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运输队无意中闯入敌营被俘十余人,却成功葬送2.4万美军

1950年11月上旬,朝鲜北部山区降下了进入冬季后的第一场雪,气温明显下降。在经过第一场激烈的较量之后,战争双方都在调整部署,准备新的作战。站在志愿军指挥部作战室里的彭德怀看着密密麻麻的红蓝图标,仍然感到战场形势不容乐观。

实事求是地讲,虽然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取得了第一次战役的胜利,对鼓舞朝鲜人民士气、稳定人心、增强必胜信心,使志愿军初步站稳脚跟,坚持继续作战,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就敌我双方整个战场态势来看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志愿军在朝鲜也还没有根本站稳脚跟。

战场态势能够根本改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大量歼敌,尤其是敌方大量主力部队的歼灭,然而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西线美第8集团军指挥的美军、英军和南朝鲜军,虽然个别部队遭到歼灭性打击和重创,但整体力量并未受到大的损伤,主力撤至清川江以南后,稍作整顿,便以侦察试探为目的恢复了进攻行动。而东线的第10军指挥的美军和南朝鲜军,虽然受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的阻击,却仍在继续猛烈进攻。

面对这一情况,中国人民志愿军决定采取最为擅长的诱敌深入战法,把联合国军引诱到朝鲜北部山区的预定地域实施歼灭。这一战法是当年中央苏区反围剿最有效的战法,是亲身经历过5次反围剿的彭德怀最擅长的战法。诱敌深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敌人,在朝鲜北部如何运用这一战法,彭德怀作了具体的阐述:

采取诱敌深入,在战役上来说是内线的。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割裂敌人,分别包围,各个歼灭敌人。但从一个战斗来说这是外线,乘敌立足未稳,预期遭遇,伏击、追击、围点打援,这都是运动战,我们力争这些机会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阵地战包括阵地防御和阵地进攻,防御方面是为了节约兵力用于进攻方面,以劣势兵力钳制敌人优势兵力,采取战国时代孙膑赛马的方法:即我以一个团牵制敌人三个团,集中我三个团歼灭敌人一个团,在相等的兵力下造成歼敌的优势。因此,担任防御任务的部队,不仅要坚决阻击敌人,还须灵活的进行反突击,吸引敌人于自己当面愈多愈好,愈易使进攻方面奏效,所以我们的防御,无论从一个战役、战斗或战术上来说,都是积极防御的动作,而不是消极防御或单纯防御。

简单地说,彭德怀采取正面防御以吸引敌人,然后对敌军进行迂回包抄围歼敌军,在朝鲜北部山区围歼敌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卡点,也就是利用山区道路稀少的特点,卡住交通要道,截断敌军的退路,然后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歼。

诱敌深入战法想要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敌人配合,需要敌军进入我军预定的战场,而作为联合国军总指挥的麦克阿瑟会不会上当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麦克阿瑟之所以命令联合国军大胆向中朝边境推进,是基于他三个基本的判断:

一是麦克阿瑟认定“中国军队的集结和咄咄逼人的姿态,均属于一种虚张声势的恫吓行为。由于中国人承担不起一场与美国人进行战争的重负,所以他们是不会对他的部队发起进攻的”。

二是麦克阿瑟认为:“即使他错了,中国的确不是在进行恫吓,他的部队也有能力对付中国人和北朝鲜人”,因为中国人的数量在3~4万人左右,不会超过7万人,以自己手中的兵力完全可以对付。

三是麦克阿瑟认为“压倒一切的考虑是,他对他的任务是‘消灭北朝鲜人的军事力量’这一点坚定不移。这一任务主宰着他的行动方针。而只有向边境进军方能完成这一任务”。

而在这三点中,第二点是最主要的,换句话说,即使中国人是在诱敌深入,以中国人不到7万人的兵力根本无法阻止联合国军的进攻。那么麦克阿瑟是凭什么判断中国人的数量不足7万人呢?这一切还要从第一次战役东线战役的一起意外事件说起。

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彭德怀确定了西攻东阻的策略。战场的重点在西线,所以彭德怀在西线战场放了第38、第39、第40共3个军,在东线放了第42军。42军下辖第124师、第125师、第126师,为了增强西线的力量,彭德怀将第125师放在了西线,配属给了第38军。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一举动,直接影响了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结局。

1950年10月下旬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在东线战场打响后,第124师第370团向前线运送补给,包括食品和衣物等,因为美军空军在白天肆掠,所以运输队只能晚上前送物资。朝鲜北部山区地形复杂,由于运输队对地形不熟悉,当运输队转来转去找不到4连阵地时,见前方山沟里有灯火闪动,隐约可见房舍暗影,运输队长便派一名战士前去了解情况,想找个朝鲜老乡做向导带路。

派出的人直奔灯火而去,果真见有几间房舍,便推门而入,没曾想满屋子里都是伪军正围着在一起烤火。志愿军战士想退出来,但已被屋里伪军发觉了,志愿军战士便打了几枪跑了出来。这一开枪不要紧,几个屋里的伪军同时窜出屋来,足有30多个,一个个手持枪支,杀气腾腾。

370团的运输队只有20人不到,仅有5支枪,又背了好多粮食,因此行动不便,加上伪军熟悉地形,370团10多个战士被敌人俘虏,只逃出来七八名战士。

南朝鲜伪军经过两天激战,死伤惨重,正在十分恼火之际,如今轻易抓到了志愿军10多名战士,真是喜出望外,他们当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南朝鲜第1军团金白一准将,金白一很快将情况报告给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阿尔蒙德发现竟然是中国人。

原来我志愿军入朝时隐蔽良好,作战时外部着装是朝鲜人民军服装,虽然激战了两天,敌人还以为是朝鲜人民军,万万没有想到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阿尔蒙德得知这一情况后大吃一惊,立刻将我军10余名战士用飞机押送东京见麦克阿瑟,麦克阿瑟这才确信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入朝参战。

担任具体审讯工作的是美国远东军司令部情报处长威洛比,这使他了解到坚守黄草岭、赴战岭的是我志愿军第42军124师和126师,根本不知道还有125师,他以为我军都是由两个师组成。结合其他情报他作出判断,他在《每日情报综述》中写道:

从联合国军所受到的日益增强的抵抗来看,中国人介入已经不再是一个对作战行动毫无实际意义的“抽象理论问题”,而是“一种迫在眉睫的严重威胁”。中国之所以把派往朝鲜的部队称为“志愿军”,是为了宣称在朝鲜没有中国正规军,避免“入侵”的名声,而且一旦遭到失败,也不会损害中国军队的声誉。

他进一步判断了志愿军的人数,国正规军每个师建制兵力为1万人,实际作战兵力为7000~8500人。入朝有4个军8个师,按每个师7000人算,有56000人,按每个师8500人算,有68000人,所以在朝鲜人志愿军人数不会超过7万人,而考虑到战伤、后留等因素,所以参战兵力估计在3.4万人左右。

威洛比的判断得到了麦克阿瑟的认可,并将情况发给五角大楼,这下令美国军方放心了,以至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离开华盛顿到康涅狄格州去打了两天猎,回到华盛顿后也没有上班,在家里埋头撰写自己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直至11月6日才返回五角大楼。而美国总统杜鲁门也放心了。他按照原定计划到了密苏里州的独立城,参加那里的国会中期选举投票。

面对中国军队的忽然消失,麦克阿瑟认为是中国军队退却了,他并不知道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传统战法:诱敌深入。而实际上即使麦克阿瑟知道是诱敌深入的战法,麦克阿瑟也不会放在心上,因为此时的“联合国军”总兵力为55.3万余人,其中地面部队43.3万余人,空军5.5万余人,海军7.5万余人。

加上麦克阿瑟有“中国不会出兵与美国对抗”这样先入为主的看法,所以他就更加狂妄自大了。所以麦克阿瑟将联合国军送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预设的口袋。但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志愿军不是不足7万人,而是40多万人,是麦克阿瑟预估人数的5倍多。

在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基本歼灭南朝鲜第7、第8师,歼灭土耳其旅大部,给予美第2、第7师、陆战第1师以歼灭性打击,歼灭美第25师、骑兵第1师一部,共歼敌3.6万余人,其中包括美军2.4万余人。

而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也在部署三八线防线时,于12月23日车祸丧生。此外,志愿军缴获与击落击伤飞机18架,缴获与击毁击伤坦克、装甲车200余辆、各种炮1100余门,汽车3300余辆。

志愿军第二次战役的胜利,震惊了世界。它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了不可一世的美国侵略者当头一棒,在美国朝野上下引起强烈的震动。美国舆论界把美军在朝鲜的失败称作“噩梦”、“悲剧”、惊呼“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而谁能想到这是由于志愿军运输队无意中闯入敌营被俘十余人,却成功葬送2.4万美军。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古典哲学“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也就是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结果。

话虽这么说,我们还是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因为任何事都得从好处争取,坏处着眼,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天择是作者的笔名,曾在国防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历史和哲学颇有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