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演出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图】
2017年08月08日
1、行业监管体制
(1)行业主管部门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是中共中央主管意识形态方面工作的综合部门。其对演出行业的主要管理职能是:负责提出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指导宣传文化系统制定政策、法规,按照党中央的统一工作部署,协调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② 文化部及各省市文化厅(局)
文化部是国务院组成部委之一。其对演出行业的主要管理职责是:拟订文化艺术方针政策,起草文化艺术法律法规草案;拟订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进文化艺术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指导、管理文学艺术事业,指导艺术创作与生产,推动各门类艺术的发展,管理全国性重大文化活动;推进文化艺术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规划、引导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指导国家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拟订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协调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推进对外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拟订文化市场发展规划,指导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负责对文化艺术经营活动进行行业监管,指导对从事演艺活动民办机构的监管工作。文化部作为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国营业性演出的监督管理工作。
各省市地区的文化厅(局)主要负责属地内营业性演出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艺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研究制订地区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政策、规章和管理办法;综合管理地区社会文化事业。另外,各地文化局还负责落实政府的各项补助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
(2)行业法律法规
演出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行业监管政策
根据 2016 年第三次修订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439 号公布,第 666 号修改)第六条,文艺表演团体申请从事营业性演出活动,应当有与其业务相适应的专职演员和器材设备,并向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演出经纪机构申请从事营业性演出经营活动,应当有 3 名以上专职演出经纪人员和与其业务相适应的资金,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文化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 20 日内作出决定。批准的,颁发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根据 2016 年第三次修订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439 号公布第 666 号修改)第十条,外国投资者可以与中国投资者依法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不得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资经营的文艺表演团体,不得设立外资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
根据 2016 年第三次修订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439 号公布,第 666 号修改)第十三条,举办营业性演出,应当向演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根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的规定,申请举办营业性演出,应当持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或者备案证明,在演出日期前向文化主管部门提交规定文件。该《细则》同时对涉外或港澳台演出进行了相关规定。
2、行业概况
(1)市场规模
演出行业包括舞台剧,演唱会、音乐节、音乐会,旅游演出,传统戏曲,舞蹈等多个领域。其中舞台剧主要包括话剧、音乐剧、儿童剧等。根据道略研究《2016 年中国商业演出票房报告》,最近三年全国商业演出市场票房、观众人数和演出场次持续增长。 2016 年全国商业演出市场票房收入达 121 亿元,较 2015 年的 111 亿元增长 9.0%。 2016 年全国商业演出观众人数10,761 万人,较 2015 年的 10,107 万人增长 6.5%。 2016 年全国商业演出场次 18.2万场,较 2015 年的 16.6 万场增长 9.6%。作为演出行业中的细分领域,根据道略研究《2016 年中国话剧市场发展报告》,话剧市场最近三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2016 年话剧演出 1.17 万场,票房收入 8.19 亿元。
2012-2016 年全国商业演出市场票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2012-2016 年全国商业演出观众人数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2012-2016 年全国商业演出演出场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2014-016 年话剧演出场次、票房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2)行业产业链
演出行业产业链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演出团体、演出公司、票务平台和剧院。演出团体主要负责演出执行,具体包括剧目的编创、排练和演出。演出公司主要负责演出运营,具体包括制定演出规划和制作,确定演出团体和演出剧目,租赁或安排剧院,与票务平台合作进行票务销售,协调安排、组织演出各项事宜,负责宣传推广等一系列工作。
票务平台主要负责演出票务销售,并对剧目进行宣传、推广。票务平台包括专业的票务平台公司,以及演出团体、演出公司和剧院自主运营的票务平台。剧院(或剧场)是最终进行演出的场地,为演出活动提供专业演出场地及服务。一些剧院公司通过建立剧场院线,通过“精品剧目+院线巡演” 的模式,打造或引进精品剧目,在其所管理的剧院进行全国巡演。由于演出场次较多,单场演出的成本会大幅下降,相比于单个剧院自行和演出方合作,可以大幅节省交易成本和运营成本。
演出行业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演出行业中,一家公司在产业链中可能担任多个角色。比如以剧院为主的公司自身拥有剧场院线,同时作为演出公司组织演出,并作为票务平台在官网进行票务销售。 通过在产业链上覆盖多个角色,公司能够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3)行业特点
① 经营模式
A、资产结构的独特性
演出行业属于轻资产行业,不同于工业企业以生产线、厂房等固定资产作为主要生产工具,戏剧制作主要投入剧本、演职人员报酬、舞美灯光服装设计制作、道具及其他制作耗费等,演出过程中所需的专用设施、设备、场地等主要通过租赁取得。
B、经营模式的独特性
生产模式上,演出行业以剧组为单位经过一段时间的编排后,进行演出。每个剧目具有相似的业务流程和差异化的内容、形式。最终演出方案是以剧本为基础,在编排过程中和多轮演出中,不断对演出方案进行优化后形成。演员需要在现场一次性按照演出方案完成表演,受到现场条件的制约较多,对演员综合素质具有较高要求。
销售模式上,演出行业因现场演出的特点,在一个时段一个场地,一组演员只能为一定数量的观众进行一个剧目的一场演出。因此其特点是通过打造品质较好的戏剧作品,依靠长时间多次演出来取得较大规模收入。
② 季节性
受国内文化大环境和上述经营模式的影响,演出行业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波动性。从时间上来看,演出行业一般会在春节期间及春节后陷入低谷,在年底和春节前排期较多,全年其他时间较为平均。从地点上来看,剧场一般不会一周七天全部安排演出,而周末的演出一般多于平时的演出。
③ 区域性
演出行业受地区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根据道略研究《2016 年中国商业演出票房报告》,全国有演出的专业剧场 1213 个,分布相对集中。其中“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区域分别为 205 个、 320 个,占全国总数的 43.28%。
④ 周期性
演出行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和人均 GDP 的增长水平相关,因此经济的强势增长能有效促进包括演出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同时,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虽然人们物质需求会紧缩,但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仍会有消费需求。
(4)行业发展趋势
① 演出结构将逐步变化,未来音乐剧将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舞台剧中话剧和儿童剧演出场次较多,音乐剧演出场次较少,以引进国外经典音乐剧为主。而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音乐剧在整个演出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我国演出行业的逐步成熟,演出结构将逐渐变化,未来音乐剧将进一步发展。
② 驻场剧是未来行业发展方向
由于演出行业在规模和人数上存在限制,要取得较高收入规模客观要求一部剧目长时间的多次演出,因此驻场演出应运而生。驻场只是形式,决定驻场的剧目才是内里。驻场演出对剧目提出了较高的品质要求,有利于推动院团品牌与剧目品质的上升;院团品牌与剧目品质的上升又将对后续演出的票房提供保障,形成良性循环。因此驻场剧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方向。
③ 市场化程度逐步提升,全产业链逐步渗透
我国演出行业仍处于发展之中,尚未达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市场化程度和商业化水平,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全产业链中,各参与主体积极向上游或下游进行拓展,以完成全产业链渗透,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形成较强的规模效益。
④ 行业集中度提升,品牌效应显现
随着行业发展,演出行业多家公司完成了长期沉淀,一方面推出的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持续推出高质量作品形成显著的品牌效应,成为观众观剧的首选,从而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强者越强的现象比较明显。未来这些公司将进一步利用形成的戏剧品牌,发挥先发优势,市场竞争格局将呈现出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