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分寸感以后。
我们先是彼此问候,简短的交流了一番。让我特别意外的是,过了几天,他自诩年纪比我大,突然提出邀请,我是你刘哥,晚上出来吃个饭呀?我有东西想让你看看。
面对陌生又突如其来的熟络,不知怎么,有一刻,一种强烈的疏离感涌上心头。
人与人之间失去分寸感的状态该是如此吧,我不是什么角儿,也没把自己抬那么高,只是,倘若他事先了解下,又或者在字里行间里慢慢的渗透,也不会让人觉的难堪。
说穿了,人大都是礼貌源于陌生,胡闹因为依赖。
分寸感这件事,不是因为对方是谁才变得礼貌,而是因为你尊重自己,也希望得到对方的善待,不想把关系变得复杂麻烦。
02
亦舒著文说,进同退,对成年人来说,是江湖秘诀。
所谓敌退我进,敌进我退,都要练熟练妥,否则,不知进退,不晓得知难而退,都会沦为丑生,万劫不复。
人家的脸色变了,笑容涩了,声音冷了,立刻要站起来告辞,青山白水,后会有期。
真正聪明的人,耳听八方,眼观四方,在这种情形没有发生之前,已经抱拳拱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事实上,如今不用见面在网络上就能直观的感知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了,有些是通过色彩学,比如微信头像的颜色,和一个人通过文字、图片渗透出背后的心情。
多彩明亮的,往往透着一副明快开朗的个性,那些黑色、忧郁的模糊的,往往也让人觉得从内心上不想接近。
虽然身边很少有那些嬉笑怒骂的人,但即使遇见了也都保持一段距离,不远不近,亲疏有别,甚至还有的只是远远欣赏更好。
03
叶眉在小事《两个人的晚餐》,里写过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的片段。
越是关心则乱的父母,儿子越是想要逃离,甚至背叛了父母从南京逃到了兰州,哪怕这样的父母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但那种窒息感让人不想分享内心的感受,更别提与之亲近。
过于传统的家庭教育反而让人迎来了性格的反叛,而对于社恐、内向的敏感者而言,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才能让彼此放松。
这种感觉特别奇怪,就像是一个度,你越是靠近,对方越疏离。
关于分寸感这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犹如每个人是一个孤岛,看似彼此相连,却实则只忠于自己的感受。
04
前几天的热搜,和颂传媒的李冰冰带着周也和张慧雯一起拍写真,周也灵动自若,讨人喜欢,她把头还靠在了老板的肩膀上。
相反,张慧雯隔着一小段的距离,没有上前,后来是冰冰主动拉她靠近,她才放松下来。
朋友说,是张慧雯本雯了。
对于内向的人来说,他们的分寸感格外的严密,大多数人都喜爱安静、偏向思考。而外向的人,常常是刚刚见面就会熟络在一起,也没什么大惊小怪,最难受的是,明明不是那样的人,把自己强融进去的样子,格外辛苦。还不如,跳出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
相似的人,总会吸引相似的人。
人一定要有一个目标,一条主轴线,一边经历进取的挫折,一边变得快乐深沉,我们都在选择、塑造一种性格,并为这性格付出该有的代价。
05
谈起分寸感,不得不说,这是女“茶艺师”行走的独特秘诀。
一个暗藏野心又迷人的女孩子,靠的该是这种毫无分寸感的方法吸引到不少男人的。利用这种反差,激起了旁人的好奇心。
《三十而已》的低段位的林有有,虽然在里面扮演了一个工具人,小三。
无不透着单纯、善良的茶气,主动舔你的冰激凌,用你的创可贴,偷偷跟踪你的住处,在你所在的物业前台工作,牵着手带你去踢一场足球,死缠烂打的用一张初恋脸勾起了你的青春复苏……
至于高段位的,用独特的情商魅力,迅速拉近了与心爱之人的距离,猝不及防的让人陷入她的话术其中。
分寸感是一门学问。
它不是一味的躲藏,也不是一味的出现,而是恰好合适的气氛,并确保对方可以接受。
06
母亲说,父亲走后,以前一个单位的同事,托人打来电话,问候母亲有没有相亲。
不懂得分寸感的男人,连续打了好几次电话,终于惹怒的母亲,拉入了黑名单。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呢,多大个人了,她有点抱怨。
我调侃道,老房子着火了,也想体验把青春。
他或许只是想和你聊聊呢?我说。
聊什么,人老了一抬眼就知道他想找一免费保姆。
她直接回了过去,我不会做饭。对方惊的就再也没有联络她,我笑,终于有分寸感了。
07
人若没了分寸感,也有了故事,只是结局未必都像电影那么完美。
美国电影《触不可及》,描绘的是瘫痪富裕的作家和有过犯罪前科的护工之间的友情,没有分寸感的护工屡屡给他惹来麻烦,不修边幅,大爆粗口,不懂温柔,从未真正珍惜过家人。
两个边缘人,都露出了彼此最糟糕的一面,病痛、低谷、绝望,彼此又开始心心相惜。
然而渐渐的作家竟离不开这个和他作对的人。
正是因为一次次对立、争吵、侵犯彼此的边界,两个人从剧烈的抵抗到逐渐合作、融合,两个男人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这奇妙的分寸感,能让我们更亲密,也让我们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