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为什么你的人际交往能力差?是因为你不懂“首因效应”!

心理学家指出:为什么你的人际交往能力差?是因为你不懂“首因效应”!

“新官上任三把火”、“先发制人”、“下马威”,这些词语相信我们都耳熟能详,也正是当下社会流行的一种行为作风。其实,这些都是利用首因效应而占得先机的经典手法。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都十分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以及言行举止,以期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基础。这也是人们擅长利用先入为主的思想,为自己创造空间。

先入为主的思维力量真的如此强大?能引导一个人的认知?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分为两组,心理学家拿出同一张照片让被试者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他对甲组说:“这是一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看完照片后,甲组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决心。”乙组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维深遂,高耸的额头说明了科学家探索的意志。”

这个实验表明,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人在后期了解中多偏向既定的心理方向。从心理学上来讲,先入为主与首因效应,这是人类认识上的,先天带来的缺陷,就象错觉一样的缺陷。只有认识到它的真正原因,才能改正它,就像改正错觉对人的影响一样。

汉朝时期,汉哀帝宠信董贤、孙庞、息夫躬,给他们封侯。丞相王嘉劝哀帝不能封侯,避免生出祸患。息夫躬担心董贤权势越来越大,就劝哀帝对匈奴出兵,王嘉劝哀帝不要对他的意见先入为主,应该和平共处,息夫躬计谋败露遭灭门之祸。

汉哀帝听了王嘉的劝言,克服了先入为主的心理,因此做了明智的决定。由此可见,只要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尽力克服,就能做出正确的决定。不过,真正难的是,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事往往潜意识里无时不刻不受着“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

徐梅工作五年后跳槽到一家媒体公司上班,新上任的徐梅被老板邀请谈话。为了对自己的老板有所了解,不至于谈话时不知所措,徐梅求助于公司的同事,希望从同事口中了解自己的老板。同事告诉徐梅,说老板这个人平时非常严肃,可凶了,他平时都是尽量避免和老板说话。同事还说有一次单位一个同事去老板办公室谈话,还被老板训斥了。

听了同事这番话,老板在徐梅的印象里就是个十分严肃,脾气不好的人,见到老板时,心里就想:“看老板长得四方脸,确实像个凶神恶煞的人”。于是跟老板谈话的时候徐梅总是小心翼翼,不敢多说话,怕说错话被训,面子上挂不住。抱着能少说几句就少说几句的态度,徐梅和老板的谈话很快就结束了,却没曾想,徐梅淹没了自己的才华,没在老板面前展示出来,老板给徐梅的职位也就没有预期的高了。

后来,经过长时间的了解,徐梅发现老板并不是一开始自己想的那样,老板凶都是有原则的,只对在原则上犯错的人怒斥,平日里老板其实是个愿意听取员工意见建议的人。徐梅悔之晚矣,若不是先入为主的思维,凭借自己的才华或许早就得到赏识平步青云了。

首因效应具有先入性、不稳定性、误导性,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往往失之偏颇,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以貌取人、以言取人,容易对那些长相气质良好的人产生好印象,反之则生出抗拒感;对那些口若悬河的人印象深刻,反之不容易接受那些寡言少语者。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

克服先入为主需要个人自身努力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同时也要改造主观世界,才能具备相对独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当别人评论时事新闻,批判政府或者政策的时候,盲目跟随,把别人的言论当成自己的观点。只有你自己从多方面去了解、去认识的时候,认真分析和思考后再作自己的评价,把自己的认识和别人的看法相比较,你才能深入发现是角度的不同,还是价值观的不同。

心理学家指出,需要克服先入为主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只有不断努力自己才能有所收获。在现代这个快餐社会,我们只有自己去品尝了长沙臭豆腐,才知道它到底是香还是臭。一直被先入为主左右,没有主见没有思想,将永远跟在别人的身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