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F-β+PD-L1能否真正实现1+1>2?国内领跑者,恒瑞、岸迈生物...
近日,博际生物医药科技的PD-L1×TGF-β双功能性融合蛋白(BJ-005)获FDA批准临床。2021年,PD-L1×TGF-β这一靶点组合新闻不断,默克M7824屡屡折戟,先是在NSCLC适应症上挑战K药失败,后在胆管癌适应症上因临床未达到预设终点而终止试验。鉴于M7824临床进展不顺利,科学家开始更深入地关注TGF-β这一靶点,思考TGF-β+PD-L1能否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放眼国内,多家国内制药企业相继布局这一靶点,包括恒瑞医药、岸迈生物、普米斯生物等。未来是否有企业能在这一靶点组合脱颖而出,值得持续追踪。
(一) TGF-β靶点
TGF-β全称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在细胞周期的调节,如细胞凋亡、黏附、分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意思的是,TGF-β在健康细胞中发挥肿瘤的抑制作用,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和维持基因组稳定;但在癌细胞中,TGF-β会阻断未成熟T细胞向Th1细胞分化,促进其向Treg亚群的转化,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因此,可以说,TGF-β与肿瘤的发展息息相关,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由抑癌因子转变为促癌因子。
TGF-β和肿瘤逃逸的关系
资料来源:Tranforming Growth Factor-β Signaling in Immunity and Cancer
但是,目前尚未有靶向TGF-β受体药物获批上市。针对这一靶点,科学界存在诸多不同的声音,有观点认为,TGF-β在肿瘤发展的不同时期扮演的不同角色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如促进T细胞向Treg分化;另外,肿瘤转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与诸多靶点关联密切,TGF-β可能沦为辅助性靶点。
(二) M7824
2021年以来,M7824屡屡刷屏,但刷频却是临床频频遭遇滑铁卢。
M7824(Bintrafusp alfa)是由默克公司研发的一款全人源化IgG1型双功能融合蛋白,N端可识别结合PD-L1的抗体结构,C端可结合TGF-β的TGF-β受体Ⅱ型融合蛋白,能够同时阻断PD-L1和TGF-β两条信号通路,解除免疫系统的抑制状态,提高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M7824结构与机制
资料来源:Merck
2018年ASCO,默克公布了M7824治疗晚期r/r NSCLC的Ⅰ期扩展队列数据(Dose escalation),总人群ORR达27.5%,PD-1阳性(≥1%)组ORR达40.7%,PD-L1高表达(≥80%)组ORR达71.4%。71.4%的ORR数据结果令人惊喜。
但是,2021年,默克先后宣布终止M7824非小细胞肺癌Ⅲ期临床研究和胆管癌Ⅱ期临床研究。在非小细胞肺癌的适应症上,M7824挑战K药失败情有可原,毕竟K药KeyNote-024数据过于优异,2020ESMO公布的K药单药中位OS达26.3个月,ORR高达82%,霸主地位实在难以撼动。也正是凭借这一亮眼数据,业内普遍认为K药开启了免疫治疗的“去化疗模式”。
而在胆管癌适应症上,M7824单药治疗的ORR仅10.1%,甚至不及化疗的ORR数据。而针对胆管癌这一适应症,FGFR TKI已然称霸。2020年4月获批上市的FGFR TKI Pemigatinib二线治疗胆管癌ORR达35.5%;2021年5月28日上市的Infigratinib二线治疗胆管癌ORR达23%,尽管不及Pemigatinib,但依旧获得了FDA的加速批准上市。
(三) SHR-1701
SHR-1701是恒瑞医药一款靶向PD-L1/TGF-β的双抗药物,可以促进效应性T细胞的活化,同时还可有效改善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最终有效促进免疫系统对于肿瘤细胞的杀伤。
2021年ASCO公布了SHR-1701用于实体瘤和EGFR突变NSCLCⅠ期临床数据,其中,SHR-1701用于实体瘤ORR达17.8%,DCR为40%;SHR-1701二线治疗EGFR突变NSCLC(EGFR TKI耐药)的ORR达16.7%,DCR为50%,三级以上的TRAE率为7.4%,包括贫血、低血钾症等,没有4-5级TRAE。
SHR-1701临床进展
资料来源:CDE
(四) PM8001
PM8001是普米斯生物研发的一款靶向PD-L1和TGF-β双抗产品。从结构上看,PM8001结构与M7824类似,N端可识别结合PD-L1的抗体结构,C端可结合TGF-β的TGF-β受体Ⅱ型融合蛋白;不含轻链结构,不存在轻重链错配问题;且分子量较小,对实体瘤穿透能力较强。
2020年8月14日,PM8001登记1/2a期临床试验,该试验为单臂研究,1期部分计划入组37例晚期实体瘤患者,2a期计划入组210例晚期实体瘤患者。1期部分研究耐受性、安全性、药代动力学特征,2a期探索PM8001的初步实体瘤疗效。
PM8001结构
资料来源:普米斯生物
(五) 岸迈生物
岸迈生物的PD-L1×TGF-β双抗采用公司专利的FIT-Ig平台研发,目前处于临床前阶段。FIT-Ig将两个Fab分别连接在抗体两个重链的N端,但是将Fab抗体臂的功能区进行互换,即Fab的轻链和重链互换,形成250kDa的四价蛋白,构建时是用3个片段共同转染到一个细胞里。尽管FIT-Ig是吴辰冰博士基于雅培DVD-Ig平台基础上构建,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FIT-Ig平台不需要氨基酸突变、肽链和非抗体序列,该特性大幅提升了FIT-Ig产品的通用性。
从临床前数据来看,岸迈生物的PD-L1×TGF-β双抗对TGF-βR1中和活性强于M7824,体内抗肿瘤能力优于M7824。
岸迈生物FIT-Ig平台结构
资料来源:岸迈生物
(六) 总结
在PD-L1×TGF-β的双抗布局中,尽管M7824的临床失败给这一靶点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国内针对这一靶点的研发热情依旧十分高昂。究其原因,在于这一靶点研发同质化现象尚不严重,抢滩登陆有望独享广阔市场。简而言之,创新药研发中存在一个看似“错误“的正确,即针对风险较低靶点的开发尽管临床失败风险较低,但商业化的扎堆很可能令药物上市后的回报大打折扣;而选择”人迹罕至“的靶点研发,虽然临床风险较高,但一旦成功上市,商业化的进程将十分顺利,增加诞生”重磅炸弹“的概率。祝愿国内制药企业在TGF-β靶点上有所突破,早日享受药物上市后的巨大空间。