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路专栏 | 3 谁来为乔家路喝彩

前言

18年前,当我路过乔家路西端头、河南南路先棉祠弄口时,见到上海市区内仅有的一座黄道婆祠堂的遗址上造起了一幢高楼,便觉得不可思议。于是,请了同济大学的阮仪三教授与《新民晚报》的记者一同前往乔家路实地考察记录。几天后,《新民晚报》刊发了一整版的报道,引起了社会轰动,从而揭开了乔家路的神秘面纱。现在,乔家路已被列入上海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名单里。为使乔家路上的人文历史不至于被湮没在滔滔的历史长河里,特撰此文以记之。

我是生在乔家路长在乔家路上的原住民。我的外公姓朱,是上海本地人。清末,我外公在“乔家栅”饭店里当大厨。由于外婆家住在松江叶榭镇,来往于老城厢之间很不方便,于是,外公就把家搬到了老城厢小南门的“救火会”里居住。那时,朱姓人家的太太朱王氏(上海本地人叫“阿太”)从徐光启后人手中将乔家路上徐光启故居“九间楼”这栋建筑全部买了下来。于是,我外公带了他的一门姓李的亲戚一起住进了“九间楼”。后来,我外公一家又搬到了对面的“修仁堂”里居住。现在的“九间楼”里,还居住着朱姓人家的后人。

由于我祖上几代人曾在小南门救火会、乔氏家祠、徐光启故居“九间楼”、乔氏家族的修仁堂里居住,与“乔家栅”又有着渊源的背景。再加上从小一直听上几代人讲述乔家路的古往今来。所以,我对乔家路有着深厚的感情。

乔家路路名的由来

1

乔家浜的路名由来,与川沙的乔氏家族有关。

元末明初,现在的乔家路这块地方只是一条河浜,没有路名。那时候,乔氏家族中最早一支从川沙迁居于此的是乔彦衡三世与他的两个儿子乔镇、乔钧四世。后来,乔彦衡长子乔镇(字孟安)迁居上海县城,从医。乔镇的长子乔纲迁居奉贤南桥。次子乔纪迁居上海县北桥,后裔迁入上海县长人乡十六保,时称“闵行市”,即现在的闵行江川街道。其他子孙留居上海县城内。

同治《上海县志》也说:“(乔)镇以下,世为名医,其族有名节者,字西墅;节子鼎,字中立,皆征为太医院供奉。宠,字月湖,尤精医。世居邑城绣鞵桥西,制药济人无不治者,人号所居为药局弄。”今乔家路上尚有“药局弄”,就是为当时称呼的遗留。明初,乔镇迁居药局弄绣鞵桥西,即同仁辅元堂、药王庙和乔氏家祠处。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乔镗是川沙人。乔氏家族的乔镗九世与其儿子乔木十世从1553年起在川沙抗倭。乔木在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中进士出任吉安太守。从乔木这一代起,这支乔姓家族就陆续从川沙迁徙到了城内聚居。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时,乔镗的孙子乔拱璧十一世也中了进士,乔氏家族便成了三代进士的显赫人家,在上海城里的地位日渐显赫。乔氏家族来到邑城这块地方,先后在现药局弄修建了“乔氏家祠”;在现乔家路凝和路转角处修建了“修仁堂”;在现永泰街俞家弄口圈建了乔氏家族的“祖茔墓地”;乔镗的曾孙乔炜在现乔家路凝和路口修筑了“也是园”;乔家又在现凝和路乔家栅路口与现光启南路乔家栅路口的水道处设立了水道界碑,人称乔家栅。到了明代中后期,乔氏后人又在现乔家路中段处建了“最乐堂”。

修仁堂

由于乔家三代进士的显赫家族背景,更由于当时河浜两旁的“乔氏家祠”“修仁堂”“也是园”“乔家祖茔墓地”“最乐堂”“乔家栅”以及药王庙的地皮等,都是属于乔氏家族的,在当时当地很有影响。所以,居住在河浜两边的人们将乔家聚居出入的这个地方叫作乔家浜,1914年填河筑路以后称乔家路。东段填平称乔家路,中段筑成凝和路,西段修成尚文路。

徐光启故居“九间楼”

2

人们只知道徐光启故居“九间楼”在乔家路234号-244号,但其正门在哪里,却鲜为人知。

其实,徐光启故居的正门是在现在的俞家弄187弄底(即原顾家弄23弄底)与俞家弄193号(即原顾家弄25号),那里是太卿坊原址。“九间楼”是一座朝北的建筑,坐落在原乔家浜(现乔家路)的河畔。按照我国江南住宅建造的习俗,是不可能造一所大门朝北的居所。其正门必定是在朝南的方向。

徐光启故居九间楼

徐光启出生在徐氏宅院的最后一进楼里,该楼原名叫“后乐堂”。明末,清兵南下时,徐光启已死,他的住宅遭到火焚,仅存乔家浜(今乔家路)畔最后一进楼房,上下各九间,所以,住在乔家路上的人称这幢楼房为“九间楼”。徐光启居住在“九间楼”的第三进房里。第三进房子的背后是一条浜,无余地可造二进、一进的房子。那么,其二进、一进房子的位置就必定建在往南的土地上。按照这个推断,就要往南面推40米至50米的距离,推进到了俞家弄。

在俞家弄193号-197号(原顾家弄25号)确有一座二进深的明代宅院,其位置在徐光启故居“九间楼”的前方,是民国时期上海工商界领袖、上海近现代市政建设的奠基人陆伯鸿故居“陆敬德堂”。人们曾一直猜测,“陆敬德堂”这幢明代建筑是否与徐光启的房子有关?所幸的是,这种猜测,在陆氏家族后人出示的陆氏家谱与房产地图中得到了证实。“陆敬德堂”正是徐光启祖居的一部分,是徐氏家族的原房产。陆氏家谱里清楚记载:陆氏先人陆嘉禄,四川成都人,由徐光启劝化入天主教。其孙子、陆氏第3代传人陆兰亭(圣名陆若翰)于雍正年间(1723)来到上海定居,从徐光启后人手中购入徐氏家族的这套宅院,后改建过。陆氏家族的第六代后人陆伯鸿就出生在这里。在陆氏家谱里,还有一个重要记载:陆兰亭的妻子,即陆伯鸿的曾祖母陆徐氏(圣名沙斐亚)是徐光启的后裔。

据《上海徐氏宗谱》记载:徐光启出生在“太卿坊祖宅”。“宅邸东靠太卿坊,北临乔家浜。”

那么,太卿坊究竟在什么位置?太卿坊究竟是路名,还是弄堂名?无疑,太卿坊应是弄堂名而不是路名。如同乔家路上的“乔家坊”“勤慎坊”以及泰康路的田子坊、四川北路的永乐坊、雁荡路的金雁坊一样,应是一条弄堂。现俞家弄187弄这条里巷,完全具有了太卿坊的特征:该巷长约20米,宽有五六米,路面原来是石板路,是用花岗岩长条石铺成。而且,该弄堂深处(原顾家弄23弄)的左侧有一条通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通达“九间楼”。

陆伯鸿故居

3

俞家弄东起中华路小南门火警钟楼旁,终于凝和路。1949年前,光启南路东面的那段路叫俞家弄,光启南路西面的那段路叫顾家弄。1949年上海解放后,统一改称俞家弄。

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老城厢——上海之根》载文:“陆宅在顾家弄(今俞家弄)193号,陆氏祖先于清雍正元年(1723)定居上海,从徐光启后裔手中购入,后经翻修改建。结构为砖墙立柱,抬梁式木结构,榫卯组合,二层楼房,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建筑面积792平方米。这幢拥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宅院为抬梁式木架构、榫卯结构,平面布局为三合院式样。第二进的楼上部分区域曾设私人小教堂,似昭示该宅院主人的宗教背景。”

时过境迁,和这一带其他房子一样,陆氏家族的房子早已褪去昔日辉煌的外表,彻底融入了周围的破旧不堪之中。现在,人们只知道黄浦区北施家弄146、152号是陆伯鸿的故居(其实,那只是陆伯鸿与其弟陆仲麟于1910年建造的新居),却忽视了俞家弄193号这幢具有四五百年历史的陆伯鸿更早的老宅故居。

陆伯鸿原名陆熙顺,系乔家路俞家弄人。曾在法租界中法学堂(今光明中学)学习,18岁考取秀才,毕业后去法国留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后被家人送到董家渡天主教堂里学习法语。

陆伯鸿是旧上海的工商巨子和慈善大王,也是上海的华商领袖与近现代市政建设的奠基人。他兴办的企业多为上海城市建设必须的公共事业,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地位,为上海的近现代化打下了基础,有的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如:华商内陆电灯公司,解放后改为上海南市发电厂。1912年,陆伯鸿招股集银20万两创立的华商电车公司,当时被誉为“华人破天荒之自办电车也”。次年8月,上海华界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从小东门至高昌庙,全长4.97公里。为招徕乘客,在车头上安装“绿、白、红”(与“陆伯鸿”谐音)3色电灯。1918年,电灯、电车两公司合并,改名“华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陆伯鸿任总经理。1921年,陆伯鸿与德商合资经营和兴钢铁厂,生产优质上乘的竹节钢,供应海关大楼、沙逊大厦、闸北水电厂、法商自来水厂和南京中山陵等工程。1949年后该厂改为“上海第三钢铁厂”。1924年,陆伯鸿与朱志尧、杨在田等创办“大通航业公司”,订造新轮鸿大、隆大,后续建志大、正大4艘轮船,垄断经营“小长江”航线。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陆伯鸿将其中一艘轮船自沉于江阴附近长江之中,阻止日军西进。

除了兴办实业,陆伯鸿还积极从事宗教活动与社会慈善事业。先后创办了新普育堂、上海普慈疗养院、圣心医院、中国公立医院、南市时疫医院、杨树浦诊疗所,1917年合办北京中央医院,建立7所慈善机构。其中1913年创建的新普育堂,分设学校、工场、医疗、养老、育幼、残废、疯癫等各部,陆伯鸿自任主任,请天主教修女为看护。开办初的6年中,先后收养10万余人次,施医赠药逾200万人次。此外,他还创办了包括金科中学(位于上海胶州路,交给美国耶稣会管理)在内的5所男女中小学校。

由于陆伯鸿在实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个人威望,曾受邀担任许多行业协会与地方事务机构中的领袖。1927年甚至担任了法租界5名华人公董局临时委员会的委员之一,成为上海2个租界中最早的华人董事,改变了上海租界长期以来只有外籍董事的状况。

陆伯鸿故居

中华邮票会

4

现在,集邮爱好者成千上万;集邮团体组织遍布全国各地;中国的集邮团体也加入了国际集邮联盟组织。但是,许多集邮爱好者不一定知道,中国最早的集邮团体组织是1922年8月成立于上海的神州邮票研究会,以及于1925年7月11日成立的中华邮票会。

中国集邮团体创始人、著名中国集邮家叶颂蕃的故居就在乔家路背面的俞家弄107号,至今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叶颂蕃的后人现仍居住于此。

叶颂蕃为神州邮票研究会的副会长兼中文书记;后任中华邮票会的英文书记,第二任副会长。叶颂蕃又名叶闲,英文名Z.Y.Yeaines。

1920年至1921年间,在松江中学任教的集邮爱好者叶颂蕃,为参加每星期六午后举行的邮票拍卖,特与同事调换课程,挪出时间逐期赴鲁意斯摩(1874年由英国一家拍卖行在上海开设的远东子公司)拍卖行,并一一记录每期邮票拍卖底价和拍出价。在拍卖行,叶颂蕃结识了张承惠、陈复祥等集邮者。他们经常互相观赏邮票,切磋邮艺,看到大量中国珍邮流入外国人手中,甚感痛心,觉得中国集邮者有必要组织起来,共同出力尽量减少华邮珍品外流,以提高中国邮票和中国集邮者的地位。

该年夏秋之季,在上海黄浦江浚浦局任职的张承惠和在华商证券交易所任职的陈复祥二人发起,联合叶颂蕃、李辉堂、邓伯昭、黎水锅、蔡寄云等人,在上海文监师路陈复祥家中聚会,经讨论商量,决议创办上海神州邮票研究会并拟定了邮会章程。

在首次聚会中推举了京兆(北京)画家张棣村为上海神州邮票研究会会长,叶颂蕃为副会长兼中文书记。在册会员22人。由于该会会员中有3位外地人,后经议决,将会名改为神州邮票研究会,取消了“上海”二字,以利吸收外地会员。1923年5月1日,该会编辑出版了第一期《神州邮票研究会会刊》。会刊内有署名文章13篇。这份中国人第一个集邮团体的第一份会刊,内容丰富,起点高,颇有水平和份量。遗憾的是,由于会长缺乏组织领导及活动经验,加之经费不足等原因,该会于1923年春自行解散,停止活动。神州邮票研究会前后活动时间虽不足一年,但它反映了中国集邮者的觉醒,显示了中国集邮者的水平和风格。22位中国集邮团体的开路先锋永载中国集邮史册。

1925年7月11日,中华邮票会在上海成立。同年12月,叶颂蕃任英文书记。1926年9月29日,经投票改选,任董事。叶颂蕃曾撰《余之集邮史》一文,连载于上海出版的《邮话》第18期至24期(1943.6.1—1943.12.1),该文对研究我国早期邮史颇有价值。张赓伯在《邮海沧桑录》中曾写道:“叶颂蕃先生为集国邮最早之一人,已垂五十年矣,十余年前,尝襄助周今觉办中华邮票会,颇著劳绩,华邮之在世界能有今日之地位,君亦有一部分之功焉。”

叶颂蕃故居

乔家路的老建筑

5

天灯弄里的“书隐楼”是明代刑部员外郎陈所蕴于万历十七年(1589)建造,是上海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明末清初富家住宅之一。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由进士、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沈初兴建(此说存疑,另一说为陆氏建造,沈初题词)。沈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清嘉庆年间转售赵氏,光绪七年(1881)由郭姓人家购得。

书隐楼

光启南路黄家路里还有个“黄家花园”,居住在乔家路上的人都知道那是徐光启的恩师黄体仁的私人花园。黄体仁曾在家开馆教习,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和徐光启同时题名进士。

乔家路西端头的“吾园”是光禄寺典簿李筠嘉为他母亲毛氏建旌节牌坊所造。花园景色宜人、峰峦错叠、古木参差,内有带锄山馆、红雨楼、潇洒林溪屋、清气轩、绿波池诸胜景。1867年新任上海道应宝时购吾园废址重建“龙门书院”,该书院由上海道丁日昌于同治四年创办。

乔家路113号的“梓园”,原名“立德堂”,系王一亭从郁家购入。王一亭名震,号白龙山人,是海上极具才情的杰出书画名家,与吴昌硕齐名,早年师从任伯年。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财务科长;曾在商场任日本某会社买办、上海面粉交易所理事长等职。本世纪初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时,王一亭组织义卖赈灾,将义卖所得款项捐赠给日本政府。日方为表彰他对中日关系所做出的贡献,特派建筑师建造了该园西部的楼阁。张大千、吴昌硕等画坛名流常聚于此。门洞上方的石鼓文字体的“梓园”两字,据传系吴昌硕所书。

上海外贸职能部门的摇篮——上海第一个“报关业公所”机关即产生于凝和路北首、今蓬莱路115号。此处是上海报关行业1913年购得“龙门精舍”旧址联合建立的。

乔家路西端头先棉祠弄内的“先棉祠”,是上海市区仅存的一处祭祀祠堂。据清人毛祥麟《墨余录》中记载:始建于1926年建。这座前祠堂后庭院的祠院,香火极为兴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至八十年代,66路河南南路蓬莱路的公交车站就一直停在“先棉祠”旁边。那时的祠内绿树参天,里面住着不少人家。祠院里的地面都是用瓮片铺成的太极八卦图案,环境相当幽静。

而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乔家栅食府”是从乔家栅凝和路口的栅栏门旁、现乔家栅58号发迹起家的。创始于清宣统元年(1909)。最早有一个叫李一高的借栅栏门内一间小屋、两张桌子、几条长凳开店,起初没有店号,以“乔家栅”称之,后在老西门与金陵东路开店,取名“永茂昌”,并由王士嘉承接其业,后又去永嘉路另辟店铺。标识是一扇栅栏,表示不忘旧日来源之意。

乔家路上一些有价值却为后人遗忘的历史遗址,还有巡道街金坛路转角处原为清代时期的上海“巡道衙门”,也是当时上海最高行政机构,现已荡然无存。第一位来上海任职的行政长官是河南睢州人,叫王澄慧,其官职名叫“分巡苏松太兵备道”。

与乔家路接壤的“凝和路古商业街”,曾是旧上海万商云集的地方。这条街上,酒坊、布店、米行、锡箔店、棉花店、糕团店、草纸店、南货店、铜匠店鳞次栉比,四方百货应有尽有,繁及一时。

说不完的乔家路

6

古老的乔家路有着说不完的历史故事,同样也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故事。如:杨树浦发电厂工人运动领导人王孝和烈士的后代居住在乔家路东端的俞家弄71号内。

▲王孝和烈士后代居住地

乔家路东起端处的“小南门火警钟楼”不仅是上海老城厢市政步入近代化的标志之一,而且也是近代上海革命斗争史迹之一,是开展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物教材。该塔楼高10丈5尺8寸,约合35米,是求新机器轮船制造厂设计营造,1910年正式建成交付使用。武昌起义后,1911年农历九月三日,陈其美等革命党人就是以该钟声为信号,向清军驻地发起进攻。1927年3月上海第3次工人武装起义,也是以钟声为信号起事。

小南门火警钟楼

乔家路巡道街口的“宜稼堂”是海上望族郁松年建造,至今已有一百九十多年历史。红顶商人胡雪岩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郁松年的孙子郁荣培。与胡雪岩关系密切的左宗棠闻讯后,带着随从前呼后拥地光临此宅祝贺,一时轰动周围。著名新闻记者邹韬奋与郁松年的玄孙郁鸿治是同窗好友。“九一八”事变后,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捕迫害,曾携夫人沈粹缜长期隐居在此。其子,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就出生于该宅院里。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原名郁钟正)是该宅院主人的第六代后裔。

现址在蓬莱路82号的紫霞阁,又名小蓬莱庵院,是清举人杨伯隆的家庵。光绪三十二年设“蓬莱西等小学”,1908年改为女校,民国后又曾改称“爱群小学”。1949年解放后又名“爱群幼稚园”。

紫霞阁西面的“梅溪小学”建于1878年12月(光绪四年),原名“正蒙书院”,是近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新式小学,在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地位,主办人是近代教育家张焕纶。现为蓬莱路幼儿园使用。胡适年幼时曾就读于该校。

乔家路朝南约走三四分钟路的中华路705弄内的“咸宜堂”又称“附马厅”,是一幢距今有七百多年历史的楠木建筑(现已拆移)。民间传言“两娶皇家女,江南第一家”,就是指的这座古宅的原主人。原址现已荡然无存,被建造了一大群居民住宅高楼。据《沪城备考》和秦荣光《李氏家谱》考证,“咸宜堂”始建于元末明初。建房的主人是李伯屿,官至王府长史,其子李深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受到当时淮王的宠爱。后太后特召赐婚,准许尚湖口公主婚配给李深,但尚湖口公主不幸夭折,于是,淮王又把另一公主赐配给李深。“咸宜堂”历经沧桑几易其主,到了清初为清朝顺治四年丁亥科进士曹垂灿所有,曹氏家族为沪上望族,代表民国政府在《二十一条》上签字的曹汝霖就出生于此。

据《上海文化源流辞典》载:乔家路西端头的“也是园”又称南园,是明代乔氏后人乔炜于明天启年间建造。园内有明志堂、锦玉亭、息机山房、珠来阁。园中冈峦起伏,楼台高耸,池中有红莲。抗战前设市立实验小学,市动物园等,筹备期间,许多小动物都养在此处,“八一三”抗战时被日寇烧毁,后为小棚户区,留下山石不少。由于年久无人照管,1958年间,一些散湖石、狮子石分别移入豫园和蓬莱公园内。

毋庸置疑,以乔家路为中轴线的1平方公里的区域,是明清以及民初时上海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最具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在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综合改造老城厢同时,如何记录和保存好这一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传承给后人,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能够将乔家路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将是上海一张“老城厢古迹遗址王牌”,其间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都不可估量。

(0)

相关推荐

  • 聞鍾記郵 | 栉风沐雨集邮路 风雨相伴四十年

    聞鍾記郵(3752)栉风沐雨集邮路 风雨相伴四十年 上海令人向往,因为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还有就是作为集邮者,对上海.天津.北京充满了崇敬之心,因为中国近代邮政的兴起,就是以海关试办邮政时期1878 ...

  • 上海徐汇徐光启纪念馆

    上海徐汇徐光启纪念馆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南丹路光启公园南丹路17号.

  • 即将消失的乔家路

    根深林茂 器材:HUAWEI EVR-AL00 光圈:f/1.8 快门:1/999963365 焦距:5mm ISO:50  记载:"清朝时,今乔家路原是一条河浜,该浜东引薛家浜水进小南门( ...

  • 傅湘洲与湘洲集邮服务社

    傅湘洲(1928- ),上海浦东人.其祖辈以经营典当为业.其父从小便让他学习珠算和米南宫十七贴,有意让他继承祖业,当一名当铺老板.可是他自9岁那年便迷恋上五颜六色的邮票.最初还是小打小闹,后来由于结识 ...

  • 老城厢乔家路历史民宅

    乔家栅是驰名中外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创始于清宣统元年 (1909 年 ),其前身是永茂昌汤团店,最初的店主姓李,安徽人.由于他经营的汤团选用糯米.赤豆.鲜肉等都比较讲究,拌豆沙的玫瑰也是亲自用糖腌制的, ...

  • “九间楼”是徐光启的故居吗?

    关于"九间楼",百度百科上作了如下表述:"九间楼(Jiujian Lou) 在南市区乔家路234-244号.原为徐光启故宅,建于明万历年间,因上下二层各九间,故称九间楼. ...

  • 乔家路专栏 | 8 梅溪小学: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新式小学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我来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一栋楼里,与梅溪小学创始人张焕纶的曾孙女张济顺老师见面.我俩坐定下来后,开始聊起了她的曾祖父.近代中国教育的先驱者.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创者.著名教育家张焕纶先 ...

  • 乔家路专栏 | 7 与关炯之的孙女聊关炯之

    要问关炯之是何人,乃赫赫有名的清末大闹公堂,与外国领事据理抗争,力挽主权的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谳员. 六七十年前在念小学时,因搞校外辅导小组,我三天两头出入乔家路俞家弄193号,与同学坐在一起温课做作 ...

  • 乔家路专栏 | 6 梓园的前身“立德堂”

    乔家路113号为梓园遗址.我们小时候都叫它"王家花园".王一亭的曾孙王孝方告诉我,外界都不知道梓园的前身叫"立德堂",他拿出了几张照片给我看. 我小时候听里弄干 ...

  • 乔家路专栏 | 5 太卿坊到底在哪里?

    太卿坊到底在哪里?一些历史专业工作者与爱好者经常就这个问题进行争论.其实,争论这个议题已无多大意义.因为,原建筑早已被毁,对一个荡然无存的建筑再去争论不休,既无必要,更不会去重建.但是,我还是愿意撰文 ...

  • 乔家路专栏 | 4 关于乔一琦故居的廓清

    讲保护传承,首先要弄清楚乔家路的路名由来. 外界称:乔家路之所以得名,是因乔家后人乔一琦的缘故,这种说法显然是缺乏史实依据的,我们只要将乔一琦的年谱排一排,就一清二楚了. 首先,乔氏家族的乔镗与其子乔 ...

  • 乔家路专栏 | 2 徐光启故居背后的故事

    关于徐光启的故居,报载的文章较多.但是,不少文章存在着你抄我.我抄你,以讹传讹,失实的情况.对此,作为朱氏的后人,我特撰文作一廓清. 我外公姓朱,是上海本地人,清末,住在老城厢里.他是老城厢里的乔家栅 ...

  • 乔家路专栏 | 1 乔家路的路名由来

    乔家路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街区之一.乔家路1平方公里的区域,名人故居.历史遗迹云集,不仅是明清时代与民国时期的"高档住宅区",而且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基点.起点与发 ...

  • 乔家路的故事 | 15“乔家栅食府”的发源地与乔家的栅栏

    自从"乔家栅"创立后,该店的店名不断发生变化,在叫法上也有所不同,有叫"永茂昌"的,有叫"乔家栅汤团店""乔家栅饭店"& ...

  • 中药公司转型之路:8家营收破百亿,23家研发投入过亿

    A股市场六大医药细分板块中,中药和医药商业(医药流通)多年处于最低估值态势. 根据wind数据显示,医药各子板块估值(PE TTM)分别为:医疗服务(112.12倍).生物制品(61.68倍).化学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