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太小,装不下一个人的传奇...

画鹰图 宋 佚名
文/何较瘦
他,文不输李杜。
他是男生心中的英雄梦,
亦是女生眼里的柔情郎。
想了一生,护国安定。
盼了一生,却落了个抱憾终身...
01
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济南府老辛家在三代以后会出一个将才。
至少辛赞是绝然想不到。
唯一的儿子早夭后,他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孙子辛弃疾身上。
辛家是流亡在北方的大族,起根上就不认同女真的统治,辛赞表面上与金人和和气气,背地里早已生了南归之心,这或多或少也影响了辛弃疾。
辛家向来注重教育,除了诗书攻读外,独具一格的“地理小课堂”也搞得热火朝天。
辛赞会挂上亲手绘制的舆图给孙子讲解天下大势、山川走向。
多少年后,辛弃疾突然发现:这其实是爷爷在给自己灌输“隆中对”的思维模型!
辛赞不是学富五车的人物,只是小小县令。
在沦陷区,他的日常事务之一是与金人应酬,这也让他深深觉得,用“望天书”式的教育方法只能复制一个自己。
对辛弃疾,他有更深切的希望。
02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辛弃疾15岁,奔赴燕京(今北京)参加“国考”。
临行前,祖父敦敦教诲。
科举只是个幌子,辛弃疾根本没安心去准备,在考场里喝了一杯茶就走了。
他把大把的时间耗在侦查工作上,一个月功夫把燕京的地理特点、驻军布防情况弄得一清二楚。
三年后,他又一次前往燕京...
就这样,一个优秀的军事间谍毕业了!
若干年后,金人大举南侵时,二十出头的辛弃疾已自学成才,准备在敌后大显身手了。
翻开地图,可以清楚看到,若金兵南下侵宋,不外乎有西(川蜀)、中(洛阳-襄阳)、东(淮西)三条路线可走。
事实也是,南宋初年的双边摩擦大多就发生在这三条线上。
辛弃疾是山东人,他意外地发现:由济南出发,或走旱路或行水路,一样可以抵达江南!而且,金人历来都忽视了这条路。
山东,成为金人的软肋!
辛弃疾决定要在这里大大折腾一番。
他投奔耿京的农民起义军,因为军中都是一帮“泥腿子”,没个能写字、会做参谋的文化人,辛弃疾才兼文武,完美匹配。
耿京心眼实在,对这个主动来投的“富二代”极为赏识,将军中的机密事宜,譬如文书、掌印都交给辛弃疾。
辛弃疾是真心打算在义军里实践一番的,他还主动把老相识——一个叫义端的和尚介绍给老耿。
也不知是聪明才绝顶,还是剃度之后方觉得自己牛逼,义端觉得耿京就是一农民,成不了气候,还不如投靠金人吃香喝辣。
遂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偷揣大印,跑了!
辛弃疾面对耿京的责难,很是委屈,发誓三天之内要抓住秃驴。
说罢,单人独骑追了出去。
一个出家人,不可能拿大印出去卖废铜烂铁,只能到金人那儿换富贵!
还没到一天,义端就被撵上了。
他忙不迭地磕头求饶:“哥们儿,你暴走起来的样子真好看,就像一头威猛的犀牛…”
(原文: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
切,你这比喻太难听了!
手起刀落,要了秃驴的脑袋!
03
不久,金人南下的企图在采石矶被南宋文臣虞允文消弭。
局势朝着有利于南宋的一面发展,散步在北方大地上的起义军,纷纷朝中央靠拢。
辛弃疾代耿京写下一封归顺表,兴冲冲南归,受到宋高宗的接待,加官进爵。
应该说,辛弃疾的战略眼光是非常高明的。
一群大字不识的农民军,在群狼环绕的敌后生存,太难了!倒不如借题发挥,借着南宋大盘飙红利好,主动示好,方是上策,况且本着统战的初衷,宋廷绝不会置之不理。
若事情仅仅如此,最大的赢家是耿京。
然而,大本营里出了一个叫张安国的叛徒,直接干掉老耿,拉起队伍投靠了金人。
于是,又一个机会摆在辛弃疾面前。
若听之任之,等于之前给宋高宗做出的“收编一只武装部队”的承诺打了水漂。
若要力挽狂澜,单靠一个会舞剑的书生,能管用吗?
向宋廷借兵?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辛弃疾只带五十余骑来到了金营。
接下来的事可以用八个字表述: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喝醉的张安国,被捆成了一件快递包裹,塞在马鞍上...
金兵金将眼睁睁看着辛弃疾一伙扬长而去。

04
辛弃疾南归后不到半年,南宋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宋高宗禅位于太子赵昚,是为孝宗。
新皇借着金国内乱初定人心不稳的机会,发动北伐,名臣张浚被任命为“项目主理人”。
作为南宋初期少有的能臣,张浚的优缺点一样突出。
优点是人品不错,有名士傲骨;
最大软肋在于“不知兵”,喜欢讲排场。
辛弃疾热血沸腾,主动为张公献计献策。
通过十来年对北方政局、军情、地理情况的了解,他提出了一个“疲敌劳师”的策略。
金人战斗纪律不强,要发动一场战争,光是准备期就要两年,因此,莫如先声张要从西边的川陕一路进军;
等金人耗费周章把人马调动得差不多了,另安排一只疑兵在淮西地界出没,引诱金人又将兵调回来;
同样的道理,山东、江苏沿海一带,金人是不会想到宋人要从那里进兵的,那么就投其所好,再安排一路人马前往鼓噪。
这样,各路人马齐齐叫喊,无一处真要动手,等金人不知所措之际,突然从山东一路进兵,让敌猝不及防。
一处得手,处处震撼。
不料张浚只淡淡回应:“我仅仅是地方上的负责人,阁下的计划太过庞大,做不了主哇!”
隐藏的意思就是,辛弃疾属于“外来户”,自诩名流的张浚怎么会看得上他的计划?
结果,宋军在淮西前线一场惨败,导致南宋将本已优化的好牌面拱手相让,失去了收复失地的绝佳机会。
05
随着北伐草草落幕,宋金双方签订和平条约《隆兴和议》,主动出击的可能性不大了,国家的军事战略转向长期战备。
基于此,辛弃疾写下了著名的《美芹十论》与《九议》。
并创见性地提出“守江必守淮”。
但,一个写流行歌词的人,居然做起了帝国战略规划研究。
这不是成心抢总参那帮人的饭碗吗?
这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还玩儿了一把军事领域里最尖端业务——战略预测,表示:
金国最多再过六十年就要灭亡;
金一旦亡接下来就该轮到南宋了。
事实证明:辛弃疾简直是先知。
也正因为如此,南宋朝廷决定对辛弃疾冷处理。
中央是待不下去了。
辛弃疾被安排到安徽滁州搞建设,训练民兵、屯田、大兴土木…
06
冷板凳坐了几年,朝廷遇到麻烦事,终于又想起了辛弃疾。
原来,南宋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盯上了南方丰厚的茶产业,一面疯狂征税,一面推行了一种茶叶许可证——“茶引”。
茶商不干了。
湖北一个叫做赖文政的茶叶贩子,率先起事。
开始,当局满脸不屑:卖茶的会有多大战斗力?
没想到就这区区几百人,竟然势如破竹,在江西、湖北、湖南诸省搅得鸡飞狗跳。
政府方面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派出几只正规军围剿,由于不熟悉地理民情,屡战屡败。
宋孝宗翻遍官员花名册,记起“辛弃疾”这号名字:他不是号称文人中的“古惑仔”吗?让他试试。
辛弃疾再度出山。
在正规军看来如同烫手山芋的“茶商叛军”,辛弃疾却视之如小菜一碟。
他只专心做好三件事:
第一, 优化士卒,淘汰老弱病残,专挑那些能以一敌十的精干青壮;
第二, 不搞一味的武力进剿,而是定点设伏,把守交通要冲,再想办法断粮
断水;
第三, 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给予充分的赦免条件,瓦解敌人心理。
绝妙的“轻资产”运作。
仅仅两个多月,茶商叛军人心涣散,扯起了白旗,赖文政也被诱杀。
07
宋孝宗很是欣赏辛弃疾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时的手段,又安排他去湖南担任安抚使,也就是中央特派员,着重解决偏远地方民风彪悍的顽疾。
当时,湖南境内军政命令极不统一,特别是军队纪律涣散,为非作歹...
辛弃疾发现江南各地中,广东有摧锋军,福建有左翼军,荆州有神劲军,都是民兵武装建制,用来对付本土暴乱和维持治安,效果很好。
所以,他大胆提出在湖南组建一支“飞虎军”。
湖南当时是穷省,按照辛弃疾的招募计划算一笔账,光军费就是一笔天文数字,差不多要耗费当地一年的财政收入。
请中央拨款?不现实。
这难不倒辛弃疾,他先是搞募捐、众筹,而后又在茶叶、渔业、酒业、药材等行业推行专卖政策,甚至还搞起了房地产租赁的业务,完美的自给自足...
虽然白手起家,但是物尽其用。
一年时间,飞虎军正式成军,声威浩大,光是秀一秀肌肉,就足以震慑山林匪盗,世人评价其“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可惜的是,辛弃疾遭受诸多排斥,说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
不久,被调离湖南。
但飞虎军保留了建制,成为南宋的一支精锐,日后在与金人、蒙古人作战中,展示出不同于其他地方军的战斗力。
08
创建“飞虎军”是辛弃疾前半生军事才能呈现的巅峰之作,那一年,他41岁。
等到他再一次出现在军事活动中,已然是23年后的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
在闻知权臣韩侂胄意欲再次北伐而起用主战派人士时,64岁的辛弃疾,虎躯一震。
可现实是残酷的。
却没想到此次任命,只是想用来他的名声来吓唬敌人。
昔日政敌再度无端攻讦,加上韩侂胄本人为谋求私利而没有充分做好备战工作...
感叹报国无门的他,留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战略预言后,失望离去...
四年后,北伐败报传来,面对朝廷再次召请出山收拾残局的旨意,病势沉重的辛弃疾无力地摇了摇头...
公元1207年,辛弃疾饮恨而殁。
临终之际,还在用最后一口气喊着:“杀贼!杀贼!”
《去国帖》是辛弃疾目前仅见的书法作品,现藏故宫博物院
09
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天山挂旆或少须,先挽银河洗嵩华。
陆游说他是当代管仲、萧何,明明可以靠带兵打仗吃饭却偏偏要靠文学。
说他能一口气打到天山脚下的确有点夸张。
虽然没有实战检验的作战方案,但从当时的形势和双方交战的情况来看,辛弃疾的方案无疑是极富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反映了辛弃疾过人的军事才能。
无论从军事战略水平、战役组织实施能力,还是治国安邦的行政才干,乃至个人的战术水平,辛弃疾足以跻身于历史一流行列。
参考资料来源:《宋史》《辛稼轩年谱》《朱子语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