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请你帮个忙么”:回避型人格如何寻求帮助
发布时间:2021-06-26
01
在一次朋友聚会时,大家聊到一个话题:为何有人会拒绝别人的帮助。
话题的开启,是因为一位朋友亲戚的孩子,来朋友所在城市打工,朋友被托付照顾这个年轻人,但每次询问孩子是否有困难,都被告知没有问题,想去看望却屡屡被拒绝,但实际孩子过得并不好,朋友稍微提供一些社会资源就可以大大改善他的状况,但孩子什么也没说过。
这个求助的话题,让我想到另一位同事,他在工作中几乎从不寻求帮助,什么事总是一个人搞定,即使有时候因为不是自己能力范围中的事项,做起来有些吃力,或者工作短时间安排太满,有些超负荷,他都会咬牙硬挺,即使有时候结果不尽如人意。
还有一位女同事,她也几乎不寻求帮助,如果实在没办法接受了他人的帮忙,她也要在最短时间内计算清楚大概的价值,并马上支付对价。
比如因为开会结束太晚、地点太偏,找不到回程的出租车,她搭同事的顺风车返回,还要按滴滴打车的车费支付。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做法,一次羽毛球运动,在前场躲避不及时,被扣杀的羽毛球重重的打在左眼球上,顿时左眼几乎失明,只能看到黑暗背景上一些模糊光斑。同事大姐忙跑过来问是否要送我去医院,我一边蹲在地上捂脸哭泣,一边果断的拒绝:“我没事,你们走吧。”
是什么阻止了我们接受别人的好意,为什么我们没法对身边的人说一声:
“能请你帮个忙么。”
02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通过对母婴关系的分析,研究对人际关系内部工作模式的影响,按母婴分离—亲近过程中,婴儿的表现,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类,而婴儿的依恋模式会影响到成年后的人际互动。
其中回避型/冷漠型的成人依恋模式,对接受帮助、求助会有非常不利的影响。主要的心理动机有如下几种:
我太卑微了
父母在幼年时的养育模式多为打压和贬低,很少有鼓励和赞美,使得孩子的自尊水平较低,成年后不自觉的将地位放低,碰到需要的东西、需要的帮助,产生不配获得的自卑感,从而不敢求助,一旦有人主动提供帮助,会觉得受宠若惊,受之有愧。
我必须坚强
父母本身很要强,要面子,认为社会险恶,只有坚强才可以面对,只有靠自己才能掌控一切。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要求严格,有完美主义倾向,不允许出现错误,不允许表现软弱,哭泣是禁止的行为,让孩子记住了对脆弱的羞耻感。
成年后,让旁人看到自己不好的样子,是很可耻的,即使委屈的哭泣,也只能背着人。在生活中、工作中,“求助”让长大后的孩子觉得自己丧失了平等的地位和对事情的掌控,羞耻心让拒绝的话脱口而出。
没人可以/愿意帮我
父母在养育幼儿时,可能是客观原因,时间、精力、能力无法照顾到,可能是主观原因,不认为孩子是独立个体,不认为孩子的需求需要特别关注和回应,对孩子发出“想要”、“帮帮我”的信号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导致孩子在认知中印入“没人愿意帮我,没人可以帮我”的烙印。
成年后,为了避免求而不得的痛苦,主动放弃了寻求帮助,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也许自己一个人撑的很苦,但总比找人帮忙却无人看到、无人回应、被人拒绝在心理上舒服一些。
我还不起/不愿还
还有一类养育模式,父母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给孩子造成一种亏欠感。“我这都是为了你”、“如果不是为了你……”、“我做了这么多,你长大一定要报答我啊”、“如果不是我,你能有今天,找你要点钱还推三阻四的。”
似乎孩子的出生给家庭带来负累,养孩子就为了将来能有超额回报。谁都不希望自己是“人”而不是工具,在养育过程中太过强调付出和回报,会给孩子造成巨大心理负担。
成年后,也不自觉的将自己生活中的人际互动模式调整成“付出—回报”模式,接受帮助,就要立即、马上同等偿还,否则人情就如包袱重重的压在心上。如果还不起,或者可能要求偿还的方式自己不愿意,那就不接受帮助,避免背上人情债。
03
人际关系,是在你帮我一把,我拉你一下,你亏欠我一点,我亏欠你一点的互动中,慢慢变得深厚的。不求助、拒绝帮助,让自己远离了人类社会的协作体系,不仅事情进展的不顺利,情感上也把自己圈成了孤岛。
如何能打破内心的魔咒,用新的体验代替童年不美好的经验,也许有些方法值得尝试。
求助力所能及之人且给他拒绝的权力
关于如何求助,朋友给出过一个经典的范例,值得学习和借鉴。
当年她第一天去单位实习,实习的机构比较偏远,周边没有餐馆和小卖部,第一天来也没有人提醒她带饭,她面临中午要饿肚子的窘境。
第一天来,和单位的同事虽然还不熟悉,但她勇敢的向一位大姐求助,希望大姐能带她回家吃午饭,她述说了自己面临的困境,并在最后说道:“我刚来单位,和大家都不熟悉,我知道我的请求很冒昧,但是还是希望得到你的帮助。你可以拒绝我,而且也不会因为你拒绝了我,影响到我们之间的关系。”
最终,大姐因为她关于拒绝的表述,转变了想法,带她回了家。
适度的感激
人际互动模式中的“付出—回报”模式,是很多人的梦魇,家长的亏欠感养育模式,要求回报时的肆无忌惮,以爱为名对个人边界感的无限次侵犯,都让很多成年人面对接受别人的付出望而却步,即使很多付出需要的回报仅是一句“谢谢”。
要突破“付出—回报”模式的关键点,在于对过度索取说“不”。如果任何人的索取超过了你能承受的限度,即使之前他为你付出了很多,也不是他索取的理由。
人的感情不是交易,人情往来也没签过契约,只有确立了自己稳定的边界,拒绝以爱的名义的过度索取和侵入,才能在人际互动中获得新生,不再害怕接受和主动的付出。
当觉察到阻止自己求助的只是自己心中的执念时,大胆求助才有获得新体验的可能,慢慢来,但是总要迈开第一步。在你有需要时,请对身边的人说:
“能请你帮个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