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崂山——憨山大师传【连载(25)】
【传说中的崂山那罗延窟,
图片来自网络】
第九章:隐居崂山
五、那罗延窟
德清在北京西郊的中峰寺结冬打“水斋”,到万历十一年正月十五日解冬。
这个时候,五台山法会为皇室祈祷得来皇长子的说法,已经传得到处都是。往好了说,是佛法不可思议,德清、妙峰、大方等人为国尽忠,有修行,有本事,有运气。往坏了说,是巴结皇太后,攀龙附凤,另有企图。还有一种说法,把德清、妙峰、大方等高僧,戏称为“国舅爷”。
各种好话坏话,纷纷传来,大出德清的意料。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毕竟不是什么好事。于是,德清决定再躲远一点,干脆把别号改成了“憨山”,不再使用“澄印”两个字。
到哪里去隐居呢?德清当初阅读《华严疏·菩萨住处品》时,见到这么一段记载:东海有个地方叫那罗延窟,自古以来,有许多菩萨在其中居住。那罗延是梵语,翻译成汉语是“坚牢”的意思。这个地方,在山东半岛附近的牢山,现在还能找到那罗延窟的遗迹。
牢山在古代,属于青州下属的登州莱州。在明朝时,这地方属于山东省即墨管辖,也就是今天的青岛烟台一带。过去称“牢山”,现在一般写作“崂山”。
德清非常仰慕那罗延窟这个清静的地方,就带着德宗,到山东崂山一带,寻访那罗延窟的遗迹。
在《年谱》中,德清也坦然承认,隐居崂山的目的,除了想躲开人们议论之外,主要还是想寻找机会修复南京报恩寺。前文说过,崂山离北京南京都不算太远,来往很方便,可进可退。
德清和德宗到了崂山,找到了传说中的那罗延窟。但是,这个地方没法居住。他们只好在山上寻找合适的隐居地。最后,在崂山南部最幽僻的地方,发现一处古代观音庵的遗址,背负群山,面向大海,风景特别秀丽,环境特别幽静,是个隐居修行的好地方,像仙境一样。所以,师徒二人就住了下来。
六、观音庵的历史问题
德清选择观音庵遗址来隐居时,曾经做了一番考证。
这个地方,早先是佛教的观音庵。到元朝初年,道教的全真教兴起,该教祖师王重阳长期在山东一带传教,门下七位弟子都是山东河北一带的人,时称“全真七子”。其中,有位长春子丘处机最为著名,他曾经应成吉思汗之邀,带领弟子远赴西域,向成吉思汗传授道法,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
由此,全真教在朝廷的支持和保护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门下弟子,借着朝廷的势力,将山东河北一带的许多佛寺侵占,改为道院。崂山的观音庵,就是这时候被道教侵占,改建成太清宫。
元朝的国教其实是佛教,当时最得势的是藏传的喇嘛教。元世祖西征归来之后,有僧人向他反映道教侵占佛寺的情况,于是,元世祖下令恢复被侵占的佛寺。但是,这次的恢复行动,不够彻底,偏僻的观音庵被道教占领,并没有得到恢复。到明朝以后,这里仍然是道教的太清宫,观音庵只剩下一点点基址废墟。万历十一年,德清来到崂山的时候,太清宫实际上也衰落了,只剩下半个三官殿。
德清是佛教徒,他观察问题是站在佛教的立场上来说的。如果按照道教徒的说法,太清宫的历史要更早。根据《太清宫志》,最早是在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张廉夫在此建立三官庙。公元前138年,建太清宫,供奉三清神像。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道士李哲玄扩建,供奉三皇,改名三皇庵。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道士刘若拙在此修建了一座庵堂,供奉老子。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册封刘若拙为华盖真人,扩建道宫,大兴土木,太清宫成为规模宏大的著名道观。
如果依据道教的记载,西汉时期就有道观了,比佛教要早得多。但这也是一笔糊涂账,西汉时期,齐鲁一带虽然有不少方士活动,但正式的道教并没有建立起来,所以记载并不可靠。如果要抬杠,则“那罗延窟”载于《华严经》,崂山本名即是“那罗延山”,在佛祖释迦牟尼说法的时候就有了。
这种佛道相争的问题,历史沿革的问题,都是糊涂账,不能算得太清楚,得看具体情况而分析。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崂山属于道教圣地,德清选择这里来隐居,弘扬佛教,难免会吃亏。同样,假如道教徒到五台山发展,也不会占便宜。
七、艰苦的隐居生活
德清改了名字,从此称为“憨山”,成了一位藉藉无名的僧人。
憨山初到崂山,自己当然不愿意声张。在观音庵旧址住下,当时也没有房子,就用破席在树下搭了个小棚,勉强居住。到山外化一点米粮,每日再挖点野菜,就这样和德宗两个人,辛辛苦苦地参禅修行。
过了七个月,当地有一位张大心居士,听说山上住了一位苦行僧人,非常感动,就上山来拜见,并帮助憨山搭建了一座小茅篷,时时送些供养,这样,憨山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
到崂山住了一年多,朋友们都不知道他的去向,没有人来往,也听不见闲言碎语,憨山的心里感觉很快活。
但是,他毕竟还是个人,离不开朋友交往。到崂山不久,就结识了即墨灵山寺的桂峰法师,这位法师修行不错,也有名望,憨山和他互相来往,谈得很开心。憨山曾为桂峰法师撰写了一篇《重修灵山大觉禅寺记》,记载他重修寺庙,弘扬佛法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