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思雅言】《经鉏堂杂志》,人生苦乐忧,何解?
“人生斯世,非乐即苦”,倪思如是说。
细想果然如此,那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虽然扎心却道破了真谛。但如何定义“苦”与“乐”?恐怕却要因人而异。《经鉏堂杂志》给出了几组对比。
第一组:“生不肖子最苦”vs“有贤子最乐”。
倪思认为,很多苦恼尚可逃避,唯有不肖子,屡教不改又避无可避,最是痛苦。
对于这些人来说,有一个贤德懂事的孩子,就是最快乐的事情。——这大概也是经常将“别人家孩子”挂在嘴边的父母,很难体会的吧?
第二组:“多事最苦”vs“静坐最乐”。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红尘中翻滚最是辛苦,若能心下无事静默而坐,于辛苦打拼的人而言是最开心的事情。——但是因疫情而“困”在家中的你我,感受到这份快乐了吗?
第三组:“声色最苦”vs“悦义理最乐”。
这大概是最难理解的一组,读书明理怎么比得上声色犬马?但孔子因为学问修养的精进会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状态;试看,纵情声色的人,谁能如此怡然自得?
故而,倪思引《成实论》中一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众生得欲无厌,如饮咸水,不足,故苦。无所求欲,乃名为乐。”
人为什么会觉得痛苦?因为欲望永无止境,不得满足。若无所欲求,内心闲适悠悠然,于苦乐也不会刻意去分别。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分不清苦乐,也正是《成实论》中所说的:
“凡夫不知,皆以苦为乐”;
“苦者多求,乐者不求”。
分不清苦乐,反而会对“苦”孜孜以求;贪求的过程中,反而更觉得苦,与之正好相反的便是知足者常乐。
快乐因人而异,但是否有真正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快乐标准?显然,是有的。
“世有三乐,真乐也。一曰人伦之乐,二曰心地之乐,三曰讲习之乐。”
父母兄弟都健在,平安和顺,难道会不快乐?
俯仰不愧于天地,不愧于生民,难道不快乐?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能对别人有所助益,难道不快乐?
真正的快乐,莫过于此。
颜回在赞叹自己的老师孔子时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老师如同他的目标,他期待着成为老师那样的人。但在过程中他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都只能是无限接近。这大概也是你我应有的状态吧!或许暂时还达不到“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的境界,但却可以不断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