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刻本、重刻本、翻刻本……
·版本一词是从有了雕版书籍后才开始的,因为雕版技术不同、制版时期不同、印刷地方不同或者装订的形式不同等区分为各种版本。今天就来说根据雕版情形区分的不同类型(粗浅的分类),从中管窥雕版书籍的大致流变。原刊本(原刻本)及重刻本原刊本是因为有重刊本而来的,初次雕印的图书就称为原刊本或原刻本,以后凡按照原本照样翻刻的书,则称为重刊本或者重刻本。一般认为,原刊原刻更为精良,但也不尽然,后世也有翻刻精审程度更甚原刊原刻的。
天工开物三卷,明崇祯年间由作者宋应星友人涂绍煃资助刊行,后世称“涂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陶湘重刊本,世称“陶本”,是武进涉园据日本明和年重刊,日刊乃日本书商柏原屋佐兵卫(即菅王堂主人)的翻刻本,这是《天工开物》在日本的第一个翻刻本,也是第一个外国刻本,世称“菅本”。
荀子二十卷 南宋宁宗时重刻本,版式格局依监本规制,经多位藏书名家递藏,原为陈清华旧藏,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翻刻本(复刻本)翻刻是指根据原版影摹,然后上版开雕。比如黄丕烈就曾经影刻了不少宋版书。用宋本翻刻的,称为复宋本,用元版翻刻的,称为复元本。近代也有用照相技术照相雕版的,也可称为翻刻,比如商务印书馆的翻刻本《四部丛刊》。重刻本是将经过校勘的底本重新雕刻出版的图书,其行款、版式可以与原底本相同,也可以有所改变。而翻刻本则不同,它是按照底本的原样翻刻出版的图书,版式、行款字数、版框大小、边栏界行、版口鱼尾,甚至于讳字、刻工姓名都要一仍其旧。
写刊本(写刻本)手写上版,多有出于名人手笔的,此时会把书写人的姓名刻在版上,如苏轼写刻《陶诗》、郑板桥自写的《板桥集》,林佶写刻的《渔洋山人精华录》等等。
曝书亭集八十卷,附迪渔小稿十卷 康熙年间秀水朱氏写刻本,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修补本雕版在后世不断得到修补刊印的书籍,也称为递修本。如宋版蜀刻七史,在明清两代就屡有修补。修补本里有一种被称为“三朝本”,是指南宋时,杭州国子监所藏的各种书版,多有残缺。到了元代,这些书版运入西湖书院,重加修补,继续刷印。明朝时这些版本又移到南京国子监,又修补了一次,这些书版,历经宋元明三朝递次修补,所以后世也有人称其为“三朝本”。
现藏国家图书馆的《南齐书》就是宋元明三朝递修本活字本用胶泥、铜、铅、或木块等制成小方块,每块仅刻一字,然后用单个文字排列成版,而后再印刷,此种称为活字本。
陶渊明集八卷,清末木活字本(五色套印),李盛铎旧藏,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活字本里有一种“朝鲜活字本”,是指朝鲜用活字版所印流入我国的书。聚珍本乾隆年间,因《四库全书》全部编修完成的日子太长,乾隆帝遂命先行选择四库全书中的善本,先行刊印。当时主理印书事务侍郎金简因书的种类繁多,遂刻活字二十五万余个,以此印书。乾隆帝觉得活字不雅,更名为聚珍版。当时用这种聚珍版在武英殿印了许多书,后世称武英殿聚珍本,其实也是活字本。后来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的布政使衙门,又照武英殿聚珍本复刻雕版所印的书也称为聚珍本。为了区分二者,也有将武英殿聚珍本称为内聚珍,布政使所刻称为外聚珍。合刻本集合不同的书版,配合成为一种完整的书,称为合刻本。例如清同治八年,在曾国藩的主持下,金陵书局承担《史记》至《隋书》十五种,后淮南书局分其《隋书》一种;浙江书局刻《唐书》、《新唐书》、《宋史》;苏州书局刻《辽史》、《金史》、《元史》;湖北崇文书局承担刊刻《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和《明史》。五个官书局各刻几种配合而成为一部《二十四史》即是,此版本的《二十四史》也被称为“五局合刻本”。
金陵书局刊刻的《史记》,是合刻本《二十四史》之一种其他还有明代刊刻的《玉茗堂乐府》,乃是汤显祖“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邯郸记》)的合刻本:“汇若士先后制,合而刻之”。百衲本衲是和尚所穿有很多补丁的衣服,百衲就是形容有很多补缀。用零散不全的各种版片,凑合而成为一部完整的书版,用这种书版印出来的书就称为百衲本。清初,宋荦集宋版二种、元版三种而成《史记》八十卷。傅增湘也曾集合许多卷数不同的版本,凑成了一部《资治通鉴》。商务印书馆也曾汇集不同版本,刻印了一部《二十四史》。
邋遢本顾名思义,邋遢就是不整齐。南宋时,蜀刻七史,到了元代,大部分版片有所损坏,很不整齐。著录家把用这种版片所印的书,称为邋遢本。又因这个七史的版片,每半叶九行,每行十八字,所以又称它为“九行邋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