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里的中国文化

曾读李白的《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由此,才知在古代筷子有个比较典雅的名字——“箸”,但总觉得太书面化了,不如“筷子”叫起来亲切,响亮。

小时候,每逢农忙时节,大伙争分夺秒在农田里忙乎,野外就餐是常事。送饭的人行色匆匆,临行前忘记带筷子便在所难免。遇到这种情况,人们到路边随便折段树枝即可解决问题。此举与筷子的起源竟高度契合。

传说,大禹就是如此发明筷子的。有一次,在外奔波治水的他饥饿难忍,急忙架起陶锅煮肉。沸水里的肉飘着香,也特别烫,他却有些急不可耐,找来了两截树枝将肉夹出来食用。后来,他觉得此法不错,手持树枝既不会被烫着,也不会沾上汤汁,便一直这样进食。其他人也觉得这样做很好,纷纷效仿之下,筷子便流行了起来。

传说毕竟是传说,筷子究竟由谁发明?一说姜尚受神鸟启示制作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用玉簪作筷,对此我们虽然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高度评价过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十六七世纪才发明刀叉,但刀叉又哪能跟筷子相比呢?”李教授说得十分中肯,让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我们知道,可用来制作筷子的材料很多,有竹木、瓷、金属、象牙、骨头、玉石等,其中用象牙或象软骨制作而成的象牙筷子,极有收藏价值。到了宋代,筷子在材质和工艺上更加精致考究,达到了一个顶峰。当时的权贵特别青睐象牙筷,并在上面镶金裹银,借此炫耀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明朝奸相严嵩也有此嗜好,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其家产被抄,共抄得黄金3万多两,白银200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此外还有田地100多万亩,房屋6000多间,以及无数的珍稀古玩、名人字画,其中仅金镶牙箸就有1110双。不仅如此,古代还出现过犀角筷、宝石筷、景泰蓝筷等,品种繁多,极尽奢华。

在我们乡间,银筷子的功效一直被传得神乎其神,可以用它来验毒。不过,现代科学表明,银只能检测砒霜毒,对其他毒素则无效。但不可否认,银子具有消毒作用,每升水中只要含有5000万分之一毫克的银离子,便可使水中大部分细菌致死,所以银器很受人们追捧。作为普通百姓,能用上银筷子就应该知足了。但因银筷子分量过重,用起来累手且表面过于光滑,遇到光滑的食物,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很明显,银筷子徒有其表,收藏价值、观赏价值较高,而欠缺真正的使用价值。

筷子虽小,只有两根,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却远远超出了食器和饮食文化的范畴,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并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它在三到七世纪被传播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地,但筷子在中国发源和变迁的历史,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

《礼记·曲礼》有“饭黍勿以箸,羹之有菜着用荚”的说法,这里的“荚”和“箸”一样,也指筷子,可见,自古以来筷子便有许多禁忌。由于“箸”与“住”同音,在人们心目中,尤其对于船工大为忌讳,于是就成了“筷子”,“筷”和“快”同音。

关于筷子在使用上的禁忌,每个人都应略知一二。比如船民把筷子看作是行船的篙,吃完饭,筷子不能搁在碗上,船是“搁”不起的,“搁”意味着“浅”住了,就是抛锚。吃完饭,要把筷子往桌上轻轻一“射”,表示顺顺当当。给客人或长辈盛饭时,不可将筷子直插入饭中,否则,对方会认为是咒他,因为只有给亡人献饭时才是此等仪式。拿筷子最好用右手,因为左撇子会影响到邻座的人用筷子。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折断一根筷子不难,难的是将成把的筷子折断”的故事,以此阐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筷子总是成双成对,因为这个吉祥的寓意,筷子还演变成了重要的嫁妆。古人结婚时会将筷子作为定情之物,两根筷子寓意白头到老,10双筷子寓意十全十美。摆上一副碗筷,是对一个人最深切的思念,那人可能是滞留台湾或海外的远行不归的亲人。能共用一双筷子的人,相互间的关系一定密切。外国人想做个“中国通”,首先要了解筷子。据说,尼克松访华前夕,曾经专门研究了中国筷子的用法,而且苦练了这种本领,可见我们的“筷子文化”确实魅力非凡。

不仅如此,关于筷子,从古到今拥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权臣桓温有一次参加宴会,发现有个参军用筷子夹烝薤没能一下子夹起来,同桌的人又不帮助,而他还夹个不停,满座的人都笑起来。桓温颇为气愤地说:“同在一个盘子里用餐,尚且不能互相帮助,更何况遇到危急患难呢!”便下令罢了他们的官。

万水千山总是情,筷子也算多情物。成功演绎过《凤求凰》的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相识相恋的故事,堪称一见钟情的古典教案。司马相如不仅擅长写《子虚赋》《上林赋》等赋体文,还能够巧妙地在筷子做文章。他有一首《咏箸诗》,写得情深意长。诗曰:“少小青青老来黄,每结同心配成双。莫道此中滋味好,甘苦来时要共尝。”这位翩翩公子用筷子来比喻同甘共苦的爱情,成功打动了卓文君的一片芳心,而且二人的定情信物也是一双筷子。

筷子也曾触发过走进《水浒传》和《金瓶梅》这两部古典名著的千古奸情,西门庆对潘金莲的挑逗,就是从弯腰到桌下捡拾自己有意拂落的筷子开始的。

关于憨子的系列故事,我从小到大听过不少,却始终百听不厌,其中最喜欢用筷子戏弄憨子的那个。憨人有憨福,娶了老婆,同时也出尽了洋相。吃饭时,有人故意给憨子一根筷子,以此试探他到底傻不傻。这时,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憨子接过筷子,脱口而出:“双桥好过,独木桥难行呀”。貌似反应机敏,不由得让人刮目相看,不过,最终还是露出了马脚,让他和老婆二人的颜面尽失。

现实生活中这样好笑的事情数不胜数。比如,有人喜欢在盘子反复挑拣自己喜欢吃的菜,每一筷子下去都直奔目标,我们便嘲笑这人的筷子长“眼”啦。遭遇某个“菜虎”,我们常取笑对方,说筷子是你儿,你也得让它歇歇呀。

我不由地想起当年我们兄妹几个吃饭时,相互间总留意各自握筷子的位置,以为谁握得越向后,将来谁就会离家越远,也意味着会混得越好。现在,我们或在家乡教书,或远赴外地经商务工,离家的远近,收入的多寡,与当初握筷子的位置不搭边。前些年倡导讲卫生,首先从筷子抓起,引导大家主动“用公筷分菜”或使用一次性筷子。还有,一次性筷子虽然由日本人发明,但日本却不生产它,全部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可以告诉我们的道理很多,关于资源、关于环保、关于发展的课题值得我们去认真地感悟和深思。

如此可见,筷子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一直未变,握着自己的筷,吃着自己的饭菜,最安心。同时,筷子所代表的“东方文明”,所负载的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更需要我们一代代去传承和发展。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

  • 纣为象箸

    纣为象箸 [出处]<韩非子.喻老> [译文] 从前,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太师箕子见了便恐惧起来.在他看来,使用象牙筷子决不会放到泥碗里,必定要放在犀牛角或玉石做成的杯子里:有了象牙筷子和 ...

  • 筷子背后的中国文化

    中国筷子形状近似长方体或圆柱体,较长且厚重,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象征人的"七情六欲",材质多以木质或竹质,也有用象牙.红木.金银等名贵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箸,更善运用各雕刻工艺,彰显典 ...

  • 麻将里的中国文化

    麻将是大众娱乐的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有人称之为「国粹」.不过,又有多说人知道麻将的由来以及它的文化内涵呢? 中国古代有三种游戏流传至今: 1.围棋.围棋似道,产生于原始社会,三百六十子毫无贵贱,一 ...

  • 心心相“印”:印里的中国文化

    印章在我国出现于殷商时期,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凭信法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以及工商往来,无不以印章取信.及至今日,印章在我国以及全世界仍有着广泛应用.除了实用功能 ...

  • 拜年丨筷子里的中国味儿,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一双筷子 七寸六分 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浓缩着中国人最深邃的情感爱意 它夹起的是浓浓的中国味儿 撑起的却是整个华夏文明 年 筷子 ▌味道启蒙 (广州·西关) ▲ 婴儿时, 长辈用筷子蘸着各种味道来 ...

  • 汉服里的中国文化 

    <周易>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黄帝.尧.舜这样的古代圣明君王,只是把衣裳穿得很得体,便将天下治理好了. <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 ...

  •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里,有哪些正着读、倒着...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里,有哪些正着读.倒着读都很棒的诗歌? ​​​​

  • 漫谈中国文化里的牛

    春回大地,耕牛拉犁,划破油乌的沃土,撒进去的种子很快就会让天地间充满生机.牛,似乎不是耕种土地,而是打开地门,沟通天地间的气息,融进春天温热的活力.俯首甘为孺子牛.不用扬鞭自奋蹄.牛和世世代代生成的牛 ...

  • 对弈·围棋里那些鲜为人知的中国文化

    围棋是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中国古时称"弈",西方名称"Go".流行于东亚国家(中.日.韩等),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对弈.清末民初两个正在对弈的男子,棋子雕 ...

  • 在中国文化里,凤到底跟龙是一对还是跟凰一对?

    古有凤求凰,后言龙配凤.时闻凤凰于飞,常见龙凤呈祥.人常言,凤栖梧桐,龙盘玉柱,凤舞九天,龙腾四海--又,龙飞凤舞,龙跃凤鸣,龙驹凤雏,龙章凤姿,描龙绣凤,攀龙附凤-- 那个'凰',后来默默去了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