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工作模状态研究
对压印钱币的工作模的状态进行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借此可以判断钱币的压印数量、时间、批次和补铸情况等。曾经有人对美国1795年五美分币做过工作模状态研究,发现有些版别的压印时间竟然早于1794年版的。美国人Delmar Romines被称为工作模状态研究之父。他通过多年对林肯分币的研究,得出了工作模磨损状态的具体数据。以下介绍工作模状态的一些基本概念,并结合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纪念镍币加以说明,期望能对国内币友有所启发。
工作模磨损
钱币压印的过程,是坚硬的钢模通过挤压,使较软的坯饼上产生金属流动,填充钢模上的凹陷部分,从而形成币面上的图案、数字和文字等。
压印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和摩擦也会造成工作模表面金属的流动,但其速度要慢得多。这就是工作模的磨损。钱币的尺寸、坯饼材料的软硬、图案浮雕的深浅等因素对磨损的速度都有影响。以下是美国造币局报告的1971年钱币正面工作模的寿命:
1 美分 1,000,000 枚
5 美分 170,000 枚
25 美分 155,000 枚
50 美分 150,000 枚
1 美元 100,000 枚
除了正常磨损之外,工作模淬火不足、硬度不够,上、下模不平行或偏心而造成模具受力不均都会加速模具磨损。
有时工作模还会在压印过程中开裂,而且不止一处。更有甚者,有些工作模在压印之前会因淬火不当发生开裂。美国1818年大分币每一枚正面都有开裂的工作模造成的瑕疵,由此可以推断该工作模在开始压印时便已开裂:
工作模上的磨损和裂纹都会在钱币上表现出来。裂纹比较容易辨认,用开裂工作模压印的钱币上会出现条状突起。而工作模磨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划分其状态就要困难一些。美国钱币收藏者一般把工作模状态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Del Romaines则有更细的分法:初期、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
早期工作模状态 (early die state, EDS)
早期工作模是指几乎全新的工作模,其压印出来的钱币底板平滑,图案和文字轮廓清晰。普制币会呈现类似精制币的镜面效果。谢尔登的评级标准中所谓压印质量主要与此有关。当然早期状态的工作模只是取得完美压印效果的要素之一。机器的压力、上下模之间的耦合度、压印次数等也都会影响压印质量。
在Del Romaines研究的钱币中,用初期和早期状态的工作模所压印的钱币占一枚工作模压印总数的2.63%。这些钱币以其绝佳的压印质量成为收藏者追捧的对象,这是“初打币”这一概念的基础。而评级公司根据送评时间来确定是否是初打币,这种做法未见得合理,因为在截止期前工作模可能早已过了早期状态。
用早期状态的工作模压印的钱币是没有车轮光的,因为车轮光的成因是铸痕 (flow line),而出现铸痕即表示工作模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磨损。
中期工作模状态 (middle die state, MDS)
中期状态的工作模上,早期工作模所具有的细微部分完全消失,而且主要的图案部分也已开始磨损。靠币边的文字和数字顶部全部或大部出现明显的金属流动痕迹,以坡状线条擦痕的形式出现,因此这些文字和数字的轮廓不再清晰。在Del Romaines研究的钱币中,中期状态的工作模所压印的钱币占一枚工作模压印总数的6.5%。
中期工作模上的瑕疵
晚期工作模状态 (late die state, LDS)
在晚期状态的工作模上,主要的图案部分细节不清或缺失,出现大量因金属流动产生的铸痕,因此有强烈的车轮光效果。越靠近币边铸痕越多。到了末期,图案、文字及数字与底板的交界处因磨损而模糊,因此文字和数字变宽。在Del Romaines研究的钱币中,晚期状态工作模所压印的钱币数量占一枚工作模压印总数的90.87%。
用晚期状态工作模压印的钱币:
铸痕是晚期工作模状态的明显特征,因此有必要深入讨论。首先铸痕应和拉丝痕区别开来。两者的成因不同,方向也不同。拉丝痕是在坯饼冲压前拉制金属带时形成的,因为钱币压制时压力不足,而遗留在币面上。拉丝痕是连续、平行的。
拉丝痕
铸痕的形成,是坯饼金属流动在模具上留下擦痕,然后这些擦痕被压印到钱币上而成。压制的钱币越多,工作模上留下的痕迹就越多、越深,反过来会在钱币上留下更多、更深的铸痕。有一种简化的说法是金属流动在钱币上造成了铸痕。这个说法虽然大致不错,但有误导之嫌,会让人误认为压印一枚钱币时金属流动,因此在该枚钱币的表面产生痕迹,而非由磨损的工作模所造成。就形状来说,铸痕是发散形的,从币的中心向四周发散,许多情况下是断续的。
墨丘利精制币上的铸痕
铸痕是车轮光的直接起因。铸痕将光线反射到不同方向,因此将钱币倾斜到一定角度时,会看到由铸痕反射出来的光线。因为铸痕从中心向四周发散,无论将钱币转动到哪一个角度,都可以见到该角度上由铸纹反射出来的光线,因此称为车轮光。铸痕较少、较细时,车轮光显得明亮细腻,光带也较窄。而粗长的铸痕反射出来的车轮光较散、暗,光带很宽。
在描述钱币品相时,往往会把保有车轮光作为一个卖点。就经过流通的币来说,能够保持车轮光(原光)表示钱币磨损轻微,尚未把铸痕磨掉,那当然最好。但如果钱币未经流通,有车轮光不一定是件好事。精制币上出现铸痕或车轮光表明压制该币的工作模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磨损,而有车轮光的普制币压印效果要差于近乎于镜面的普制币。车轮光散而宽的的普制币更是用接近末期的工作模压印的。下面看一个实际的例子。
老西藏精制镍币的工作模状态
1985年上海造币厂根据合同制作了一批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套币,其中有一枚银币和一枚镍币,两者都是精制的。第一批镍币交付时,美国发行商发现底板不合要求,不是合同所规定的镜面,而是喷砂面,这就是后来所称的直角边老西藏镍币。在和中国造币公司交涉后,上海造币厂又补发了一批镜面镍币,和银币配套装入盒中。
后补的老西藏精制镍币至少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超重,为10.5克左右,而不是标准精制流通币的9.3克左右。另一个特征是所谓闪光点。该币的镜面上密布亮点。由于其散射光线,减弱了底板的镜面效果。
老西藏镜面精制币
从这些闪光点的方向、位置和车轮光效果看,所谓闪光点其实是后期或末期状态工作模所产生的铸纹。这些闪光点从中心向四周发散,越靠近币边越密集,所产生的车轮光光带很宽,色泽较暗。完全符合后期状态工作模的铸纹特征。
如果该币是用后期状态工作模压印的,那么图案、文字和数字等也应该具有相应特征。由于该批精制币都具有闪光的铸纹,也就是说整批都是用后期状态的工作模压印的,因此无法通过互相比较来确定细部的磨损情况,不过将镜面精制老西藏和相同图案的直角边老西藏相比较应该可以看出其磨损部分。照一般常理推断,虽然这两种老西藏镍币不是用一个工作模压印的,但其工作模都应出自同一油土模,图案应该一样。对比的结果印证了精制老西藏镍币是用后期状态的工作模压印的结论。请见以下图例。
这两枚币是在同一灯光条件下并排拍的,因此可以排除是灯光造成细部不同显示的情况:
数字、文字比较。镜面精制币上数字和文字轮廓不清,有明显铸痕。
钱币右侧图案比较。镜面精制币上许多细节缺失。
布达拉宫左上部比较。镜面精制币的许多坡顶残缺,已经无法辨认是亭子顶部的形状。
老西藏镜面精制币细节缺失的情况还有很多,尤其是浮雕较浅的部分,但照片无法完全表现出来。有兴趣的币友可自行比较。
一点疑问
虽然以上对工作模的研究表明老西藏精制币是用晚期工作模压印的,但还是有一个谜没有揭开。通常情况下,从一个品种的币上应该见到早期状态的工作模一直到晚期状态的工作模。如果压印数量很少,可能只会见到早期状态的工作模。但老西藏镜面精制币似乎大多是用同一个晚期状态的工作模压印出来的。那么用早期状态和中期状态的工作模压印出来的币哪儿去了?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当发行商要求换币时,上海造币厂并没有造镜面精制币的工作模,但又不愿意专门为这3000枚重新做工作模,结果就从库房中把压印普制纪念币的晚期或末期工作模拿出来加工,做出喷砂、镜面,然后压印这批精制币。而工作模加工的过程中无法完全消除晚期工作模上的铸痕,也无法完全修补磨损的细节部分。这只是猜想而已,不足为凭。
最后要提一下老西藏镜面精制币的评级。鉴于其压印质量,这个品种评上PF/PR69应该是非常勉强。不过评级公司恐怕不会将其与直角边老西藏相比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算了。本人以前说过国外评级公司对中国钱币往往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这可算例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