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情对的界定和研究
关于无情对的界定和研究
天津大学:刘锋教授
01
一 关于无情对的讨论
关于无情对的讨论,无论是楹联报、对联杂志或者是对联网站都己经有很多,尤以2007年最为热闹。
据《中国楹联报》报导,李先鸿先生出了一本无情对的专著《无情对品趣》,还撰写文章论述无情对。他引用清代《稗类钞·流水对》中的一段话:"对联仅对字面,而命意绝不相同者,世所谓流水对者是也"。什么是无情对沒有说明,又多了一个问题,无情对就是流水对。
至于"世所谓流水对"是什么,即清代公认的流水对是什么。据王力在《汉语诗律学》第十五节中说:“普通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依原则说,他们的地位是可以互换的,即使出句换为对句,对句换为出句,意思还是一样。但是偶然有一种对仗,却是一意相承,不能颠倒,这叫做流水对。”或者如辞源所说:"凡对偶的上下两句意思相连串的即流水对。一言而蔽之,普通的对联是并行对仗而流水对是串行对仗。于是有人又引申出串对这个术语。
还有一种讨论,所谓的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还规定即兴属对,不能拖时间;比如上联:三星白兰地。下联:五月黄梅天。其中字字相对,而且下联指天气,上联指酒名,互不相干,是无情对的典范。什么是无情对也还是沒有界定,却又提出了一个羊角对的问题。
于是又有关于羊角对的讨论,王彭年先生撰文,指出诗钟和羊角对的关系,说:诗钟在始创期间,曾有不少异名,莫衷一是。1885年,吴县俞廷瑛在《百衲琴·跋》中为了强调他朋友所起的名称,就说:"至於其名,或谓之为诗钟,或谓之为羊角对,要皆不知其所取义,又岂若百衲琴之称为典而确哉"。于是又引用向义在《文碑龛贵山联语·论联杂缀·诗钟》中曰:"(诗钟)又名羊角对,因求比偶相得,铢两悉称也。"另外,"角""各"同音,此名称也表示有着各对各的特色。至于为什么是羊角而非牛角或鹿角,这真的是"不知其取义"了。
02
二 关于无情对的界定
什么是无情对?无情对是指一副对联的上比和下比之间有落花有意和流水无情的关系。于是再重看《稗类钞.流水对》中的一段话:"世所谓流水对者是也"。就能够把无情对和流水对联系起来。但是此处所指流水对和通常所说的流水对不同。这里的流水是对无情而言。通常所说的流水对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对联中上比与下比的內容在时间上有前有后,即一条河水的上游和下游,或者是流水线工作的上线和下线。其二是这种在时间上前后往往表現为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等,因之上比与下比不能颠倒次序。
然而无情对的上联和下联两者就沒有关联吗?当然有关联。这种关联可套用刘禹錫的《竹枝词》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看似无情却有情,看似无关却有关。也还不够,再用杜牧的诗《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却似无情,我以为这是无情对的宗旨所在。
我们欣赏典型的无情对就会发現,对句总是以常人所意想不到的角度和出句相对,让人无法捉摸,类似于数学中的胸筋急转弯,初看对句有点匪夷所思。细想饒有趣味,越琢磨越有味道。
无情对和羊脚对有什么关系呢?由于无情对的对句无迹可寻,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于是无情对又说成是羊角对。《埤雅·释兽》说: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不留痕迹,以防敌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据《历代诗话》中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者,吟泳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虽然是说诗,却把无情对的特点和妙处都指出来了。
03
三 关于无情对的要点
一副好的无情对必须有三个要点:其一是上下比必须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其二上下比之间的联系必须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其三全联应幽默风趣,虽另有寓意在但要出以调侃、讽刺。
要做到这三点是很不容易的。这就对对句(下比)和出句(上比)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先谈下比,首先要求下比和上比逐字相对,越工整越好,而且词类也要相对,不宜是宽对。第二个要求是下比无情而又有趣,要出人意料。这就要求下比至少有一个词需有两层或多层意思,要求字对而意不对,这样就会产生极强的歧义效果,让人忍俊不禁,有一点王顾左右而言他,却又有机智 ,充满了幽默。因此又带来第三个要求,即在下比用某个词语的一种意义作字对时,又借它的另一种意思(而且是常用的意思)却全然不对。这就是所谓的借对。这一点看下列典型的无情对的例子自然明白。
再谈上比,要下比无情而又有趣,则上比就要谨严;下比俗不可耐,上比則越雅致越好。总之两比之间反差要大,这样会起到相反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04
四 无情对举隅
著名的无情对有:
1、
杨三己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杨三指同光名伶十三绝”中的名丑杨鸣玉(1815-1879年),因排行第三,故人称杨三,江苏甘泉人(属扬州市),道光年间来京。其武功精湛,以迅捷轻灵,塑造人物栩栩如生而时称一绝,堪称武丑行中之鼻祖。
这副无情对是骂李鸿章的。故事出在晚清:李鸿章是晚清朝廷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出为总督,入为內阁宰相,显赫一时。他在兄弟中排行属二,被称为李二先生。中日甲午战争时,朝中人士大多主战,独李鸿章主和。由于西太后开始时也主战,故李鸿章遭严谴,剥去黄马褂。甲午之役战败之后,又由李鸿章出面求和,订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朝野爱国志士,更把满腔怒火,发泄在李鸿章身上;作文撰联,群起而攻之。当时有位名伶刘赶三,善演丑角,一天演出《鸿鸾喜》中的金团头,在台上插科打诨对伙伴说:"你要好好干,不要剥去黄马褂,拔去三眼花翎。"恰遇李鸿章的侄子也在场看戏,听后大怒,立即上台打了赶三好几个耳光,经人劝阻方罢。赶三遭此侮辱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抑郁在心,不久竟因而弃世。时人就此事而作联嘲讽曰:赶三一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由于"赶三一死"和"李二先生"有些对不上。因杨三也是己故名丑,经过辗转相传后,赶三变成了杨三,因而也就有了这一著名的无情对。
对句的"先生"有两意:先出生是第一层意思对己死亡,属字对。但先生常用作名词,是对人的尊称,和己死全然不对,令人错谔。而下比前面尊称李二先生,后面又直指汉奸,作者情感极其强烈,这才是无情对。
2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这一副无情对很有名,传说是晚清何淡如所作。何淡如(1820-1913),名又雄,字淡如,以字行。广东省南海县(今佛山市)人。1862年(同治元年)举人。初任广东肇庆府高要县教谕后以学廉设馆省城(今广州市)龙津义学。据说何淡如文思敏捷,擅作联语,尤以广东方言(亦称粤语、广州话)写谐联著称,雅俗共赏。工妙之处,令人捧腹,当时颇负盛名。。民国三年(1914年),梁纪佩先生,因“先生(何淡如)之绝妙谐联,予幼时颇耳熟,今忆录以附之铅椠,俾成斯卷,供诸海内同好,为茶前酒后之助。”之故,辑成一卷,名曰《何淡如先生妙联》,。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即載入其中。但作此联的缘起却不得而知。
另一种传说对此联缘起说得比较清楚。清末民初,某日,一群门生给老师做寿,有人出了一副上联:“公门桃李争荣日”。良久,下联仍无着落。刚好一位留欧的门生赶到,说:“这有何难哉?”跟着随口而出:“法国荷兰此利时”。众人深思片刻,无不绝倒。两者参看对准确理解此联很有帮助。
有人说"公门桃李争荣日"是一句唐诗,但未从唐诗中查得。另据《资治通鉴》唐纪·则天顺圣皇后一节的记載:或谓仁杰(封为梁国公)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是恭微狄仁杰(封为梁国公)桃李滿天下之意。
此联以西欧三个国家名相对,法对公,国对门,法国又对公门。荷兰既做国名,又分别是两种花卉荷、兰;桃李既指学生,又分别是两种树木桃、李;如此相对,相映成趣。比利时作国名,和争荣日根本不相对,借用“比利之时”意与“争荣之日”相对則意味深长,讽刺意味亦寓在联内。此联三处对仗,字面对仗十分工整,而两用借对,高明得很。
3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这个无情对也有一个故事。张之洞早岁登第,名满都门,诗酒宴会无虚日。一日,在陶然亭会饮,张创为无情对,对语甚夥,工力悉敌。如“树已半枯休纵斧”,张对以“果然一点不相干”,李慈铭对以“萧何三策定安刘”。
先看李慈铭的对句“萧何三策定安刘”,和出句“树已半枯休纵斧”字字相对,字面对仗十分工整,此处萧也作簫,刘也是一种武器,(记得武侠小说作家独孤红《铁血柔情泪》第八章曾经描述过这种武器,称为八宝铜刘,也就是独脚铜人,在古代兵器中属于重武器。)这就看出作者的学问和借对的技巧。
再看张之洞的对句“果然一点不相干”,不仅和出句“树已半枯休纵斧”字字相对,更加匪夷所思,果(实)对树,己对然,己经出人意料;(指)点对枯(死),对仗又进一层;干也是一种武器,即古代的盾,正与斧相对,陶潛诗云: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存(历代帝王庙祭祀用干戚之舞:干是盾,戚是斧,皆为古代兵器。干戚象征“武”。干戚之舞是舞者手执干、戚起舞,表现王者武功,故亦称武舞)。曾有人解释:“干”对“斧”,以虚字作实字解矣,工绝。这就是强作解人了。树已半枯休纵斧另有一层意思,人过中年不要过分贪恋色慾,有调侃的意味;张之洞的对句对此作了极轻松的回答,果然一点不相干,当然就比李的对句高明了。
4
三径渐荒鸿印雪;
两江总督鹿传霖。
也有一个故事:光绪时,天津富翁某尝自拟上联,嘱人对之,句曰:"三径渐荒鸿印雪;两江总督鹿传霖"。这一副无情对对得极好。字字对得工稳,且上句雅而下句俗。
至于鹿传霖亦是一时名人,是張之洞的姐夫。记忆中似乎沒有当过两江总督。据《清史稿》列传225记载:鹿传霖,字滋轩,直隶定兴人。以举人从钦差大臣胜保征捻,授同知。同治元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广西知县。(光绪)二十四年,召授广东巡抚,旋移江苏,摄两江总督。......授两广总督。旋命入直军机。......历拜体仁阁、东阁大学士,......卒,年七十五,赠太保,谥文端。据上述,鹿传霖曾短期的摄过两江总督,則此联当作于光绪二十四年或稍后。
作者简介
刘锋,天津大学副教授。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楹联》杂志主编。
对联作品曾13次获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对联创作奖”,获“2005年对联中国”大奖等。对联作品以集句联为特色,约300副,己收入中楹会主编的《百家联稿》(第2卷)。
楹联研究论文有12篇入选“中国楹联(学会)论坛”。其中《中国对联探源》获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