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鲁迅的文章会渐渐的被从课本中删除?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

其实说到民国时期,总是给人一种十分新潮的感觉,确实是,民国时期由于新思想的涌入,使得这个时期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十分精彩的一个时期。但这也是一个不得不说是十分战乱的时期。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无数的才子佳人,在这些才子佳人中,鲁迅先生应该算得上是一个领头羊了吧。他不仅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思想家,革命家。主席曾经还说过一句话,说我军有两位司令,一位是武司令,也就是朱老总,一位是文司令,那就是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的文章,就算是你做不到倒背如流,至少也是耳熟能详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在上学的时候,都一定学习过鲁迅的文章,最熟悉的有《故乡》、《阿Q正传》、《孔乙己》等等。

只是,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随着课本的更新换代,鲁迅先生的文章好像渐渐地被从课本中删掉,这又是为什么呢? 记得在小编上学那会儿,很多鲁迅的文章都是需要背诵的,常常因为背不下来而被老师批评。而且每次考试的时候,有关鲁迅先生的文学常识也是必考的内容。 为什么如此重要的人物,却被从文章中删除了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首先,鲁迅先生的文章具有极强的批判性,批判这个社会,批判人,批判制度,甚至连汉字都会受到批判。其实在当时那个时代,鲁迅就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喷子”了。只是鲁迅的“喷”跟别人的不太一样,他的“喷”是从来都不带脏地的。就比如说《孔乙己》,在小说当中,孔乙己十分的穷苦,就是人们口中的笑柄,但是孔乙己却对此并不觉得什么,他安心的接受着这一切。连反抗都没有。而最终的结局就是,被地主阶级所吞噬。 这篇小说所揭露的,就是科学制度对于知识分子的迫害,十分强烈的表达出了对于封建社会的不满。

第二,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好理解对于很多小学生,甚至是初中生,都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鲁迅的文章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隐晦的含义,很难理解。而且他的文章又比较的偏激,有很多不文明用语。这样的文章对于未成年来说,多少都有些偏激,对于孩子的教育意义并不太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