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的中医治疗经验
慢性咽炎的中医治疗经验(谭敬书、李凡成经验)
慢性咽炎属中医学“喉痹”范畴。喉痹一词,始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别论》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但未载明病状。《内经》论述“喉痹”病因病理及其针灸治疗的原文计有十五条,同时还论述了可能与慢性咽炎有关的嗌肿、嗌痛、咽干、咽燥等病症。历代医家对喉痹的病状或概念有多种不同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其一,从喉痛解释。如汉·张仲景《伤寒论》第334条说:“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伤寒论》中关于少阴咽痛诸证,所论猪肤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通脉四逆汤、大承气汤等方,以及《金匮要略》中“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等论述,对后世关于喉痹的病因病理与辨证论治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卷四则指出:“喉痹,痹者痛也。”其二,指咽喉危急重症。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指出:“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七八日不治则死。”又如明·薛己《口齿类要》指出:“喉痹谓喉中呼吸不通,语言不出,而天气闭塞也。”前者指咽,后者指喉的危急重症。其三,为咽喉牙舌诸病的总称。如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卷六说:“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其症喉痹为总名,有缠喉风、乳蛾、喉癣、喉痈、喉菌、喉闭、插舌、喉杵等。”
辨证论治
1、阴虚咽喉失养证(阴虚喉痹、虚火喉痹)
咽喉司饮食、发声音、行呼吸,其正常功能的维持,有赖于肺肾阴液濡养。若素体虚弱,久病劳损或热病伤阴,阴液亏耗,不能濡润咽喉,甚或虚火上炎而为病。证见咽干微痛,梗塞不利,焮痒不适,午后症状较明显,易干呕恶心,喉底滤泡增生,粒小紧束高突。舌质红瘦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或细数。
肾阴虚证,腰膝酸软,治以滋阴降火,清利咽喉,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熟地黄20g,玄参、淮山药各15g,山茱萸、茯苓各12g,泽泻、牛膝、牡丹皮各10g。手足心热,加知母10g,黄柏6g。
加减:药后症状不减,加附片3g,肉桂1g(兑服),冷服,常可收功。头晕耳鸣眼花,肝肾阴虚,加枸杞12g,菊花10g。
肺阴虚证,咽痒干咳,治以养阴润燥,清利咽喉,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常用药物,生地黄、麦门冬各20g,白芍药、牡丹皮、浙贝母各10g,玄参15g,薄荷、甘草各6。
肺肾阴虚证,治宜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加减。常用药物,熟地黄20g,麦门冬、生地黄各15g,玄参、百合、白芍药、当归、桔梗、川贝母各10g,生甘草6g。
肺胃阴虚证,舌质干红少苔,中心光裂,治宜养阴益胃,用沙参麦门冬饮加减。常用药物,沙参、麦门冬、玉竹、天花粉各15g,白扁豆12g,桔梗10g,甘草6g,麦芽10g。
阴虚肝郁,口苦咽干,太息,胁肋不适,治宜养阴疏肝,一贯煎加减。常用药物,北沙参、麦门冬、干地黄各15g,牡丹皮、枸杞子、川楝子各10g,香附子、当归各6g。
阴虚挟湿,舌苔黄腻,治宜养阴利咽,清热化湿,甘露饮加减。常用药物,生地黄、玄参、石斛、天门冬、麦门冬各12g,茵陈15g,薏苡仁20g,黄芩、枇杷叶、桔梗各10g,枳壳、甘草各6g。方中用玄参易熟地黄,以防滋腻碍脾。
2、郁热熏咽证(郁火喉痹)
因素体阳旺,或烟酒过度,偏食辛辣等,致肺脾郁热化火,循经上熏,清道不利。常见咽喉干燥,灼热,隐痛,异物感,“吭喀”有黏痰,容易引起干哕作呕。检查见咽部黏膜肥厚暗红,脉络曲张,喉底小瘰增生,颗粒饱满,喉底有少许黄白分泌物黏附。口微干欲饮,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胖,苔微黄或腻,脉缓有力。
治宜清肺脾,利咽喉,用清金利咽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芩、栀子、牛蒡子、桔梗各10g,玄参12g,浙贝母、麦门冬各15g,薄荷、甘草、木通各6g。
加减:易干哕,加法夏10g;脉络曲张纡曲,加牡丹皮、赤芍药各12g;新近咽痛加重者,酌加荆芥、僵蚕各10g。
3、气虚咽喉失煦证(气虚喉痹)
咽喉位置居上,为肺胃之关,赖肺气的卫护宣化,脾气之升清降浊而功能健旺。若劳伤过度或久病失养,致肺脾亏虚,清阳不升,气血津液难以上承,咽喉失养,或浊阴不降,邪浊滞留,清道不利。患者咽部微痛,干燥不适,午前为甚,咽部黏膜色淡,或有微肿、肥厚,脉络清细,喉底小瘰增生,粒大扁平色嫩,甚或融合成片,或喉底表面附有少许黏白分泌物,倦怠乏力,言语声低,大便时溏,舌淡,脉缓无力。
肺脾气虚证,舌淡,脉虚,宜补中益气,升清利咽,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芪20g,党参、白术、葛根各12g,当归、桔梗各10g,陈皮、升麻、炙甘草各6g。
加减:脉沉,腹中寒,肢凉,加附子或干姜;咽干,心中微烦,或舌质不淡,少佐黄芩(酒炒)、栀子(酒炒);舌根苔微黄腻,或小便微黄,少佐酒炒知、柏;偶感风邪,或因烟、酒,咽喉疼痛增加,喉关潮红,加荆芥、牛蒡子、桔梗;咽喉干燥疼痛,或微有灼热感,或先用补中益气汤有效,续用效果渐减或无效,乃气阴两虚,加玄参、麦门冬、五味子;食欲差,加神曲,麦芽;淋巴滤泡增生明显,加丹参、郁金。
脾虚湿郁证,纳差,舌淡胖,有齿痕,治宜益气健脾,化浊利咽,用参苓白术散或六君子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芪20g,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各12g,桔梗、神曲、陈皮、砂仁各10g,薏苡仁30g,炙甘草6g。
4、阳虚咽喉失煦证(阳虚喉痹,格阳喉痹)
因肾阳亏虚,咽喉失于温养,命门火衰,虚阳上浮,无根之火客于咽喉,清道不利所致。常见咽部微干微痒不适,不欲饮或欲热饮而量不多。咽部微痛,或有异物梗阻感。上午症状较明显。检查见咽部色淡微肿,或显肥厚,喉底小瘰增生,色淡嫩,大而微肿,周围色泽不红。并见面色晄白,或浮红游移不定,耳鸣眼花,腰膝酸软,畏冷肢凉,胫骨或足跟酸痛,小便清长,夜尿频。舌淡胖嫩,苔白润,脉沉迟或虚大无力。
阳虚证,咽部色淡,舌淡脉沉,治宜温阳利水,升清降浊,用真武汤加减。常用药物,附片6g,白术、茯苓各12g,白芍药15g,生姜3片。本方对慢性咽炎阳虚证疗效确切,如桴应鼓。方中注意重用芍药,以防附子温阳太过;兼气虚证,临证可酌加黄芪、党参,以仿芪附汤、术附汤之意;或更加玄参、桔梗、炙甘草,以强利咽之效。
肾阳虚证,腰膝酸软,治宜温补肾阳,引火归原,用附桂八味汤加减。常用药物,熟地黄20g,淮山药15g,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白芍药、玄参、桔梗各10g,附片6g,肉桂3g(兑服),炙甘草6g。
5、痰湿凝结咽喉证(痰湿喉痹)
痰湿之生,或由肺脾肾三脏失调,或由肝郁化火煎灼津液,或由过食酒肉肥甘,湿聚不化而成。痰湿上泛或蕴而化热,痰热胶结不化,滞于咽喉。证见咽梗不利,如物黏着,焮痒不适,咯痰不爽,咽后壁滤泡增多成片,舌苔腻。张景岳所云:“治痰当知求本,则痰无不清。”治当酌情选方。
肝脾不和,痰气胶着,可用逍遥散佐以化痰之品,舒肝解郁化痰。常用药秀,当归、白芍药、柴胡、法夏、枳壳各10g,白术、茯苓各12g,薄荷、炙甘草各6g,生姜3片。
脾虚痰湿上泛,可用二陈汤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常用药物,法夏、桔梗、陈皮各10g,茯苓12g,炙甘草6g。
加减:时“吭喀”,加前胡、白前宣肺;咽痒咳嗽,更加荆芥、僵蚕祛风止咳,化痰利咽;夜晚咳嗽重,更加百部、紫菀以助止咳。
湿热不化,可选用三仁汤或甘露消毒丹。常用药物,白蔻仁、茵陈、黄芩、连翘、射干各10g,浙贝母12g,滑石20g(包),木通、石菖蒲、陈皮、薄荷各6g。
痰热互结,可用温胆汤;虚火灼津为痰者,应滋阴降火兼以化痰。常用药物,法半夏10g,茯苓12g,竹茹、陈皮、桔梗、射干、枳实各10g,生姜3片,甘草6g,大枣5枚。
临证时,慢性咽炎有痰湿或痰热者,无论选用何方,均可合以《伤寒论》之桔梗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桔梗含桔梗皂甙、桔梗酸等,能促进呼吸道分泌;甘草之甘草甜素,可刺激气管黏膜分泌增加,均具祛痰作用。二者合用,确有化痰利咽之效。
6、瘀血痹阻咽喉证(瘀血喉痹)
所谓“瘀血喉痹”者,乃瘀血痹阻于咽喉,气机不畅,以致咽喉梗梗不利。《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咽干”;又《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亦云:“病人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为有瘀血”。瘀血喉痹在临床常有咽部干痛或刺痛,痛处不移,口燥咽干,但欲漱水不欲咽,或口渴喜热饮而不多,胸满胀闷,喉底暗红或滤泡增生突起,甚则成片,咽部脉络纡曲明显,如秋海棠叶背,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血管怒张色暗,脉弦涩。
治当以活血化瘀为主,方如桃红四物汤,并视属寒属热,气虚气滞之兼证而加减。常用药物,当归、川芎、赤芍药、桃仁、射干各10g,红花6g,生地黄、丹参各20g,浙贝母15g,桔梗、威灵仙、路路通各10g。
慢性咽喉病,凡舌质有瘀点,皆属兼瘀,均宜于主方中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桃仁、赤芍药、牡丹皮之类。
按语
1、对慢性咽炎辨证施治的落脚点,应在一“慢”字上,临证切不可操之过急,骤用重剂伤阴损阳,也不可倚其病浅证轻而掉以轻心。因久病多虚,须时时兼顾正气,益气养血,平调阴阳,以收全功。病久每易致郁,病人多疑多虑,尚需耐心开导,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本病最易反复发作,“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待临床症状控制之后,视病人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予以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玉屏风散之类扶正固本。对小儿则嘱其常用黄芪精肉汤(见鼻窦炎之“验方”),以培后天之本。
2、《素问·通评虚实论》云:“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咽喉之病,最忌大便干结不行,胃肠以通为顺,若燥屎滞留肠间,可阻碍脾胃气机升降,以致浊气上逆于咽喉而为病,故保持大便通畅为治咽喉病之要法。治疗本病时,对通下一法的具体应用,应灵活善用。临证若属实热(郁热)之邪,当以轻剂大黄斩关夺将,可参前文急性咽病之辨证论治;若阴虚津少,宜用玄参、麦门冬之类增液行舟,或以生何首乌等养血润肠,或以麻子仁丸等润肠缓下,泻郁结之热,救耗伤之阴。常用药物有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桃仁、杏仁、何首乌、熟地黄、玄参、麦门冬、瓜蒌之类,可酌选1~2味即可,不应,加枳壳。全瓜蒌一味,以其既能润肠通便,又可荡涤上焦郁火,清化咽部痰热。若配伍得当,可屡试不爽。若便秘见于气虚证者,当在益气之法的基础上,加枳壳以行气通便,不应,加火麻仁、郁李仁。
3、中医学认为“久病入络”,慢性咽炎其病程缠绵,无论证为阴虚阳虚,属寒属热,病久都会影响到咽喉部气血运行成瘀,而检视咽喉,若见喉底暗红,络脉积血增粗,则为明证。故处方常佐以丹参、赤芍药、牡丹皮、牛膝、郁金等活血祛瘀通络之品,验之临床,确有流通气血,消肿止痛之效。
局部症状的辨治
慢性咽炎在临床上一般以局部症状为主诉,全身症状有时并不明显。因此,对慢性咽炎局部症状的辨证认识在全身症状不明显时就显得更为重要。
耳鼻咽喉疾病的辨证一般以整体症候辨证为主,结合局部症候的辨证。慢性咽炎的整体辨证一般以脏腑辨证为纲,局部辨证一般以气血痰火辨证为主。
1、咽干:慢性咽炎病人多有口咽干燥之感,其特点为口干不甚,或虽渴而不欲饮,或饮而不多。其病机多归于津液之变。
慢性咽炎口咽干燥一般以阴虚证、郁热证较明显,乃阴虚津亏或郁热伤津,咽失润养所致。常伴欲饮水而量不多,咽部黏膜偏干、暗红、少津。若肺胃伤津,肝肾阴亏,阴液不能上润咽喉而致者,可择用沙参麦门冬饮、一贯煎、六味地黄汤之类滋养阴液;若肺肾阴虚不能制火,虚火上炎而成,当选用养阴清肺汤、知柏地黄汤滋阴清热;如属气阴两伤,可酌选西洋参、太子参、五味子、玄参等益气养阴生津;如属郁热内蕴,宜用清金利咽汤,酌加大黄、天花粉之类清热生津。
见于气、阳虚证者,乃清阳不升,津不上承,常不欲饮,咽部黏膜无明显干燥征。若肺脾气虚,津不上承,而致口干咽燥者,当用补中益气汤之类补肺脾之气,酌加葛根鼓舞津液上行,则咽干可自解。肾为水火之宅,肾阳虚不能蒸腾阴液上润咽喉而致口干咽燥者,以附桂八味丸温补元阳,火足水自升。若膀胱气化失司,津液失布而致口咽干燥者,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咽干自解。
凡阴液不足或阳气亏虚所致口咽干燥,证治无误,咽干之症始有好转,终难消失,甚或反转加重者,若见于阴虚、郁热证者,乃药用寒凉、滋腻太过,反致气机滞碍,津不上承,宜佐理气、升阳之品,以陈皮、葛根(或黄芪)为佳;见于气虚阳虚证者,乃药用甘温、辛热太过,反耗津液,宜佐清降、敛阴之品,一般情况下,益气方中宜加黄芩,补阳方中宜加白芍药,并各选玄参、麦门冬、五味等药为佐,效果甚佳。
此外,慢性咽炎尚有属瘀血者,因其瘀在络脉之中,有碍津液布散,甚或瘀久化热,亦有口干咽燥之感。当详查脉证,以桃红四物汤之类化瘀通络而治之。
2、异物感:异物感是慢性咽炎的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自觉咽中梗梗不利,似有异物、痰黏着感,然不碍饮食吞咽,检视咽喉并无异物可见。多因气、痰、湿、热、瘀滞,清道不利所致。
若情志不遂,内伤于肝,疏泄失常,肝气上逆,致咽喉中如有物梗,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当疏肝理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凝气滞,痰气交阻于咽喉,咽中梗梗,时轻时重,痰白而黏,应解郁行气化痰,用半夏厚朴汤。
若痰湿滞于咽喉间,有碍清虚之地而致咽喉梗梗不利者,治当化湿祛痰。应结合痰之成因,全身脉证及痰色而治有侧重。肺脾气虚,痰湿上泛,痰色白而量多,可用二陈汤健脾化痰;肺经燥痰不解,痰少而黏,难以咯出,咽中似有毛刺者,以清燥救肺汤清肺润燥化痰;阴亏虚火灼津为痰者,治当重滋阴降火之品;阳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者,又当以温阳为法;痰热胶结不化,痰色黄而成块者,可用温胆汤清热燥湿化痰;湿郁化热,痰热交阻,咽中如物黏着感,可选用三仁汤或甘露消毒丹。《医林绳墨》说:“痰因火动,宜以治火为先;痰因气滞,宜以行气为要;痰生于脾胃,宜以实脾行湿;痰随气结,宜以理气化痰;痰郁于肺肝,宜开郁以行气......大凡痰之为症,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吐之。”慢性咽炎属阴虚者多,如需佐以化痰之药,贝母较半夏为好,因半夏味辛性温,有化燥助火之弊;用舒肝开郁之品,香附较柴胡为优,香附气味俱厚,开六郁,行结滞,消痰涎,为气滞不行之要药;柴胡则气味俱轻,升中有散,有耗气伤阴之嫌。
3、咽痛:慢性咽炎的咽部疼痛感多不甚重,一般描述为“微痛”,主诉可能为干痛、胀痛、隐痛,往往时痛时止,时轻时重,时有时无。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因而在临床上,气滞血瘀,引起经脉不畅,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但慢性咽炎的常见病因病机如阴血亏虚、阳气亏虚、气血不足、痰浊凝结,郁热久稽等,皆可影响咽部经脉或脉络的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咽喉疼痛感。在辨识时,仍应根据其主要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处理。
慢性咽炎之阴虚证、郁热证所致之咽喉疼痛,应注意选用射干、橄榄、牛膝、桔梗之类以利咽止痛。
咽痛诊法,前人有“上午痛者属气虚,午后痛者属阴虚”之说。中气不足,脾气不能中护,虚火易于上炎,宜补中益气兼清阴火,用补中益气汤加知母、黄柏、玄参、麦门冬之类;阳气虚衰,咽喉失于温煦,寒凝于咽或阴盛格阳,无根之虚火上越者,应温阳散寒,用理中汤、附桂八味丸加玄参、麦门冬、五味子;阴虚咽失濡养或虚火熏灼肌膜而致者,除上述养阴润燥、滋阴降火之方外,可选加黄柏、知母、桔梗、玄参之类。不效,少加桂附冷服以为引导之用,常可收功。
丹溪有咽痛属血虚之说。血虚咽失所养,梗梗不利而咽微痛者,可用四物汤加桔梗、荆芥为治。
因于痰热痼结,燥痰黏附等致咽部梗胀而痛,除可参用前述清热润燥化痰方外,均可合以《伤寒论》桔梗汤。《证治要诀》“咽痛宜甘桔汤”,甘草之甘,可缓咽痛之急,桔梗可祛痰下气,能增强祛痰利咽,解毒止痛之效。
属于瘀血者,多干痛或刺痛,痛有定处,按之亦痛,可用桃红四物汤,视其属寒属热,气虚气滞之兼证加减治之。
若慢性咽炎有急性复发之情势,咽喉疼痛加重,红肿加剧,又当按急性咽炎疏风宣肺利咽为治,用六味汤、疏风清热汤之类加减化裁。
4、咽痒:《灵枢·刺节真邪》以虚邪贼风之中人,“气往来行,则为痒”,刘河间遵《内经》之旨,以“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又以“痒为火化”。故诸痒皆属标症,病机以风、火(热)居多,以火能生风,风胜则痒。咽痒一症,有如虫行蚁爬,微微而痒,乃咽喉病所常见。咽喉为清虚之地,不容丝毫浊物,否则痒而不利,其病机亦以风邪、火热(虚火,燥热、郁热)居多,亦有痰浊为患者。
外感新病咽痒,以及咽喉久病,略兼新感而咽痒加重,多属风邪。新病者疏风利咽为主,久病者,疏风利咽为佐,均宜酌用荆芥、防风、僵蚕、牛蒡子、薄荷之类2~3味。
阴虚血亏,虚火上炎,燥热内生,郁热久稽,煎炼津液为痰,黏附于咽喉,有碍清虚,则咽痒干咳,越咳越痒,宜滋阴清热,利咽化燥,于主方酌佐祛风、化痰、利咽之品;
痰湿结滞清道,有如异物,则咽痒不利,宜化痰利咽,桔梗、僵蚕、瓜蒌、前胡、贝母之类;亦有肝气郁结,痰气交阻于喉间,则咽痒而似有虫行蚁爬;肝经郁火灼津为痰,结于咽喉而痒,多伴喉底红肿,从全身症状亦易辨识,皆宜治病求本,酌佐祛风、化痰之品。
5、“吭喀”清嗓与“半声咳”:“吭喀”为象声词,指患者有意识地用力清嗓的声音;半声咳指患者无意识地清嗓的声音,一般为短促的单声咳而无痰,二者皆因咽喉痒感或异物感所致,若时间久者可形成习惯性动作。在治疗时,应注意选用化痰利咽之品,对病程较长者,尚须嘱患者注意克服习惯性动作。
6、咽中灼热感:少阴少阳君相二火循经燔灼于咽喉而成喉痹,可致咽喉中有灼热不舒或火热之气上冒感。
咽中灼热感主要见于阴虚证、郁热证,其持续时间较长,如火辣感,多伴咽中干燥感明显,乃虚火上炎或郁热熏蒸所致,正治以滋阴、清热、降火法,容易消失。或虚火上炎之证,亦有难消者,诚如《石室秘录》所说:“然徒补肾水,虽水能制火,可以少差,而火热太盛,未易制伏,又宜于水中补火,则引火归原,而火势顿消,亡于顷刻矣。”对此,宜反佐桂附,以同气相求,引阳入阴,其症必消。阴亏火炎于上者,易致肠管干涩,便秘于下。肠腑不通,郁热不得下泄,每多加重咽部灼热干痛之症。当上病下取,润肠通便以泻在上之热。全瓜蒌一味,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上焦之热,可为首选之品。它如火麻仁、何首乌、生地黄、蜂蜜等亦可随证选用。
“火气上冒感”主要见于阳虚、气虚患者,部分患者觉咽中如有热气上冒,但持续时间短,可不伴明显的咽喉干燥感。此乃命门火衰,虚阳浮越,诚如李东垣所谓脾胃虚,“阳道不行,阴火上乘”之故,温阳益气,“火热”自降。如不效,温肾壮阳之剂反佐知柏(宜酒炒,量少),或补中益气汤反佐芩、栀(或黄连),使阴阳调,升降顺,“火热”自除。
7、干哕:哕者,呕而无物。在慢性咽炎患者,常表现为在咳嗽、漱口刷牙时,甚至进食时引起干哕作呕,在阳虚证中较少见。病机多属气机升降失调,浊气上逆。无论见于何证,均可适当选用法半夏、竹茹、代赭石之类降逆化浊止呕,尤以选用法半夏疗效确切。
8、咽部肌膜异常:咽部肌膜异常是诊断慢性咽炎最重要的体征之一。咽部肌膜异常在慢性咽炎的表现主要有:
软腭边缘或舌腭弓处黏膜暗红充血,故稍显肥厚改变,多属火热(虚火或郁热)之邪,宜据证用药。
悬雍垂水肿延长,色淡紫多属新感风寒侵袭,潮红多属新感风热侵袭;增粗暗红多属郁热熏蒸,宜据证用药。
咽部肌膜少津或光亮少津,多属阴虚或气虚,宜酌用生津之品,如西洋参、玄参、麦门冬、玉竹、五味子之类。
9、滤泡与咽侧索增生:滤泡,中医称“小瘰”,或称“气子”,呈点状凸出于喉底,甚则融合成片,其色或红或淡,以其突出喉底瘰瘰如串珠,亦称“帘珠滤泡”。咽侧索,古称“喉间红筋”。
由虚火炎上,或郁热熏蒸,灼津成痰,其淋巴滤泡多色红,粒小高突;气虚痰凝所致淋巴滤泡、咽侧索增生者,多粒大饱满而色偏淡;肝气郁而不达,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成者,其形较大而色淡暗;阳虚之证,其淋巴滤泡一般不明显。临床上,凡有淋巴滤泡增生者,可酌用化痰散结之品,如瓜蒌皮、玄参、浙贝母、牡蛎、夏枯草、昆布之类,或用疏导疗法(刺血疗法),以及局部注射法,对消除异物感效果较好。各种疗法对慢性咽炎之淋巴滤泡增生往往难以使之迅速消退,而在门诊体格检查中,亦发现有不少体检者虽有淋巴滤泡增生,但并无慢性咽炎自觉症状(如咽干、咽痛、异物不适感,等),故淋巴滤泡形态可以作为诊断慢性咽炎的参考指标之一,但不宜作为疗效评价标准,特别是在科研观察时尤其如此。
10、咽部络脉异常:如果以有无咽部自觉症状为依据来诊断慢性咽炎,则咽部脉络异常不宜作为慢性咽炎的诊断与疗效评价指标,因为在正常人群中(无慢性咽炎症状者),其咽部黏膜脉络也可能呈现出扩张状态,而有慢性咽炎症状的患者,其咽部脉络也可能并无扩张体征。但在有咽部脉络异常的慢性咽炎患者中,其咽部脉络异常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咽部脉络扩张呈暗红增粗如网络状,即古医书中所谓如“哥窑纹”,或如“海裳叶背”,多属血瘀喉痹的体征,治宜活血化瘀为主,用桃红四物汤,酌加丹参、干地龙,甚者加水蛭、土鳖活血化瘀,或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其二,少数脉络扩张、增粗,多属郁热熏蒸咽喉,气血凝滞,宜清金利咽汤加活血化瘀之品。
其三,咽部色淡,脉络清细,多属阳气亏虚之证,属气虚血滞之征,用补中益气汤或真武汤加减,不必专用活血化瘀之法。
以上分列了慢性咽炎干燥感、异物感、疼痛、咽痒、灼热感、“吭喀”清嗓与“半声咳”、灼热、干哕、咽部肌膜异常、滤泡与侧索增生、咽部脉络异常等局部症状、体征的目的,是为了较全面细致的分析其病机与辨证施治。慢性咽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每可见上述全部或数症并存,故治疗时要抓住主症,突出重点,不可将上述诸症分割孤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慢性咽炎的局部体征(咽部肌膜异常、滤泡与咽侧索增生、咽部络脉异常)等,只是标证,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与整体辨证并不一致,如咽部暗红充血可能见于阴虚、郁热、气虚等证,若见于气虚证,则显然与本证不一致。辨证要点是,有全身症可辨时,当以整体辨证为依据,结合局部症状(兼证)的辨识,用药时适当考虑于主方中加入治疗兼证之药;全身症候不明显时,则以局部辨证为主,鼻部症状与体征的辨证认识方面,也存在类似情况。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精诚》说:“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相同的病机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相同的症状又可出自不同的病机。只有谨守病机,求其所属,方能如《灵枢·外揣》所云:“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
验方
清金利咽汤
组成:黄芩10g 栀子10g 薄荷6g 玄参12g 浙贝母15g 麦门冬15g 牛蒡子10g 桔梗10g 甘草6g 木通6g
功能主治:清金利咽。用于慢性咽炎肺金郁热熏咽证。
方解:方中黄芩、栀子清肺热以治病求本;薄荷、牛蒡子疏风清热,利咽止痛;玄参、麦门冬养阴生津以利咽;浙贝母、桔梗、甘草化痰利咽;佐木通清热利尿,使郁热从小便而除,取上病下治之意。
玄参咽喉片
组成:玄参 桔梗 陈皮 法半夏 浙贝母 诃子 甘草
制用法:药物经提取,加赋形剂,制成片剂。每片生药含量0.5g,,含服,2片/次,每天3~5次。
功能主治:滋阴润喉,清热化痰,散结利咽。用于慢性咽炎阴虚证、郁热证、痰浊凝结证。
方解:玄参为君,滋阴生津,清润咽喉;法半夏、浙贝母、桔梗、诃子为臣,清热化痰,散结利咽;佐以陈皮,制君药之滋阴碍脾,助臣药行气散结;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与口味。全方合用,共奏滋阴润喉,清热化痰,散结利咽之功。
玄参僵蚕散
组成:玄参 僵蚕各3g 乌梅1.5g 天花粉 蒲黄 桔梗 青黛 甘草 薄荷 硼砂各1g 冰片0.6g
制用法:研粉和匀,含服。
功能主治:养阴利咽,清热化痰。治阴虚喉痹,咽喉干燥,微痛微痒,吭喀有痰,咽部黏膜暗红光亮,或有少许小瘰增生。
蒲黄僵蚕散
组成:蒲黄 僵蚕 薄荷各3g 赤芍药 天花粉 人中黄各2.5g 牡丹皮 胆南星 硼砂各2g 山豆根 乳香 没药 田三七 玄明粉 硼砂 冰片各1.5g
制用法:研粉,取适量含服。每天4~5次。
功能主治:清热除痰,化瘀散结。治慢喉痹、慢乳蛾,咽喉疼痛,咽异物感,吭喀有痰,小瘰增生、咽侧索红肿,喉核暗红肿大。
柴胡僵蚕散
组成:柴胡 香附 陈皮各1.5g 僵蚕 薄荷叶 甘草 桔梗各3g 石菖蒲1g 法半夏2.5g 冰片0.6g 硼砂1.5g
制用法:研粉,含服,每日4~5次。有热加黄芩3g,咽干加天花粉或玄参3g,有痰加贝母2g,有瘀加大黄1.5g、三七1g。
功能主治:理气化痰,疏风利咽。治气虚喉痹,咽喉不利,微干微痒,异物感,或吭喀有痰,时欲干哕,咽部色淡,或有小瘰增生,色淡扁平。
青白散
组成:青黛 人中白各2g 生蒲黄 硼砂各1.5g 甘草1g 冰片0.5g
制用法:研粉,吹患处,每日3~5次。
功能主治:清热除痰,利咽止痛。用于慢喉痹、慢乳蛾,咽部疼痛、红肿明显。
铜锁匙
组成:肉桂 法半夏 陈皮各10g 薄荷 桔梗 甘草各6g 石菖蒲3g 冰片1.5g
制用法:研粉,每次含服适量,每日3~5次。
功能主治:温阳化浊,疏风利咽。用于风寒喉痹,或寒邪直中少阴,咽喉微痛,哽哽不利,或作干哕,咽部黏膜色淡微肿。
医案
例1
赵某,男,35岁,教师。1981年12月3日初诊:咽干刺痒,异物感,已一年余,平日易疲劳,多梦,便结,时有咯痰,量少而黄。
检查:咽后壁干燥,滤泡增生,色淡红。舌质淡红稍胖,苔少,脉细数无力。证属气阴两虚,津不上承。
治疗:拟益气养阴,生津润燥。养阴清肺汤加减:太子参20g,生地黄、熟地黄、玄参各15g,黄芪12g,麦门冬、牡丹皮、赤芍药、枸杞子、百部各10g,五味子、甘草各5g。
12月10日复诊:服药五剂后,咽部症状减轻,咽后壁变化不大,仍以原方出入并仿张锡纯“咀华清喉丹”之意,嘱其以玄参30g沾冰片、硼砂少许,徐徐嚼咽,共进十三剂而愈。
例2
刘某某,女,34岁,营业员。1979年5月20日初诊:咽中不适,脘腹胀闷不适半月,咽中似有痰梗,然咯之无物,喉中有燥热感,口干不欲饮,纳食减少,倦怠乏力。
检查:咽后壁覆少量稠黏分泌物,有少许滤泡,咽侧索肥厚暗红。舌淡苔薄白,脉濡。证属中气不足,清浊升降失司。
治疗:拟益气升阳,健脾化浊。补中益气汤加减:炙黄芪15g,党参、白术、当归、枳壳、白芍药各10g,陈皮6g,柴胡、升麻各5g。五剂。
5月30日复诊;咽喉不适减轻,咽后壁黏膜淡红湿润,咽侧索肥厚不明显。自觉头目昏眩,心悸不安,仍倦怠乏力,纳可,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无力。为气血两虚,以原方合四物汤加减续服十五剂而安。
例3
严某,男,44岁,教师,1979年7月27日诊:诉咽喉部疼痛已半年余,吞咽不适,纳差,小腹冷痛,便溏,小便清白而多,口干喜饮但饮而不多,腰膝酸痛。
检查:咽后壁色微红,少许滤泡,左会厌谿和梨状窝入口处微红肿。舌淡苔薄稍腻,脉沉细无力。证属肾阳不足,虚阳上扰。
治疗:拟温阳暖肾为治。处方:熟地黄15g,枸杞子12g,茯苓、泽泻、牡丹皮、附片、玄参、麦门冬各10g,淮山药20g,肉桂粉3g(吞)。五剂。复诊时咽痛减,小腹冷痛消失,惟口鼻干燥,耳部烘热。下寒渐化,上热未除,原方去肉桂加黄连、牛膝等,续服十五剂而愈。随访至82年3月,咽痛一直未发。
例4
周某,男,48岁,电工,1979年5月22日初诊:患咽炎一年余,咽喉梗梗不利,似有痰黏着,咯痰白而稠黏,虚烦不得眠,胃纳不振,恶心干哕,大便二日未行。
检查:咽后壁黏膜慢性充血,淋巴滤泡增生成块,色暗红,舌质淡胖,苔腻微黄,脉滑。证属脾虚痰热上扰。治疗:拟清热燥湿,化痰利咽。温胆汤合桔梗汤加减:玄参15g,茯苓、枳实、竹茹、桔梗各10g,陈皮、法半夏、甘草各6g,生姜三片,赤芍药12g,加减出入八剂而愈。
例5
肖某某,女,43岁,工人,1982年10月25日来诊。诉左喉刺痛年余,咽干,喜热饮而量不多,经中西医治疗不愈。并见咽喉梗梗不利,呃逆。纳可,二便调。
检查:左咽腭弓中段有一米粒大小之瘀点(紫蓝色),喉结向左偏开一指处,明显压痛。舌质淡红,左边有瘀点,脉沉涩。诊断为瘀血喉痹,属气滞血瘀证。治以行气活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当归10g,川芎6g,赤芍药10g,生地黄12g,桃仁10g,红花6g,丹参15g,玄胡6g,川楝子6g,厚朴10g,服四剂,诸症悉除。
1983年5月24日因服红参后喉病复发,左咽干痛,喜热饮而量不多,呃逆,左乳房胀及闭经二月余,大便时结。舌质淡红,左边有瘀点,脉沉涩。检视咽喉,见左腭咽中段仍有半粒米大小之瘀点。因其病证与前相同,按上方加代赭石20g,以降胃气之冲逆,连进五剂而安。
例6
周某,女59岁。咽部不适,干燥感、隐痛三年,纳差。
检查:咽部视诊见广泛轻微充血,哥窑纹清细,咽后壁淋巴滤泡大而扁平,色淡红。舌淡胖,苔薄,脉细缓。诊断为慢性咽炎,辨证属清气不升,咽喉失养。
治疗:拟益气升清,清润咽喉。处方:党参、黄芪、白术、葛根、麦门冬各10g,当归6g,升麻、五味子各5g,陈皮、酒炒知母、黄柏各3g,甘草4g。四剂后症状消失。二月后复查咽部正常,随访年余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