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 · 感言西湖(三 )
(2009-12-27 18:33:25)
西湖是风景的西湖,更是人文的西湖。数不清的名人轶事散落在西湖的四周,随处都可抓到历史的痕迹,在西湖边游走,就象是在与历史一起散步。
湖光山色是西湖的容貌,历史文化才是西湖的灵魂,还有西湖的那些人。
威猛的将军啊,不管你是用弓箭还是石塘保护了这里的人民,你的身躯永远被人民矗立在这里了。
历史上的钱王应该更加文气些吧。看来面对痛苦的潮灾,钱塘人民更愿把他当作威武的保护神,而不是仁慈的国君。
大门外是喧嚣的马路,大门里是凝重的祭殿,历史和现实之间也就隔着一道门的距离。
他在想什么,是在悔恨自己的罪恶,还是在诅咒成为替罪羊的命运,也许更是在哀悼自己出现在了不应该的年代。
他又在想什么。从小就知道他是个英雄,听评书时总是不想听故事的结局。但当我看完陈列馆里的介绍,知道他曾经掌握了朝廷三分之二的兵力,就很理解了他的归宿。
我们的历史就是由英雄和决定英雄命运的人共同写成的。
四个大字,说尽了一生。
好一个西泠,好一个唐寅。伯虎从这里一直追去了灵隐寺。也许他追的太急,忽略了桥旁曾经安葬的一位美女。
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是对她的评诉。不管曾经如何,她留在了历史,而且融入了西湖。
西泠桥旁还有一位巾帼,这是真正的勇士,能以西湖命名的只有她。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称豪。一腔热血情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有西湖美景相伴,山怎么会孤呢?
孤的不是山,而是心。
孤山下,他会感到孤吗?
据说建国后要求在每个城市里都要立一个鲁迅雕象,杭州的就建在了西湖边上,虽然这个江浙人与西湖的关联似乎并不大。
关于鲁迅,从小学到大学,语文课本里一直遇到他,又陆续在书本以外的地方想到了一些:
第一,他是个很自我的人。上学时学了他的《呐喊自序》,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求学时的几次折腾,遇到不满意的学校或专业就退出重来,最终去了日本,不象现在的孩子,大人让考哪所大学就考哪所。
第二,他是个很实际的人。因为他无数次的骂了常凯申,但好象从没骂过杜月笙和黄金荣,虽然他与他们在一个城市里生活了很多年。
第三,他是很幽默的人。《阿Q正传》里发明了“赵姓的真本家”和“假洋鬼子”,还把最后一章叫做“大团圆”,没有幽默底子的人是攥不出来的,虽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特写实。
第四,他不是个好脾气的人。好听点叫眼里容不得沙子,不好听就是小心眼了。曾经在书店看到过一本书《被亵渎的鲁迅》,里面收录了一百多个名人批评或是骂他的文章,竟然有李四光的,可惜当时没仔细看,现在特想知道李四光怎么和鲁迅结上了梁子。
第五,他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北京的老虎尾巴经常作为他生活简朴的例证,但在上海时每周末都带夫人和爱子去最好的馆子,就象最严厉的教师对自己的孩子也是百依百顺。
哥是人不是神。
要是没有墙上的题匾,肯定想不到这个南方随处可见的小门洞里,就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西泠印社了。怎么看怎么觉得象是哪个乡政府。
一百年前,真正懂国学的人们自发成立了印社,那是只有大师才能参加的,更只有大师里的大师才能当头。今天,印社似乎还在,似乎也有活动,但似乎与中国文化无关了。其实还不如让印社成为历史,因为已经没有可以让它不成为历史的人了。
在西泠印社的山背面有鸡毛信故事的雕像,好象上几十年前的作品。
特别佩服那位决定把鸡毛信雕像放到西湖边的仁兄的智慧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