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三 | 水月庵里写春秋

1

自1981年6月28日大学毕业之后,在家里整整等待了2个月之后,我被分配到洪塘中学任教。1981年8月28日下午,我拿着城关区教办给我开的介绍信,到洪塘中学报到。那时候,我内心很不开心,总感觉像是被充军发配似的,把我扔到了东阳最偏僻的地方来。

洪塘中学是一所社办初中,坐落在子薇山村西面,王凡村东面的一座叫水月庵的小山上。据说,这个山头上,曾经是一座尼姑庵,住有三四个尼姑,文革中“破四旧”把尼姑赶走,后来逐渐改建成了一所学校。当时的洪塘乡政府驻王凡村,学校离开王凡村约有一里路,离开洪塘村却有三四里路。稠岭线从学校门前经过,在尖岗村下岭处不远的一条向北机耕路直通学校,从公路到学校有100米左右。

从稠岭公路向北叉进来的机耕路,在学校前的古樟树边折了一个转弯,这里建有一座单拱桥,向北通向许宅旧厅村。在转弯处和古樟树处形成了一个空闲的三角叉地块,后来在这个地方开了一个小店。沿着樟树直行,就是一座小石桥,它和西边的单拱桥相对,两桥相距不过50米。拱桥是为开拖拉机或汽车而建的,而石桥是为学生上学而用的。

石桥是由三块石板拼起来架在溪岸两边的,粗糙的石板上长满青苔,桥宽约2米,桥的下方是一个深深的被水冲成的水潭,水潭的周围是的岩石,桥两边的护岸上长满了葳蕤的植物和灌木,也有荆棘的花。走过石桥,就是学校的大门口了。但那时候,学校也没有大门口,甚至连大门也没有,确切地说,就是进学校的一个口子而已。

洪塘中学最有标志特征是学校前面有一条小溪和溪旁郁郁青青的古樟树及满眼莲荷的花园塘。学校面南而建,学校的前面有一条小溪,终年流水潺潺。春天的时候,水声更大,前排的教室上课都受到影响。

走过一座石板桥是一棵古老的樟树,机耕路从古樟下经过,樟树边是一口大池塘,本地人都叫它“花园塘”,据说这花园塘曾是明朝兵部尚书许弘纲家花园的一部分,面积大约有三四亩,樟树向池塘里倾斜,大部分的树枝都倒向塘边,樟树边有一个塘缺口,有一条用石板和石块铺成的台阶直塘埠头,塘埠头用水泥浇成,大约有两米宽的样子,学生们吃完饭,就到这里来洗饭盒。洗饭盒的时候,会引来许多小鱼来抢食。池塘里种着莲藕,夏天的时候,荷叶盖满了整个塘面,绿色的荷叶散发出诱人的清香,还开出一些吐蕊荷花来,星星点点地散落在荷塘里,像星星像眼睛,风一吹过,摇摇摆摆的,像明眸善睐的女子,翩翩起舞,甚是优美。

池塘是学校用水的主要来源,中餐学生在学校蒸饭,吃完饭后,学生就手拿铝制饭盒,到池塘里洗饭盒,池塘里有许多小鱼,洗饭盒的时候,小鱼就游到塘埠头边上来抢饭屑吃。一些学生常常能兜到一些小鱼,并以此为乐。

这所学校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造的,教学条件比较差,全校只有三幢坐北朝南的一层泥瓦房教室,每排有四个教室,每排教室中间有二三个教师的房间,一间房往往用墙隔开作两个小房间,住2位老师。前排教室中间是一条长石阶,它从溪边开始砌上来,大约有四五米宽,一直通向中间那排教室。学校西边有一条长长的斜坡,斜坡边是青青的竹园和厕所。

学校正门口朝南,正迎着机耕路,所谓正门,也没有大门,只是一段长石阶路。长石阶把前排教室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东西两边教室的墙壁上制有两块黑板,学校里通知、批评、表扬等都在这里发布。

教室的墙用泥土筑成,木头人字架支撑起了屋顶,上面盖的是土瓦。墙上虽经石灰粉刷,但由于时间的久远,已经斑斑剥剥,有的粉刷石灰已经掉落。校园没有围墙,四周都是空荡荡的,或与田间相邻,或与外界相通。校园的绿化也很差,光秃秃裸露着暗红色的细沙。

前排教室石阶路西边是厨房和一个教室,厨房前面有一段矮墙,靠着矮墙用水泥浇成了一块长约20米,宽约1.5米的水泥平台,这是厨房蒸好饭后,放置学生饭盒用的。平台和矮墙之间高度大约为50厘米,平时大家吃饭就坐在那上面,倒是空气新鲜。前排教室后面是高高的泥坎,泥坎差不多和教室玻璃窗上部分平齐,距离教室约2米,为了安全考虑,在泥坎上面的边缘部分种上了美人蕉,天阴时教室里光线十分昏暗。

第二排和第一排教室之间是一块长方形的平地,宽约四五十米,这里用水泥修建了两张乒乓桌。但要上第二排教室还要登上七八级石台阶。第二排教室建造在最高的山顶部,由于高低不平,教室分成了三个层次,东西两个教室都低一些,中间两个教室高一些。教室前面的边坎上也种上了美人蕉,也零丁地种有几株苦楝树。

在第二排教室和第三排教室之间的中央,居然有一个又大又深的坑,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上大下小,大约有三四米深,下面时常有些积水,像一口小塘。从上到下,是缓斜坡,斜坡是由一些大小石块堆积而成的。据老师说这个坑是建学校时取石留下来的。为了安全起见,学校里常常禁止学生到这边上玩耍。而学生们似乎对这里的斜坡特别有兴趣,你越禁止,越有人来玩,人们踩着小石块往下滑,以此为乐。两排教室相距约50米,地上大多是细细的暗红色岩沙,下雨的时候这里也是干干的,鞋子也不会沾泥,至多有少量的沙土。

东边有两副单杠,人们有空时就来这里挂单杠,下课的时候,大家也愿意聚在这里玩单杠,比赛着谁的力气和本领大。这边上种有许多美人蕉,每当春天的时候,这里花香宜人。在第三教室的前面,从东到西建有三张水泥乒乓球桌,,学生一下课,大家围着乒乓桌,打起乒乓来。

单杠边上是用石块垒上来的高坎,一条窄小的石阶通往下面第一排教室的东头。从教室的东头,有一条往下走的窄石阶,往下走七八级石阶,这是全校最低洼的一块小平地,在这块小平地上,建有一幢一层的砖砌房间,共有六间。那时候,房子大都是泥土墙,能住上砖头房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里住的大都是学校的领导,故被人们称为“司令部”。

我来到“司令部”前,只见黑砖黑瓦,半新半旧的样子,大门朝南,大门上头就是金字房顶。外表上看起来这房子造得小巧而精致,金字房顶下,大门的上面嵌有一颗红色五角星,它在阳光下熠熠闪亮,像征着一种权力和威严。红五星下是两扇大门,一条走廊直通里面,走廓的两边各有三个房间,走廊和房间里都钉了天花板,这个装饰在当时是很少见的。这幢房子是这所学校中最好的房间,极像革命战争年代苏区革命领导者住的房子。

这幢房间的对面,是一间独立的教室,教室外面是一条小路,小路跟小溪紧密相连,小溪终日流水潺潺,下雨时候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如果听课厌倦了,很容易当作催眠的曲子,尤其是春天的时候,进入雨季,水声更大,严重影响上课的效果。

第三排教室的外面是洪塘乡的缸窑厂和塑料厂,一到他们上班的时候,就噪音不断,缸碰缸的叮当声,塑料厂塑机的咣当咣当声,还有人们的吆喝声和嘻笑声不绝于耳,这里周围环境实在是太吵闹了,实在是一个不适合办学校的地方!

除了这三幢教室房子外,在学校西侧门处,建有四个老师的房间,房间前面有也有一张水泥乒乓球桌,供老师用,但更多的时候,这球桌成了晒东西的场所,有时晒食品,有时晒被子。

那时的厕所建在前排教室的西侧,它的东边是长坡,北侧是小竹园。这个厕所特别臭,由于厕所高出路平面,粪水从黄泥里渗出来,散发着难闻的臭味。有时地上全是从厕所里渗出来的污水,要垫上砖块才能走过去。最西边教室的前面,有一株高大的芙蓉树,深秋节,就开出大朵大朵花,有白色的,红色的,淡红色的,非常漂亮好看。盛开浓艳的时候,像晴天时候西天的火烧云一般,给单调的学校带来了活力和色彩。

这个学校里栽种最多的花就是美人蕉,到处可见。在教室和教室之间的空隙里,常常种有美人蕉。学校里除人美人蕉,还有松树,后排的司令台边就长有一棵硕大的松树,开会的时候,正好挂上电线和喇叭。还有苦楝树,青翠时间最长的就是学校西边的那片青竹园子。

当时洪塘乡中心学校的校长是许朝叙,中心学校校长管理着洪塘乡的一所初中和四、五所完全小学。

我迈进了“司令部”,在靠北面中间的房间里,找到了许校长。他中等个子,头发全白,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圆脸,身体微胖。他看了我的介绍信后,跟我说:“很欢迎你来洪塘中学教学。”他跟我握了握手,一股暖流流遍了我全身。许校长讲话稳重,语调平和,一副慈祥的样子,很有长者的风度。

那时候,房间常常就是教师的办公室。他房间的墙上挂满了文件夹子,分门别类地夹着一些文件。他让我坐在一条陈旧的掉了一些红漆的木椅子上,他拿了一个瓷茶杯,放了一撮茶叶,给我倒了一杯开水。

他又说:“这里的生活条件和环境都比较差,跟你读大学的时候肯定相差很大。但这里的人很好,慢慢地,你会感受到的。”

我点点头,表示我知道了。他跟我说:“你可以再休息一天,到30日来上班就可以了。现在你可以到学校各处走走看看,熟悉熟悉环境。”

我就从他的房间里走了出来。我边转边想,这个地方真是太小了,环境也太差了一点。学校建在了一座小山上,用水十分不方便,吃的水要到公路边的水井里挑。

洪塘中学规模不大,只有12个班级,每个年级4个班,有32位老师,校长是中心校校长许朝叙兼任的,教务主任是贾钦联。食堂里苏兰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附近紫薇山村的人,是一善良的老厨工,对人和善,听她的口音,应该是义乌人。食堂里还有一个年轻小伙子,叫朱步云,是给父亲顶职来这里当厨工的,他个子矮小,讲话有些口吃,干厨工活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但他人很好。学校里用水要从公路边的井里去挑,他挑水时弯腰的样子,至今还清晰地留在我的脑子里。

这就是我所最初认识的洪塘中学。(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流水船歌

欢迎点赞和留言,欢迎转发和赞赏

(0)

相关推荐

  • 饭盒

    一天早晨,老爸破例送女儿去上学(平常都是老妈送),女儿很开心地一手拎着饭盒,一手拉着老爸一路走.到了学校门口,女儿看到有的妈妈送孩子上学,除了给孩子带的饭盒,自己还带了一个饭盒,不解地问老爸:&quo ...

  • 陆文三 | 水月庵里写春秋(56)

                       56 每月9日,是教育系统发工资的日子.工资定级后,我每月的工资43.5元,扣掉每月菜金5-6元,真正能发到手中支配的钱只有30多元.刚开始工作,有很多的东西需要 ...

  • 陆文三 | 水月庵里写春秋(55)

                      55 许宅旧厅村的许基忠老师,原名许先顺,年轻时天资聪颖,学习很优秀.他的堂兄叫许基忠,许基忠读书也很优秀,后来考上了浙江大学畜牧兽医系,但不知什么原因,他居然要放 ...

  • 陆文三 | 水月庵里写春秋(54)

                         54 星期四是我一周中最累且最难熬的一天.这一天,我的语文课都排成了作文课,上午甲班2节,下午丁班2节.单周写作文,双周作文讲评.语文老师被作文批改和讲评作文 ...

  • 陆文三 | 水月庵里写春秋(53)

                             53 有一天,我翻开<六十年散文选介>来读,当读到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我"怀疑阿长谋害了" ...

  • 陆文三 | 水月庵里写春秋(52)

                       52 改革开放之后,西装逐渐在国人中流行起来.我第一次穿西装是在1982年9月底.我在黄田畈市场上花15元钱买来了一套灰白色带浅格的西装,配上白色的假领,虽然没有 ...

  • 陆文三 | 水月庵里写春秋(51)

    51 十月一日放假一天,我和胡章亭老师相约去永康方岩玩.方岩从黄田畈去,大约80里路,那时候,我刚买了一辆半新自行车,心想去方岩应该不很吃力. 胡章亭老师说:"拜胡公是要夫妻双双出门,双双进 ...

  • 陆文三 | 水月庵里写春秋(50)

                     50 傍晚,桔红色的晚霞铺满天际,一弯上弦月悬在空中,稀疏的星星忽闪忽闪的,公路上偶尔有汽车和自行车驶过,夜色的帐幔渐渐地把大地万物笼盖了起来. 我和冯老师一同在田间 ...

  • 陆文三 | 水月庵里写春秋(49)

                           49 一天下午的自修课,我拿着一本<诗经>,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去,准备向学生讲<诗经>开篇诗<关雎>. 那时,我刚22 ...

  • 陆文三 | 水月庵里写春秋(48)

                      48 9月16日,农历七月廿九.刚刚放学,许咏梅就到我的寝室门口叫我:"陆老师,晚上到我们村看民俗活动." 我说:"什么民俗活动?&q ...

  • 陆文三 | 水月庵里写春秋(47)

                             47 9月7日晚上,学校里举行茶话会.说是茶会话,其实是庆祝会.因为许锡信由教导主任荣升为校长,许昌金老师考上了电大,许锡宝老师考上了义乌师范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