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省的高教,或将触底反弹!
山西省的本科高校数量只有34所。根据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数据,山西省唯一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太原理工大学仅排名112名,未入百强高校名单,整个省进入全国前200名的也只有三所高校。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山西高校全军覆没,没有一个A类学科。山西有代表性的“老八校”在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数据来看,表现不太理想。
山西的高等教育困局
作为中部地区大省,山西的高教始终位于全国靠后的位置,是山西人心中的痛。山西的高等教育,到底怎么了?
牌少基础差
山西一直处于高教资源极度匮乏的现状,在各省本科高校数量对比中,单以中部六省这一个范围为例,山西省仅有34所,与六省中的教育强省湖北相比落差悬殊,即便是和倒数第二的江西相比,差距也很明显;而另一方面,本科院校的层次也不高,在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作为省内的“双一流”独苗太原理工大学依旧落后于其他五所各省内王牌高校。
山西的高教,其实也拥有辉煌的过去。当时的山西大学作为中国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和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与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一道开启中国高等教育新纪元,作为一所综合性高等教育学府,学科齐全,人才荟聚,一时风光无两。
自1952年,山西大学多个院系被调整,其工学院中的冶金工程系参与组建新成立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工程系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工学院其余部分独立建校为太原工学院(今太原理工大学)。医学院则独立为山西医学院,即现在的山西医科大学。文理两院改建为山西师范学院,后来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现在的山西大学。而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划归到中国人民大学。
后来在21世纪初全国高校掀起的合并重组浪潮中,山西大学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实现强强联合,一个大学乃至一个省的高教命运,就这样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无可避免地改变了。诚然,当初的决策的确可能是当时形势下的最优解,但时移世易,在过去几十年里,山西高教也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
地方高校 囊中羞涩
山西是煤炭大省,兴于煤、困于煤,山西省长期以来单一的经济结构致使地方经济发展滞后。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山西“牵一煤而动全省”,于是黑色GDP的神话随着社会经济转型进步而消逝。同时,高教发展与经济建设息息相关,特别是对于地方高等教育,地方经济发展不给力,地方高教的教育经费就显得囊中羞涩,无法给高等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撑。
从山西省2021年地方高校预算经费可以知道,太原理工大学以15.5亿元拔得山西高校头筹。但这样的经费对于地方“双一流”而言并不算多,相较于同样是地方“双一流”高校的苏州大学32.84亿元,太原理工只达到了人家的一半;甚至连隔壁“双非”院校的河北师范大学都有20.46亿元。相比之下,山西的“双非”高校,预算经费超过10亿的仅有3所,山西农业大学12.68亿,山西大学10.33亿,中北大学10.28亿。
人才难留
据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到2019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可以发现,三年来,太原理工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的数据都偏低,甚至还在逐年递减。另外,单以中部六省高校中同样只有一所“双一流”高校的江西省来看,南昌大学的数据相对会更高一些,并呈现递增的趋势。本科是高校高等教育大厦的基石,本科毕业生毕竟是就业大军中的大多数,留住山西高校“自己教出来的”人才,对于推动当地高端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转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之所以留不住人,山西的工资水平低也是一部分原因。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官网公布的2018年与2019年山西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数据显示,一年的时间平均工资提升了3634元。其实这个数据并不理想。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相比,差的很多。
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高教的崛起,都需要人才,只有更丰富多元的岗位和更高的工资水平才能吸引人口回流,建设家乡。人才是第一资源,高等教育更是直接决定城市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提高当地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把人才留下来,是第一步,才能进而带动山西省在科研攻关、产业升级等领域的发展。
先行先试,大有作为
双一流建设以来,国内各地都在积极实行高教改革,百舸争流。而山西,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高校本身,也一直在积极求变。
未雨绸缪,冲“双一流”
2021年新一轮“双一流”评选进入倒计时,一旦有更多学校入选,对整个山西高教来说,都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政策支持,所以山西高校铆足了劲要打好这场翻身仗。
早在2017年,山西提出实施“1331工程”,以战略合作“引援强身”,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促进山西高等教育振兴崛起。
2020年,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楼阳生率队千里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推荐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和中北大学,集中发力“双一流”建设工作。
2021年,在《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就明确指出,支持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
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其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说,近年来山西高等教育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山西“双一流”高校和学科数量较少,影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提议支持山西再增加1到2所高水平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序列中。
2021年1月,山西大学入选有“珠峰计划”之称的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地(2020年度)名单,成为仅有入选的四所“双非”高校之一,这也为山西大学冲刺“双一流”加码。
2021年2月,太原理工大学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发文批准建设,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多番操作,体现山西政府助高教做大做强的前瞻规划,山西高教要破局而出,还是大有希望的。
求贤留才,“蹚”出新路
为了实力足以匹配“双一流”,山西高校也为此不断积极引进强援。在2018年引进时任北京大学校办产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桂田担任山西大学校长之后,2020年又从北京大学引进王仰麟担任山西大学党委书记,更是从浙江大学引进郑强担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郑强到任后,太原理工大学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半年内与浙江大学等10余所兄弟高校合作,力求提升高教水平,鼓足了劲朝着打造头部高校而奋进。
可以说,高端人才的引进,为山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而另一层面,在留住青年人才方面,山西省也不断发力。
从太原市人民政府官网获悉:自2018年以来,太原市开始对来并工作的人才进行补贴。其中仅生活补贴一项,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每月5000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月3000元,全日制本科生每月1500元。此外,各类人才还可获得不等的租房补贴。消息一出,备受各地人才关注。连续3年,太原每年拿出10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和10亿元科技专项资金用于人才事业。正如郑强所言:“凡是青年向往的地方,一定是有希望的地方。”为了把青年人引过来,留下来,太原市政府可谓下了“血本”。唯才是举,在所不惜是太原“揽天下英才”的开放姿态,也是为太原积蓄更加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八校集齐,高教与城市共生共荣
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彼此提携、相互促进。与经济发展程度高、各地实力相对均衡的东部沿海省份不同,作为中西部省份的山西,仍然处于“省会经济”阶段。作为省会的太原,相比其他地级市,拥有更加优越的人文环境,也对大学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近期,太原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发布《关于山西师范大学迁建项目部分用地选址意见的公示》宣告山西师范大学搬迁太原成定局。落户太原,或许对于山西师大是个契机。
山西师大北上,“老八所”首聚,背后不仅意味着山西高教资源的调整改革决断果敢,更是山西将通过高教强省会效应来推动省内经济发展,助力山西突围高教困局的共识。八所重点高校齐聚,日后也能为省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程度的智力支持。所谓“龙城”太原,值得借高教重生!
山西高教不破不立,改革魄力有目共睹。虽被戏称高教洼地,但如今乘势而上,奋起直追,砥砺书写山西高等教育发展新篇章。山西的崛起,或许才刚刚开始……
[1]基于山西现状的经济发展概述
https://wk.baidu.com/view/d7929b3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e?pcf=2&bfetype=new
[2]山西高教改革20年的回顾及21世纪的发展选择
https://www.ixueshu.com/h5/document/df79d37cc467dbb93772bda8c3c8ca71318947a18e7f9386.html
[3] 五十年代初山西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及其影响
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HIGH200203024.html
[4] 山西省委、省政府将整合各方资源支持山西大学争创“双一流”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674958
[5]山西将重点发力建设三高校,与北大清华浙大深度合作成亮点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697927
[6] 代表呼吁支持山西再增加1-2所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62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