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悲惨世界》:黑暗的世界里,贫穷的普通人该如何自我救赎?

欧洲的文艺复兴对于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在这次活动中有诸多作品被后世流传,而其中给后世留下最多文学作品的当属莎翁。他对于人文主义文学的贡献非常之大,是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在法国也有这样一位“莎翁”,他是人道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深信爱能感化一切,他是资产阶级作家,但同时同情人间疾苦,赞颂真善美,鞭挞一切黑暗虚伪。

他就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失火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成为这座建筑唯一的寄托。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的他,在法国乃至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最著名的作品,当属漂泊二十余年完成的《悲惨世界》《笑面人》《巴黎圣母院》等。在这部《悲惨世界》作品中,他从多方面阐述了人道主义。虽然爱和救赎是他的作品的核心,但在他的作品中同样可以看到批判。他对所有贫困人民遭受的一切表示同情,在无奈的堕落之下,他批判的不是堕落本身,而是导致堕落的世界

一、爱在救赎他人时,也在救赎自我

在整部小说中,男主冉阿让一开始自身颠沛流离,但他却能相继救助了芳汀、珂赛特等处于危难中的人,他一次次地背负着别人的希望,一次次的给予他们爱,却是在他们的指引之下,一次次地完成自我救赎。在救回珂赛特以后,雨果给了他肯定的答案,认为他懂得了爱,拥有了爱,爱能让他重新站起来做人,他用爱保护别人,同时也被爱保护着。

冉阿让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懂得救赎别人的人,他的救赎是建立在每一次对于自我的挑战上,他所经历的一切让他更加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对于冉阿让来说,禁锢他的并非贫穷,而是套在他身上的层层道貌岸然的法律,要求他成为一个被公权力驯服的奴隶,这是冉阿让最大的苦难。

同样是需要做法律奴隶的人,冉阿让和沙威却全然不同。冉阿让救赎的完成必然以沙威的死为标志。在苦难中逐渐获得自我,逐渐获得救赎的冉阿让,是雨果笔下最希望的人性不断向善不断追求自由的努力,而沙威则是冉阿让的反面,他永远只懂得刻板的法律,永远不懂得爱的力量。冉阿让的胜利必然导致沙威世界的崩塌,而沙威在自己一直信仰的世界中崩塌后,他也再难在自我崩塌的世界中继续存活下去。

二、爱是不幸的救赎,谁又是谁的救赎

虽然冉阿让是一个伐木工人的儿子,出身于贫苦人家,但是文中世界里,荒唐的是他仅仅是为了饥饿不已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就被判刑十九年。其中他还尝试过越狱,但都失败了。走出牢狱的他被感化成为了一个舍己为人的人,化名“马德兰”,上了企业家,之后又被推为市长。在这期间他乐善好施,满怀仁义,但不久又因暴露了过去的身份而被捕下狱,逃出后,偶然从坏人手中救出孤女柯赛特。后来又因为蒙受不白之冤,不断遭到警探的通缉。冉阿让的整个人生充满着牢狱之灾,苦役和颠沛流离的痛苦。

淳朴善良的芳汀被人诱骗后沦落到社会底层的人,但她极其自强。可即便再自强,也饱受当时社会的压迫,原本皮肤白皙,有着美丽金发和洁白牙齿的她,被生活所迫,卖掉了自己的牙齿、头发,甚至最后出卖了自己的身体。雨果严厉斥责了那个逼良为娼的社会,他不认为这是人选择的错误,而是世界的可悲。可怜的芳汀由于长期饥饿贫困再加上社会的压迫,终于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在雨果笔下惨无人道的社会中,小孩也不能幸存。芳汀的女儿珂赛特无奈从小失去父母,孤苦无依,最终落到了反派德纳第夫妇的手中,她也并没有一个完全幸福的童年。除此之外,还有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以及巴黎流浪儿,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十分典型的苦难人民,非常具有代表性。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这并非人们天生的结果,而是后天社会的原因造成的。

而在整本书中,沙威就是造成这一切悲剧的直接罪人,他与之前的人物形象全然不同,他对这个世界的一切深信不疑,他深信统治阶级,深信冷酷主宰能够控制人们的一切。他甘愿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奴才和爪牙,他对于压迫着那些贫穷饥饿无家可归的人习以为常,如鹰犬一般跟踪冉阿让,不断迫害孤儿寡母。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才导致了世界的悲惨。

然而在整本书中,沙威并不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至少他从未为了一己私欲而去加害于别人,他同样具有值得同情的一面。他本身并没有被黑暗所主宰,他所作的只不过是自己信仰趋势,而他所信奉的不过是多数人都在信奉的法律和社会成见。他将此作为自己的全部价值观

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作为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执念,有时也很难超越时下的社会成见。我们时常以为自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以为自己永远是正义的一方,但这无意中已经对他人形成了伤害。冉阿让的宽恕打破了他与沙威之间的平衡,沙威的生命也因此而彻底失去意义。雨果让冉阿动摇沙威,就是动摇了整个“悲惨世界”。

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这是他曾经在作者序中提到的问题,一针见血,却又让人无奈。纵观雨果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始终被人道主义贯穿全部核心内容,也可以说这是雨果一贯的作品思想。雨果信仰的绝不是作为金科玉律,而是爱。他相信“爱”能感化一切,“爱”能改造社会。所有受难者,都能在永恒的爱的光辉照耀下得救,他对此深信不疑。而《悲惨世界》正是他的一部极其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品,其中的故事也将得到不断流传歌颂。

参考文献:

《悲惨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