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力量,记录在古老的文字密码里......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或许可以简单粗暴的一分为二:
早期的母系氏族社会
紧随其后的父系氏族社会
当然,时至今日,我们早已泯灭了什么母系父系的划分,毕竟在推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男女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但在生产力极其不发达的社会状态,男子的地位,还是更重要一些的。即便是今天,我们不去比较母亲重要还是父亲重要,但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与意义,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其实看看“男”与“女”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我们就会对古代社会男女的分工一目了然。
男⬇️
从甲骨文字形我们不难看出,“男”由两部分组成,即:田地之田,和一个像耕地用的犁一样的东西。
农耕社会,男子是主要劳动力;甲骨文中的“男”,便是由劳作地点与劳作工具会意而成。甲骨文中的“女”,分工是什么呢?
从甲骨文字形看,像一个跪坐着双手整理东西的人形。
由此可见,“男主外女主内”,早在最初的社会形态中,就已经是泾渭分明了。
我们常说,“天地有乾坤,一阴一阳谓之道”,天地间属于阴阳之道的自然有很多;男与女,显然就在其列。在甲骨文这种古老的文字中,男子的孔武有力与女子的温柔恭顺,就已经跃然而出了。
有了男人和女人,就有了组成家庭的必要因素;家,这个新的概念诞生了。
甲骨文中,“家”已经是一个高频词语——这说明至少在商周时期,我们就已经有了十分明确的“家”的概念。或许因为巴金先生的小说《家》太过出名,其中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没落揭示得又十分彻底,很多人对“家”这个字有了戏称:
家,就是屋子下养了一群猪。
因为“宀”,是房屋的意思;而“豕”,其含义则是猪。虽说“猪”这种动物,从古至今,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祭祀的贡品,到主要的肉食......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这个词儿,总似乎与贬义分不开。屋子下面养了一群猪?先人们在造字的时候,难道对“家”这个词,是怀着一种不屑与轻视吗?
显然不会。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家”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是怎么解读的吧!
《说文解字》:“家,居也,从宀[mián]豭[jiā]省声。”
其实今天我们人类,观察事物的细致程度远不能与古人相比;旁的不说,古代关于“猪”的称呼就有很多门类。比如解释“家”的这个“豭”,其本义为“公猪”;而我们所熟悉的“豕”,就是“猪”的意思,类似于统称。还有海豚的“豚”,其实本义是“小猪”......
回到“家”这个字上来看:
从“宀”,即房屋之义,甲骨文字形中的房屋之形即是宀;
从豭,即公猪,下面像猪的字形即是。
至于“省声”二字的意思,讲的是“家”这个字,读音与“豭”相同,但字形上省去了“豭”的一部分。
好端端的“家”,为什么下面从的是一个“猪”?
远古时期,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是渔猎,其中尤以狩猎为主。不过打猎这个活儿,虽然比不得古代耕田完全是看天吃饭,但多少也有些运气成分的。于是,当人们捕获到较多猎物暂时消化不掉时,就会将其蓄养起来。猪,是最早被人蓄养的家畜之一。久而久之,人们渐渐发现,很多动物,不仅肉可以食用,皮毛等还有御寒的功效。更何况,人一旦有了“积蓄”,谁还愿意居无定所?搬家都不好搬呐!自然是选择了定居,实现安居乐业的理想——这大概是任何性质的社会下普通老百姓最期待的生活状态。不是连孟子他老人家都规劝过统治者么:
有恒产者有恒心。
老百姓,一旦有了固定资产,就会格外地爱惜自己和家人;就不再会去犯上作乱。更进一步,为了更好地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还会忠心耿耿地保家卫国,效忠君王。由此观之,从游聚到定居,男子功不可没。毕竟狩猎这活儿,大多数还是男性。
当然,“家”对于我们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堆堆固定资产。曾经和学生做过这样一篇阅读理解,大意是:
富翁醉酒晚归,游荡在街头时遇到了巡逻的警察。为了保证他的人身安全,警察就根据他的指引,送他回家。来到他金碧辉煌的大房子门口,警察问:“这是你家了吗?”富翁摇摇头,说:“这不是我家,这只是我的房子......”
当时,孩子们确实已经理解了“家”的含义,知道“家”是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场所;但“家”绝不仅仅是一座房子。于你我他而言,家,有父母,有兄弟,有姐妹,有妻子儿女......
还是要回到古代。
古代礼制丰富,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就会有需要执行或遵守的礼制。比如说,时下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成年礼”。我们经常在古书上看到人们尊称有学问的老先生为“夫子”:其实“夫”之一字,指的只是成年男性;真正表示敬意的,是后面的“子”。
《说文解字》:“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寸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像一个站立的人形;头部有一根横着的簪子。
这就是“夫”的本义——成年男子。至于那一根簪子,自然就是在男子成年礼上束发加冠后的一枚簪子。
现今,女子只称呼自己的配偶为“丈夫”;古代,“丈夫”泛指所有成年男子。虽然身材有高有低,不见得都能到“八尺”有余;但年龄达到一定标准的“成年”,却是必须的。成年后的男子,需要做什么呢?
成家 立业 传宗接代
成家是第一步,这或许也是后来女子会称呼自己另一半为“丈夫”的重要原因吧!毕竟,无论古今,结婚总是由一定年龄限制的——别说童养媳那种特殊情况;即便是童养媳,也是要等到男子成年后才会圆房的......
成家之后的男子,除了是父母的儿子之外,又多了一重身份:女子的“夫君”;如果顺利的话,很快就会迎来自己的第二重重要身份:父亲。
《说文解字》:“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
从甲骨文字形看,“父”,像一只手拿着一根棍子的形状。我们对霸权主义总是戏称:谁的拳头硬谁就有话语权;对古代大家庭而言,手握“家法”是父亲权力的一种象征。父亲,就是规矩的制定者,是一家之长,是家庭中教育子女的人。——其实,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
曾经给一个学龄前小女孩上国学课,讲到了“父”这个字。说到手举着手杖时,我提问:父亲举着小棍子,是要做什么呀?
或许我们成年人内心预设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吧——教训子女;但小女孩给我的答案是:
爸爸要保护我和妈妈。
虽然未曾谋面,但这位父亲,想必给了孩子与妻子很多的爱;唯有如此,女儿才能有这样的骄傲与自信。
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父”字也有了一些细微的改变:
不得不说,不仔细看都看不出差异——手中的棍子似乎变得更加结实了。有人考证说,或许是“石斧”。姑且不说具体工具是什么,但这细微处的变化,大概想要传递的是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责任,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加大。很显然,相较于甲骨文中的小木棍,石斧自然更有力量,也更具有破坏力与创造力。漫威系列电影《蜘蛛侠》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金文之后的小篆里,“父”是这样的:
父亲与手中的工具,俨然已成为一体。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即便在今日,男子只要有责任有担当,无论婚前婚后都会表现出不一样的气度;尤其是在结婚生子做了父亲之后,使命感与责任感恐怕已经成为血液中的一部分,与其融为一体了。
至于小篆之后的隶书,“父”字更加刚劲有力:
纵横开阖之间,父亲手中的工具,似乎一点点消失不见,但毫无疑问,父亲心中的责任,却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说到这里,忍不住想起历史上那么多有名的父亲:
儿子赴鲁国上任时
写下《诫伯禽》的周公旦
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霸主
临终写下《临终诫子》的孙叔敖
三国蜀汉鞠躬尽瘁的丞相
最后写下《诫子书》的诸葛亮
曾经写下《颜氏家训》的颜之推
写下《曾国藩家书》的曾国藩
培养了影响民国时期政局走向
宋氏家族的父亲宋嘉树
以及为了我们
操劳一生仍不肯停歇的
我们每个人的父亲
......
诚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大家族几世同堂的生活模式逐渐被打破。曾经我们以大家庭为核心,当下我们以小家庭为主体。似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父为子纲”,早已被视为糟粕弃之不顾。宗法礼教下的父子关系当然不会被提倡,古代的“二十四孝”中也有很多因其欺骗性、残忍性而被批判。可无论何时,父爱如山。父亲,总是那个坚定地站在我们身后,默默支持我们的人!
至少在今天,让我们把对父亲的爱,表达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