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暴成都确诊女孩:你的道德底气,也许只是来自你的道德运气
网暴如雪崩,网暴发生时,每一片雪花都觉得自己是道德的雪花、正义的雪花,只管自己纷纷扬扬,哪管他人雪上加霜。反正站在道德的高地,他们自己是一点儿也不会觉得冷的。
每逢遇上什么事,他们在网上义正辞严、义愤填膺,甚至咬牙切齿的样子,自我感觉良好得俨然就像是道德的代表、真理的使者、正义的化身,不仅高尚,而且高明,对别人那么高标,自己一定也很高大吧?其实未必,他们只不过习惯了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罢了。虽然是装逼,但装着装着,也就自己信以为真了。
成都20岁女孩赵某,在新冠确诊后,因为曾经一晚上涉足多家酒吧,而遭到无数人的声讨、谩骂,甚至人肉搜索到她的姓名、住址、电话等私密信息都公布在网上,据赵某说,“一直有人给我打电话、发短信。多的时候一分钟就有六个电话,导致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打过来也都占线,一直有人发短信,对我人身攻击。”更可恨的是,甚至有人把一个湖南女孩的艺术照上传到网上,说成是赵某,导致这个女孩也被无辜殃及。
在疫情总体上可防可控的“常态化”状态下,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也都在积极鼓励刺激消费的背景下,在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前提下,一个年轻女孩的正常生活还轮不到别人说三道四,网上有人常说一句话:你可以对我指点,但不可以对我指指点点,甚至对大多数人来说,既不需要别人指点,也不该去指点别人的人生。有人会说,这个生病女孩给社会造成麻烦了,但套用TVB的台词说:“发生这种事,谁也不想的”,至于那些说女孩故意隐瞒恶意传播的,连警方官方都没这么说,同样用TVB的台词的话说:“说话要讲证据,当心告你诽谤啊! ”
仅仅因为女孩去了几个酒吧,就对其进行带着满满恶意的评价,将其称为“转场皇后”、“成都名媛”,甚至还有更恶毒的猜想和攻击。还是那句话,哪来的证据?而且,凭什么用你的生活方式去套别人的生活?成都本身就是一个很生活化的城市,年轻人也都爱玩爱耍,别说按照女孩澄清的说法,她的工作就是在酒吧负责气氛和营销,即使真的是去玩去耍,也无可非议。
如果较起真来,可能很多人的生活都经不得这样检视,你可能不去酒吧,但你去不去超市?你可能不蹦迪,但你挤不挤地铁?如果染上病,你去哪儿都会有人说你不该乱跑,因为很多人都是“事后诸葛亮”,更是站在猪身上的乌鸦,专能看见别人黑,是看不到自己黑的。但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道德底气,不过是他们的道德运气而已。事情没摊到自己的身上,就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
《圣经》中有一个故事,众人抓到一个妓女,把她带到耶稣跟前,准备按照律法,用石头砸死她。耶稣说,你们中有谁觉得自己是无罪的就去向她扔石头吧。众人听了,一个接一个散了。作家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里引用了这个故事后说,“幸亏故事发生地点不是在中国,如果是在中国,那么深受孔孟教诲的中国人为了表白自己无罪,一定是纷纷向她扔石头。”要我说,他们还真不是因为什么“孔孟教诲”,也不是为了“表白自己无罪”,他们真是把自己看成花,把别人看成渣的。
他们见不得别人好,连丁真这样几乎没什么槽点的男孩都会遭到各种冷嘲热讽,其实就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遇到这份幸运;他们更容不得别人“不好”,所以遇到像成都确诊女孩这样的,就会穷追猛打,因为这会让他们在道德意淫中,得到道德的快感。
他们容易听风是雨,是因为他们愿意相信,而且希望是暴雨,甚至冰雹才好呢,只要这雨不淋到自己头上,他们愿意做在路边躲雨笑看他人狼狈的人。而且你们发现了没有,他们往往“看人下菜碟”,不去骂那些泄露隐私的人、编造谣言的人,因为那些人在他们看来,既没有戏剧性,也没有刺激感。只有一个女孩,一个年轻的女孩,一个年轻且爱去夜店的女孩,才能让他们更加兴奋,更加狂欢,很显然,他们是把道德当作了自己的春药,在别人的柔弱与“瑕疵”中,来找自己的自信。
他们就是太把自己当盘菜了,但其实就是菜里的虫子,不过是给别人平添了一道恶心。对于这样的“害虫”,真的需要法律来当“正义的来福灵”。如果每一次泄露隐私、每一次编造谣言、每一次侮辱谩骂,都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他们当然“不怕不怕啦”。
欢迎加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