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华】 “避斯”不是骂人话
作者/田 华
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就连我的华阴乡党都觉得自己家乡人的话土,拿不出手。比如,把舅舅家也就是妈妈的娘家称做“渭家”,许多华阴人就觉得这种称呼土得掉渣,他们要跟着外面大地方的人把“渭家”叫做“外婆家”,可他们哪里知道,千百年来,中国历史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从来没有妇女的地位,那时候,外婆何以当家?亦何以有家?那只是舅舅的家,换句话说,也只能是“渭爷”的家才对呢!关于“渭家”,前不久我在《华阴文化知多少(系列之十一)𡿨渭家〉》一文中已经作了详解,故本小文就不予赘述了。现在,就华阴人口中最习惯最常见的一句平常话“避斯”说起吧。
大家可知道,华阴人在不喜欢谁的时候,会说让谁“避斯”这句话,准确地说,不是一句话,而只是两个字。那么,“避斯”这两个字真的很土很不雅,是骂人的话吗?
这两个字,在我们华阴,在我的华阴乡党口中是最平常不过的字了。而且,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它是一句骂人的话。
殊不知,这两个字不仅仅不土,而且,更不是骂人的粗鲁话。
“避斯”,由“避”和“斯”二字组成。在汉语言文学中,“避”字被解释为设法躲开,即如:避雨。避暑。避世。避讳。回避。避重就轻。避世绝俗。等等,也当作防止的意思,如: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针等。
就“避”字的笔画数来说,共有16画,而部首则是:辶。避 ,读作bì ,动词。为形声。从辵(chuò),辟声。本义为躲开,回避也。
在《说文解字》中,避解作回也。可是,《说文》要比 《国语》和《苍颉篇》晚得多,据说《国语》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而《苍颉篇》一书,又是我国最早最古老的启蒙识字书,是由李斯的《苍颉篇》、赵高的《爰历篇》和胡毋敬的《博学篇》组成,人称之为“秦三苍”也。
对于李斯何许人也,在这里,自以为毋庸赘言,我相信前不久刚刚播放完毕的《大秦赋》,已经让李斯这个战国时代的政治家、文学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但是,对于左丘明这个人并非大家都熟悉。
左丘明者,春秋时代的鲁国之下的附庸国——小邾国人也,生于前502年~前422年之间,姓丘,单字一个明字为名,因其父任左史官,故也称之为左丘明。
在左丘明的《国语·周语》中有“无乃实有所避”的句子,“避”即为“躲避”之意已经出现;而李斯的《苍颉篇》虽为统一天下后所实行的“书同文”国策之政治产物,但却确确实实是我国最早最古老的启蒙读书。《苍颉篇》成书应在公元前208年之前,那时,该书就记曰“避,去也”。从此之后,从晋代到清代的史藉中皆有“避”字出现。如《桃花源记》 中就有“自云先世避秦乱”的说法,而清人周容的《芋老人传》亦记之“有书生避雨檐下”。这些,都说明“避”字乃是我先祖文人们常用之词,一般用意是以“躲”解也。
其中,也有用以“离去”之意和“隐藏”之意的。
如成书较早的《礼记》和《吕氏春秋》中都有。如《礼记·曲礼》之“左右攘避”,“攘避”被注释为:疏远也。又《吕氏春秋》中的《直谏》一节中也有“桓公避席再拜”中的“避”即作“下席也”或“离席也”解。此即去的意思。还有一种解释,即当作“避让”。如谦让、辞让、让贤、让路等。而《史记·袁盎晁错传》中的“避吾亲”则是当“隐也。”讲。
总而言之,“避”之一词,自古即做“躲”作“离”作“让”作“隐藏”之意讲。
从戏剧和影视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各级州府衙门的大堂上,常常有四块牌子分别书写有“回”“避”“肃”“穆”字;在封建时代,凡是官员巡视,帝王巡幸,都会在队伍之前由皂隶扛着书有“”回”和“避”两个大字的大牌子的。这里的“回”与“避”的意思均为“与之无关的闲杂人等”,都必须避的远远的,不得有所干扰。
华阴人嘴里说的“避斯”中的“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字,在这里把“斯”字置于“避”字之后,纯属语意助词,也即虚词耶。
所以,华阴乡党口里所说的“避斯”,并不是骂人的话,而是让某某离xx人或xx事拟或是xx地方远一点的意思。
有些人懵懵懂懂的把“避”字理解作“屁”,主要还是“避”“屁”二字发音较近的原因。其次,是人们对这个词,只知道是在生气时讨厌谁的时候用的话,所以,就把“避”字理解为骂人的话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了。
经过如此追溯如此考证如此捋顺,竟然发现我的华阴我的乡当,他们说让xx避斯,或者说让谁谁避远一点,并不是骂那个人的,而实实在在是当时当事当地,并不需要xx人在场,而xx人在场的话,则不利于某人某事以及某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已。请看,现代司法制度不是也有一项叫做回避制度的吗?华阴乡当为了某人某事好商量好处理好进行起见,他们用“避斯”二字,让某个人离远点,走开点,并不是华阴人发明的专利,也不是华阴人的粗鲁与土气。
到此,我为我的华阴而骄傲,也为我的华阴乡党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