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祝融”职责的探讨------《山海经》系列研究

先秦文献中“祝融”常以官职为解,按《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据此可知,祝融实即火正。百度百科的解释:“火正,官名。传说高阳氏的后裔有祝融,因善于火耕而被尊奉为“火正”,故火正也就是祝融。也就是祭祀火神,管理火政的官。因祝融是第一个被尊奉为火正的人,故火正亦称为祝融。”此说法因文生义,接近常识,或不可谓无据。另有一说则于史有载,《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此说则祝融又为天文官,上古天文与民事又紧密相关,授时劝农也是必然之义。于是,或直接称祝融为民事官,此又为一说,“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此种评价更象是对民政功绩的认可。《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重黎此处系二人,“黎邛下地”显然为民政官。除上述三说外,“祝融杀鲧”、“祝融大战共工”故事耳熟能详,祝融又成为具有征伐大权的战争之神,世人即以此认为祝融与后世大司马、兵部相当。众说歧见,那上古祝融主要职责到底是什么?

人所周知,楚人为祝融之后,周初封为楚子。《国语·晋语》:“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这条记载一般认为是表示楚人地位太低,这当是事实。但楚人守燎也不是随便指派的,因祝融以火正著名,其后人也当世受其业,何况,此燎或为祭礼一种,则本为祭祀赞助之事,非为轻视之义。楚先人“重献上天”,一释重为祝融,其职责或本为祭祀。《左传·僖公四年》载:“管仲对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此段记载是齐恒公伐楚事,可以看出,“贡包茅”确为楚人义务,包茅其用为缩酒,乃祭祀用,颇疑此又为其先祝融世职。

“重献上天”之“献”字,又通“缩”,即祭祀仪式中缩酒之“缩”,“献”字左旁为“鬲”,其与祝融之“融”字左旁相同。本人《“祝融”或与“共工”同一人?》文中猜测“祝融”一词本源自“烛龙”。“祝”本即巫,为祭祀;“融”字与“烛”字自有源由,其“鬲”字与火相关,或与献字同源,皆与祭祀相关。《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我们知道上古乐皆与礼合,如是更可看出祝融以祭祀为世职。“国之大事,在戎在祠。”为何祭祀地位如此之重,这其中缘由我们仍然可以再作探讨。

上文中太子长琴“始作乐风”,绝不如字面意思所示那样简单,文中此记载可以看出上古对此非常重视。《山海经.西次三经》:"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此段记载中耆童即老童,其时即音如钟磬,为何直至太子长琴才始作乐风?《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此段记载又有为乐风之言,而于此我们终于明白,“鼓、延是始为钟”才能称为乐风。这句话的实际含义就是获得了造钟技术,才能为乐,因而才可以主持祭祀!考古中,在上古已发现有陶钟,而《山海经》中如此慎重地屡屡提及,在这里,我们大胆猜测下,这种造钟术非为陶铸,而是青铜器的铸造技术

《穆天子传》卷四:“孟秋癸巳,天子命重氏共食天子之属(音供,言不及六师也)。五日丁酉,天子升于采石之山,于是取采石焉。天子使重之民,铸以成器于黑水之上(今外国人所铸作器者,亦皆石类也)。......乙丑,天子东征,送天子至于长沙之山。□只,天子使柏夭受之。柏夭曰:重氏之先,三苗氏之□处,以黄木银采,□乃膜拜而受(三苗,舜所窜于三危山者)。”此中重氏之先为三苗氏,此重氏颇疑来自于重黎之重,其人铸以成器于黑水之上。则此器固可认为是青铜器,采石之义即为矿石原料

《山海经》中多处有记载玉石、美石,海经内集中区域一为昆仑,二为钟山。《“祝融”或与“共工”同一人?》一文中,我们已经指出共工为炎帝系祝融,重黎为黄帝系祝融,二者俱都钟山。此山在经中如此显赫,经本文讨论,可知其应为上古铜矿的采石之山,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二氏又俱具备造钟技术,史载二者发生大战,其实质是争夺原料产地。青铜器在上古,即为礼器,又为兵器,实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祝融氏主掌祭祀之职,又时兼有征伐之权,即因其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如此,我们再细审“祝融”一词,或为铸融,正应为火正,而光融天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