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丹麦,一个童话国度的幼儿教育
▲李镇西和张燕在丹麦
丹麦是安徒生的故乡。安徒生和他的童话享誉世界,丹麦如同一个童话的国度也为世人广为周知。童话中的鱼美人、丑小鸭、拇指姑娘等都是中国人所熟知和喜爱的。近几十年又有乐高、嘉士伯等进入了国人的日常生活。
2018年我有幸参加了“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第二期培训项目,成为其中一员,在丹麦生活了两周,通过讲座和学习讨论、参观、现场考察,以及实地操作等活动,包括与家长沟通,对丹麦的文化及其幼儿教育有了一些了解。两周尽管短暂,但所见所闻很多事物令人感到惊奇、震撼,独特的体验式学习,以及所有参与者共同经历的学习生活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丹麦:一个童话国度
当飞机在哥本哈根落地,我们一行等候大巴来接时,就被机场迎来送往的一幕所感动,很多是举着鲜花接机的,也有的是家人带着孩子。接到期盼的亲朋相拥而上,令人感到这是个温暖的国度,丹麦人注重亲情也可见一斑。在丹麦,很多聚会活动、音乐会或是饭店进餐常常会点上蜡烛,营造美好温馨的氛围,因而蜡烛的生产和消费占据世界第一。
从哥本哈根到目的地北菲因岛,以及去欧登塞市及周边的小镇,途中大片的原野农田,高屋顶的童话小屋、城堡,让人感觉这里简直是童话的国度。位于北欧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一年中6个月的冬季,多阴雨大风而少晴——我们在的两周之内,仅4天放晴的日子,而且海洋性气候,天空常常风云变幻、神秘莫测------置身其中,令人遐想连篇。这样看来,丹麦之所以会出现安徒生和他的童话应该不是偶然的。
欧登塞市是丹麦第三大城市,是安徒生的出生地和家乡。走在街道上,两旁的建筑和店面大多建于数百年前,令人感到历史深厚。这里到处是安徒生的塑像,以及他童话中场景和角色的雕塑,如打火匣中的士兵、拇指姑娘从花朵跳出……
丹麦是全球最幸福的国度,幸福指数在156个国家排名中首屈一指。丹麦人在一个资源并不富足地方建设了经济发达的国家,令人刮目相看。丹麦是农业和畜产大国,食物自给率为300%,清洁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达到43%。高福利制度来自于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财政会对一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弱势人群给予更多倾斜。
丹麦高等教育入学率不如日本,但这个仅有570万人口的国家却出了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丹麦对个体的尊重,多样化选择、以人为本的教育和民主社会制度,鼓励思想独立,因而不难理解为何这个国度极具创造力。“HYGGE”是丹麦一个特别的词汇,在其他语言中很难找到确切的表达,大致意思是自在、舒适,又有与人相聚的快乐之意。丹麦人认为幸福和美好是他们自己创造的。
民众学校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丹麦文化。这是自19世纪40年代基于格隆维思想创立的,目的是帮助农民学会民主,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民众学校的出现也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有关,农民在长达6个月的冬季学习知识,从而联合起来建立农业合作社,改进生产和销售方式,推动民主的实施。民众学校的教育是从底层开始建立的。尊重每一个普通人,尊重每个人他本身是谁,尊重他们的人生经验,基于这一点帮助他们提升,通过对话去学习。
民众学校并非学历教育,而是面向16~ 60以上的成年人,属于非正规教育。民众学校顾名思义关注底层民众、平民,一般提供少则一周、多则半年的学习生活。当下的民众学校更关注青年人,我们在北菲因学校时就有残疾人班、肥胖人班,以及国际班等——让难民与他人互动、对话,融入社会生活。其使命更注重人生导航,引导人们对人生重拾信心和热情,以便更好地生活。民众学校在丹麦文化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丹麦民主的基石。
我们所在的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就设在北菲因民众学校——一所简朴的没有围墙的学校,在这里我们有机会很好地体验了一把丹麦文化。这种文化是自下而上生长起来的。在丹麦,普通人能够发声,不同的声音可自由地表达,社会阶层分化情况比较弱。
丹麦每年都有慈善周开展各种募捐慈善活动。为社会公共事务和需要帮助的人群服务的社团和志愿者也很多,至少有80%丹麦人参与志愿者活动。福利性社会让人们有了存在感之后,想的是回馈社会,为别人做事,自我满足感更强。由此也能看到丹麦国民单纯、善良、正义和真诚,社会和平安宁。
丹麦的幼儿教育
丹麦的第一所社会公共幼教机构出现在1901年,是一对夫妇兴建的半日的幼儿园。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国家的公共事业。至今,2~ 5岁儿童入园率达到96%。
丹麦的幼儿园称作”Day Care”,是对幼儿兼有看护和教育的机构,属非学校教育系统,更强调照顾孩子的生活,具福利性、服务性。有学者这样定义幼儿园:儿童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参与自己童年生活的地方。这里没有传统的课程,不分学科,孩子的任务就是玩,可以参与不同的活动,在玩中学。
1.幼儿园的主要类型
幼教机构按收托孩子的年龄分为三类:面向小婴儿的托儿所、3~ 5岁的幼儿园,以及混合年龄的幼儿园,以后者居多。根据不同的举办方也有三种类型,即公办的、私立的,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合作幼儿园”或称民间自办园。三者之中,大量的是由民间兴办家长参与的幼教机构,由董事会自主管理。
在丹麦,每个孩子自出生,国家就给钱,这钱会一直跟着孩子走,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公办的通常是地方政府举办,是免费的;私立的则需要多付费;民间自办园则付费较少,其经费来源政府与家长的比例为70:30。
家长选择后两者意味着能够更多参与教育和管理,办自己满意的幼儿园。向我们讲解的一位男性副园长就是由有家长参与的董事会考察聘任的。此外,还存在着家庭托儿所,家长在养育自己孩子的同时向周边社区提供育儿服务,多收托几个孩子,政府给予照料者工资报酬等。
幼儿园是根据公众需求开设的。每周幼儿园开园时间为40-60小时。幼儿园作息以某园为例,6:30开门并提供早餐,为有需求的双职工服务;8:00-9:00大多孩子入园,开展各种活动,内容会根据每月或每周的主题而进行调整;11:00午餐;12:00户外游戏和运动;14:00大厅集合,老师与孩子进行不同类型的一些小话题,包括听、说和吸收知识方面;15:00工作坊活动,有不同类型的艺术创作等;17:00离园。
2.幼儿园的建筑及园舍设施
在丹麦,我们有机会探访了5所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全部融于社区生活之中,感觉完全不起眼,大门以及园内设施非常简易和普通,与周围街区环境没有什么大的差异。如魔笛幼儿园就是个栅栏门,幼儿园名称的标识则为一正方形的图画牌。
丹麦幼儿园大多非常自然朴素,完全没有任何鲜艳突出,五光十色等。丹麦幼儿园一般是平房,顶多两层,户外设施常常与自然环境顺势而为,形成一体。设施场地是原生态的,大量的是用原木制成的,有树屋,滑梯就在小山坡上,沙箱、秋千、平衡木: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有趣,让孩子喜欢玩,并且具有冒险性、挑战性。
由于常常阴雨,有的园在室内也有供小孩子爬和滑的简易垫子,以及感统设施等。
幼儿园中无论户外还是室内,常常为孩子设置有专门由他们享用的充满神秘感的小屋、城堡或其他有意思的去处,如一张旧的大柜变幻成为通往“森林”的大门,户外大树中间的小屋联通索桥 ……
3. 幼儿园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丹麦幼儿园有六大目标:个体技能、社交能力和包容性、语言发展、身体和运动、自然和自然现象、文化表现形式和价值,这六个方面综合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实施分科教学的课程。
“丹麦幼教模式就是玩”,成人要帮助和支持孩子玩,在玩中学习。幼儿园要让孩子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每天很多时间是在户外玩,他们要自己穿衣外出,自己决定玩什么,如有玩沙、玩泥的,骑车、爬树的:多是自由散漫地玩,没有统一的上课。
我们去一所幼儿园的时间大致是中午1点,小婴儿正在户外午睡。交流中,园长表示,孩子在户外睡眠可以听到鸟鸣,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为什么不呢?有人质疑这样做的依据,回答是这是丹麦人的生活习惯使然,是常识。
在幼儿园,通常没有统一的排队,没有统一 起床时间,而是谁先睡醒先起来,先换好衣服的就先出去玩。即使刮风下雨,孩子也会去户外玩,丹麦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天气不是问题,穿合适的衣服就可以”。这里不是成人在做选择,而是从孩子出发,从有益于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考虑。
老师不是自己想当然,而是要不断地揣摩孩子,“把自己当成孩子”,了解什么是他们最需要的。课程多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老师要有好奇心,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要让孩子遇到对他们充满兴趣和关心的人。幼儿园要让孩子接触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包括足疗、骨头小人——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去上学,参与社会生活。
我们看到的老师是与孩子一起生活的态度平和亲切的成年人。有这样一些细节,如,老师把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的孩子抱在怀里安抚他;一位老师把孩子举高高如同亲子之间的亲密行为。这里的教育自然而然了无痕迹,多为不教而教。
4. 一场“幻想之旅”的情景剧
在丹麦幼儿园常常能够看到安徒生童话故事及其中的角色、场景,安徒生一直没有走远,就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如魔笛幼儿园设有豌豆公主的场景,很多幼儿园进行安徒生童话戏剧的表演活动。我们观摩了一场由孩子自发地根据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依原有故事即兴表演的“幻想之旅”,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有了真切的感悟。
所谓 “幻想之旅”即没有任何事先设计好的主题、角色与情节,完全由孩子们即兴创造。老师先让每个孩子说他想让自己成为什么即扮演什么,有的说自己是国王或王后、公主,有的说自己是美人鱼,有的说自己是猫咪……还有乐高的国王、骨头小人等,老师大致与孩子沟通了各自居住的地方,如王宫城堡即室内一边的沙发,海边则为对面的一块毯子等。
表演开始,老师和孩子是一边演一边编情节,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老师的作用是提问启发孩子的想象,或是串场引导,推动故事的展开和延续,促使几个角色或场景间发生关系。
如,乐高国王要做什么——想去城堡,先是挖地道,但王宫的国王不同意,对方行为被严厉禁止,于是老师引导大家“发生了什么?怎么办?”改为制作钻石,之后送进城堡——小猫咪跑出皇宫去找美人鱼,可能溺水,公主把她拽回来,国王按电钮关大门。中间有演不下去的情况或出现突发情况,比如扮小猫的孩子因入园时间不长,有些不适应,情绪转低,老师及时关注,并根据当时的情景不脱离故事情节地予以自然的引导。
整个过程体现了玩中学,孩子们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并展开惊人的想象;在表演中了解行为界限——小猫不能跑到水里;又在与人交往中读懂他人的情绪意愿,以及矛盾冲突的解决。这些都不是成人能够通过说教告诉给孩子的。
表演没有排练,也无特意设置物质设施,或专门的场景布置。活动不是着重结果而是过程导向,孩子全部参与在情境之中,学习和享受过程,大家都非常舒服开心,最后随着故事的开展,在老师建议下孩子们自然地一起唱起歌来,在歌声中结束表演。这样的表演或许可以称之为“开心之旅”。而且以上所及有关社交能力、语言发展、身体运动及文化表现等目标通过表演游戏得到实施。
再读安徒生
说起安徒生,国人都知道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儿童文学界通常会参加每两年一次的国际安徒生奖(1956年设立),安徒生在中国的影响局限于这样狭窄的范围,不得不说是很遗憾的。
在丹麦我们有机会再次与安徒生相遇和对话。安徒生始终持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的童话可以用于各个年龄及成人,适用于每个人的人生,而并非仅仅是给孩子的。安徒生及其童话的内涵丰富深刻,除了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还体现勤奋向上、正直、善良、公平、真诚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如,《皇帝的新衣》以孩子般的真诚反衬成人的虚伪,又提倡打破常规,注重孩子拥有书本之外的能力等等,虽历经数百年至今光彩依旧。国人需要再读安徒生,获得人生启迪,发掘和拓展其普世文化价值和精神,为我所用,为当下喧嚣功利的社会注入一支清新剂。中国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也应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发扬,要增强历史感。
中国和丹麦在幼儿教育领域尽管存在国情差异,很多方面无法照搬,但丹麦幼教的一些理念和实践的确值得学习,如能加以借鉴善莫大焉。中国幼儿教育近年发展迅速,但往往对形式的关注大于内容,过于崇尚物质技术,却忽视了人。迫切需要进行实质上的变革。知易行难,呼吁幼教人起而行之,知行合一,切实有所作为。
1.让孩子成为孩子
在丹麦幼儿园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的孩子像孩子,他们稚拙、真实,天性尽显,孩子的一日生活就是玩,各种玩,自由地玩。来自于自然的孩子最喜爱在户外玩,爬高、玩泥、骑车,甚至于在地上爬着玩,有句话“孩子越脏越快乐”,又“天气不是问题”,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几乎成为社会共识。
孩子在自然中身体会增进感受天气温度的能力,增强体温调节力,同时获得多种感知甚至体验惊险,如泥和沙的性质——而我们则更多是成人自己觉得脏,觉得冷,或是有危险,因而限制孩子的行为,也剥夺了他们的成长。在幼儿园看到的场景:几个换好衣服的孩子爬上山坡,排在第一个的男孩从山顶上的滑梯滑下来并得意地向我们挥手;一位妈妈接孩子离园,走出大门几步,小不点折回去,在门口的小水洼处蹚水玩。
2. 生活比天大
丹麦明确幼儿园属于非学校系统,不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我们却将其纳入基础教育,再来管制监控幼儿园不能教知识,批评小学化?定位错误必然人为地制造出问题。
丹麦人认为书本不是最重要的,“生活比天大”,生活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因此要求教师有足够耐心,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丹麦幼儿园多原生态融于社区生活。六大目标不是分科目系统教学,而是综合地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教师明了每日活动都需围绕这些目标,机构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丹麦同仁常常强调常识,以及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关注。
在丹麦,幼儿园就像是孩子的另一个家,是他们生活和游戏并得到简单快乐的地方。
3. 尊重个体接纳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他自己”,有独特的感受和能力。要让他们在自己认知基础上做自己,自己去发现结论而不是老师告诉什么是对的或错的,更非提供标准答案。老师致力于支持每一个孩子,不忽视安静的不爱说话的。情景剧中老师及时关注到一个小女孩情绪低落,用“小猫困了,不吃鱼骨头了,要睡觉”并将她抱在腿上,没有脱离故事情景不动声色就化解了问题;又看到一男孩手中小玩意出问题,哭了,老师安抚之。
尊重个体也意味着接纳差异。要了解每个人是不同的,尊重他的选择。孩子也要既看到自己,也看到别人。
丹麦教育者在提及个性的同时也强调社会性,认为孩子要与其他人有关联才能够学习和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社会化,帮助孩子学习如何成为社会一员,做人,而不是注重特定知识的灌输。要引导孩子学会团体生活,建立规则而不是个人为所欲为。
又如孩子在敲击器乐演奏时,不是注重技巧,而是强调规则,要伴随音乐该起则起该止则止,孩子要能够根据提示分别演奏不同的打击乐器,从而在参与活动和共同生活中,了解和遵守行为界限,建立必要的秩序。
4. 教育是点亮而非改变
“教育是点亮而非改变”,背后是对人的尊重。点亮即让从个体从内心产生动力,人要在自己认知基础上做自己。“对话”是丹麦的关键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要在交往中通过对话去学习,强调相互的学习影响,而非单向度给予或改变(是with非to)。“老师站在前面,并不意味着权威,人人都可以质疑”这些均为丹麦文化。
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之间也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服从的关系,双方是平等的一员,教育对象不是被动的,不是以我即教师为中心去灌输,而是引导启发,激发孩子发展的内在动力。师生之间、孩子之间应建立安全平等的交流方式。
丹麦幼儿园的老师拥有教育自主权,能够自己做判断和决策。 老师要创造有趣的活动吸引孩子,让他们感到安全而又具有挑战性。这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而常常要“把自己当成孩子,不断去探求孩子的需要是什么”。
如“幻想之旅”中老师要能够关注每一个孩子,把控行为方向,以及敏感地意识到问题苗头等。老师不露痕迹的引导展现了教育艺术和智慧,除了专业学习,更取决于人生经验和对孩子的深入了解。
幼儿园也有教研,老师之间相互平等的交流对话,或是定期开展园所教研。幼儿园教师更多是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自我激励,而不是靠外在的评优、上等级。幼儿园如同一个大家庭,大家不是正襟危坐,而是相互理解信任,彼此之间的关系真诚、简单。家园之间关系也比较和谐,如孩子发生意外伤害多会得到家长的理解,而非矛盾升级造成对孩子的再次伤害。 “成人快乐了,孩子才能快乐”。
总之,在丹麦考察幼儿教育,看到孩子就像孩子,幼儿园也是幼儿园应有的样子。 中国幼教也需要回归本源——生活、简单、自然和安宁,回到久违了的朴素常识。因此迫切需要教育行政对幼儿教育放权,对教师放权,同时下大力气增进服务和重建信任;教师即每一个教育者个体更需要增强主体意识,要觉醒和点亮自己,拒绝抱怨和苟且,本着应有的教育良知做教育。
教育中人是最重要的,要尊重人,关注孩子、敬畏生命,如同安徒生那样“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做有温度的教育。
教师是直接接触孩子和家长的人,是每天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所谓“教师是最后一公里”,这意味着无论外界的环境包括政策如何,都要通过教师而发挥作用。因而教师务必从自己、从当下做起,抱有童心和激情,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付出力所能及的努力。
本文作者: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