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驱蚊的?
提起夏季,总会让人联想起晴朗的阳光,而在这阳光背后,却也伴随着夏季独有的苦恼,那就是时刻与人相伴的蚊虫。
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有了各种灭蚊设备来解除蚊虫带来的苦恼,然而,在没有现代灭蚊设备的古代社会,古人们又是如何驱蚊的呢?
春秋篇
“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这是庄子在《庄子·天运篇》中对蚊子的疯狂吐槽。无独有偶,齐桓公也曾深陷蚊虫叮咬的苦恼中,不过,被逼急了的齐桓公却想出了一个对付蚊虫的好办法。
据《金缕子》记载,齐桓公曾说:“白鸟营饥而求饱,寡人因之开翠纱之帐,进蚊子焉。”
这里提到的翠纱之帐就是春秋时代的一种高级蚊帐。帐,在古代也称“帱”或“裯”。东汉刘熙《释名·释床帐》里的解释是:“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小帐曰斗,形如覆斗也。”因此齐桓公用来防蚊虫的工具,也被称作翠纱之帱。
这样的高级蚊帐一般用锦、罗、纱、绮、缣等丝织品制作,十分名贵,平常百姓家绝对消费不起。
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在《孔雀东南飞》 中,就提到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一个高级蚊帐外加挂上香囊,这样的配置真是土豪专享,可见诗中的刘兰芝,家境还是颇为殷实的。
这些华美名贵的蚊帐成为了贵族们对付蚊子的利器,而一般的平民百姓则只能用葛、布等制成简陋的蚊帐,勉强起到防蚊的效果。
即便如此,仍有连葛布都买不起的穷苦百姓,那么,这些穷困人家又如何驱蚊呢?
在《二十四孝》中,就记载了一个孝子为了不让父亲饱受蚊虫之苦而甘心用自己的血去喂饱蚊子的故事,还留下了《恣蚊饱血》这个为人传诵的光荣事迹。
这则故事虽然精彩,但聪明古人早已有了更好的驱蚊方式。那就是通过在水缸里饲养青蛙,来达到科学灭蚊的效果。
这个办法很好的弥补了一些人家没有蚊帐的遗憾,成为了古人驱蚊的又一杰作。
唐宋篇
时光荏苒,历史的风云千年一瞬,转眼便来到了唐宋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唐宋时代的物质和经济基础都比春秋时代更为强盛,这也使唐宋时代的驱蚊手段,有了更多的选择。
“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这是北宋诗人张耒《离楚夜泊高丽馆寄杨克一甥四首》中的一句诗,诗中张耒把使用蚊帐当作是跟煮早饭一样的寻常事,可见蚊帐在唐宋时代早已褪去了名贵的外衣,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用品了。
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除了使用蚊帐,唐宋时期的人们还会用纱窗来防止蚊虫,这样的纱窗被称作“蚊幌”。
蚊幌的使用效果十分令人满意,诗人元稹就曾欣喜的称赞说:“蚊幌雨来卷,烛蛾灯上稀”,可见蚊幌驱蚊的强大功效。
对付讨厌的蚊虫,怎能仅靠一个蚊幌呢?宋代人还有另一款对付蚊虫的大杀器,那就是——蚊香。
“熏之苦烟埃,燎壁疲照烛”、“屋头朝爨作饮食,枕底夕艾驱蚊虫”、“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唐宋时期的人们焚烧植物薰蚊子的真实写照。
诗中提到的“艾”就是植物艾草。由于蚊虫不喜爱艾草的味道,因此当时的人们把艾草晒干后点燃,以达到驱蚊的效果,这便是古代版的“简易蚊香”。
后来,宋代人经过改良,又研制出了复杂版的蚊香。据《格物粗谈》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可见这种蚊香是在艾草的基础上加了雄黄和浮萍等配方的高级货。
这种蚊香被当时的人称作“蚊烟”,比如陈藻就在《乐轩集》里说过:“野店蚊烟接,官途松吹长”,连野店中都配备蚊烟了,看来这款驱蚊利器在这一时期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了。
明清篇
蚊烟作为一款驱蚊的利器传承千年,到了明清时期,蚊烟在宋代的基础不断改进,先后添加了香药阿魏、薄荷、川芎、樟脑等等药材,从而极大的提升了蚊烟的效用。
而且,明清时期的人们,还发明出一种“吸蚊灯”。这种灯有一个球状的灯身,上面为喇叭状的开口,中间的灯芯可以点火。
古代吸蚊灯
使用时,只需将灯芯点燃,气流就会在气压的作用下从喇叭口处将趋光而来蚊虫吸入,然后将蚊虫烧死在灯内。
这款驱蚊神器比起现代的灭蚊灯来也毫不逊色,不得不让人惊叹古人的智慧。或许,祖先们早已将他们的智慧都融入这些日常的小事中。生活中那一件件不起眼的小物件里,处处都蕴含着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文化传承。
参考资料:《乐轩集》、《格物粗谈》、《金缕子》、《庄子》、《宋史》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