粘接固定的,是宋代的加工特征,而清代则是以镶嵌固定为主,大多都不粘接,当然也有辅助粘接的。如下图:

这些样品给我们带来几个探索的课题:

1)瓷器本身是不是宋代的?

2)红宝石是什么时候镶嵌上去的?

3)如果瓷器和红宝石都是宋代的,宋代是否已经广泛地、大量地使用红宝石了?哪位藏家是否还有宋代器物上(不局限于瓷器)上镶嵌有红宝石的样品来佐证这个问题?

4)假设是宋代的红宝石,那么原产地是哪里?

希望有识之士能够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2)有位读者留言说“多说一句:这里红宝石的真假与是否产自明清时代并无任何关系。也就是说即使这里的红宝石是天然的也无法证明它们是明清时代的产物(虽然缅甸红宝石的开采历史已有1000多年。但你所有文章中的红宝石都不是缅甸红宝石。缅甸红宝石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这段话里有几个观点:

1)文章里插图的清代器物上镶嵌的红宝石并不是明清时代的。

2)并且这些红宝石都不是缅甸红宝石,因为与缅甸红宝石的特征不符。

那么,藏家们收藏的这些红宝石原产地是哪里?何时开采的?何时镶嵌上去的?希望有识之士能够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3)这位读者还说“文章结尾所问:气相与固相包裹体的区别,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如果硬要说,也只能说个大概。即气相包裹体多为透明或半透明、边缘较圆润、无色、扁平状包裹体。固相包裹体多为透明至不透明、有色或白色的、具有明显的颗粒状、具有立体感或不规则扁平状包裹体。总之、要想正确区分气相与固相包裹体还是多看、多思考。”供大家参考。

(4)这位读者还说“红宝石实际很难被氧化。红宝石自几亿年前形成直到被开采,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成为商品的年代即使再长久,也不过几百年。这在红宝石成矿后的经历中完全是微不足道。更不可能在红宝石表面留下任何氧化痕迹。”他说的是科学常识,包括陶瓷釉面、玻璃等都是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材料,难以想象会出现氧化现象。至于是不是这样的,由于是发生在材料的表面的现象,有适当的观察手段是可以得出结论的。

(5)这位读者还说“文章中的星光红宝石都是天然宝石经扩散处理后产生星光。即处理星光红宝石”,他没有进一步解说“天然宝石的扩散处理”是如何处理的,希望有识之士能够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6)有位读者留言说“明清时期的用老坑翡翠、老宝石以及和田玉等制作的器物,在显微镜下观察,都可看到明显的条形“砣痕”,这是“老工”的特殊痕迹特征,这个“工”在当代已经不复存在。所以,通过“工”看器物的新老进行断代研究,辨假识真,也是鉴赏老翡翠、老宝石和老玉石的一种方法。”凡是古玉的收藏者都具有这个常识经验,的确这是个很实用的观察方法。但是也会有人反驳现代人故意用砣子工模仿,这对于有古玉收藏经验的人来讲识别并不难。

(7)有位读者留言“老坑翡翠和老宝石的客观存在和天然属性已经无须论证了,“不管别人相不相信,反正我信了”。现在,藏友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突破“国检”的封锁线,是等还是出手,或者低位吃进。这一点,希望广泉老师指点迷津,并就老坑翡和老宝石的科学认定提供方向。其实,科学发展到今天,翡翠是否染色、宝石是否是合成的真的不是问题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不再让老坑翡翠、老宝石羞羞答答难以直面人世间。”对此,笔者回答说“谢谢留言!问题提得很好!适当的时机谈谈这个问题。”

(8)上面这位读者还留言“明清老翡翠、老宝石的存在已经不容置疑,它的天然属性也没有因为“老”而改变。问题是通过不了“国检”而使其处在价值洼地,“得幸者得之,失幸者失之”。老翡翠、老宝石不会因价格的高低而改变自身的文化价值、珍稀价值和审美价值。愿天下藏友珍之稀之。”

(9)有位读者留言“清晰地记得爱因斯坦说过的名言:这个世界只有两样东西是无限的,一个是宇宙,一个是人类的愚昧。这些照片充分展示了后者。”颇令人深思——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10)有位读者留言“中国有句古语,少见多怪。井底之蛙能见多大的天。清代一品官帽上的红宝石扣大概有20克拉左右,拿去鉴定,竟然说人造红宝石。让你哭笑不得,这就是目前鉴定机构的水平,不出数据,只出结论,等於抛亇硬幣”。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尴尬的境遇。

(11)有位读者留言“清代宝石表面的膜应该是上釉高温烧烤上去的。我是通过这样的实验得到证明:将清代镀膜宝石放在煤气炉上烧15分钟(大约温度可达300度以上),这宝石表面的膜是耐高温的,烧不坏。还有你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在无色宝石外面镀上无色的膜,这个是因为镀膜后能世代保证宝石不会腐蚀,特别是不会受到酸和碱的腐蚀。我有一个清代的红色原石,外面就涂上一层不知什么涂料,我想这层涂料应该是为了保护原石红皮用的。供广泉老师参考,望早日找到清代宝石的奥秘。”

(膜的示意参考图)

关于宝石镀膜问题,现在发现了几种现象:

1)如该读者说的“放在煤气炉上烧15分钟(大约温度可达300度以上),这宝石表面的膜是耐高温的,烧不坏。”300度以上的温度烧不坏的话镀膜就应该是无机物,因为有机物能耐200度以上温度的很罕见。

2)西安藏家做实验,用风油精、75%浓度的酒精都可以将镀膜分解,说明应该是有机物。有其他藏家按照此方法实验,可以脱掉镀膜,发现是黏糊糊的状态。

因此,为什么镀膜?镀膜材料是什么?镀膜的目的是什么?什么人什么时候镀的?希望有识之士能够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我们讨论的是老宝石的真相,即:它们的产地?开采时代?是否是天然的?曾经做过什么样的加工?因此我们就事论事,批评他人不是我们需要的,期待的是你的知识、学识、智慧、实践经验或者你的质疑,能为大家答疑解惑,此乃功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